劉 柱,梁 云
貴州省煤田地質局一一三隊,貴州貴陽 550023
興榮煤礦位于織金縣城北東約10km,礦區呈一不規則的四邊形,其南北長約1 200m,寬約800m,礦區面積為0.9553km2。織(金)—貴(陽)公路經過礦區旁側,交通較為方便。礦區地貌主要屬中山巖溶地貌,其次為碎屑巖侵蝕切割地貌。地勢中部高,向東、西兩側逐漸降低。
礦區內無地表水體,僅在礦區西北部有季節性溪溝,雨季流量同大氣降水聯系緊密。
根據富水特征、巖性組合以及水力性質等因素,將礦區內各含水層(表1)、隔水層劃分如下:

表1 含水層及厚度一覽表
1.2.1 第四系松散層孔隙含水層(Q)
由殘積、坡積物組成,巖性主要為黃色、黃褐色粘土砂土、砂粘土及碎石土等。厚度0m~20m。主要分布在煤系地層上部的斜坡地帶及沖溝附近,其特點是孔隙度大,透水性好,受降雨補給明顯,為淺層孔隙含水層。由于厚度不大,富水性弱,為弱含水層。
1.2.2 飛仙關組巖溶裂隙含水層(T1f)
此帶與上覆和下伏地層間巖性都是逐漸變化的,無明顯標志,一般厚170m左右。為薄層、中厚層泥灰巖,間夾薄層石灰巖,下部主要為鈣質泥巖。地表常成沿地層走向伸延的侵蝕山嶺地貌,地勢一般較高。垂直節理裂隙較發育,大部為方解石全充填,且有隨深度逐漸減弱的趨勢,僅淺部局部有小晶洞發育。此帶以裂隙含水為主,含水性較弱水質屬低礦化度的重碳酸鹽鈣型水。
1.2.3 大隆、長興組巖溶裂隙含水帶((P3c+d)
要為薄層硅質層和厚層、中厚層狀燧石灰巖,一般厚33m。多位于反向陡坡中上部,極不利于地下水補給。鉆孔中巖溶裂隙也普遍發育,多數呈半充填狀,常見蜂窩狀、海綿狀溶蝕小孔,往往具有明顯的水蝕痕跡,水位與上部地層有明顯的變化,多數為漏水、消耗量很大。
1.2.4 二疊系上統龍潭組裂隙含水層(P3l)
出露于礦區中北部,巖性為砂質泥巖、泥質粉砂巖、煤、泥巖、石灰巖等,一般組厚251m,由細砂巖、粉砂巖、泥巖、煤層及石灰巖等組成,此帶主要是細砂巖和石灰巖所含裂隙水,水力性質為承壓水,但由于含水巖石單層厚度小,巖性變化大,加之補給條件不好,故富水性較弱。
綜上所述該層為基巖裂隙含水層,富水性弱,為弱含水層。
1.2.5 二疊系中統茅口組巖溶水強含水帶(P2m)
出露于區北部邊界外。巖性為玄武巖,頂部為深灰色、淺灰綠色凝灰巖,厚度40m左右,含基巖裂隙水。下段約400m厚,為凝灰巖、玄武巖,據鉆孔揭露,未發現有涌漏水現象。該組地層富水性極弱,為弱含水層。
礦區內斷層較少,地面共查明有2條,未出露地表的盲小斷層4條,總共6條。這些斷層的存在,對本區地下水補給、排泄、流向均有一定影響,據地面調查和部分鉆孔資料,斷層主要表現為隔水的。
根據礦區內地形地質、構造、地層含水性及地表水情況,并考慮裂隙發育情況和巖溶裂隙水儲存及運移特征,本井田的充水因素從充水水源、充水通道和充水機理3方面進行分析。
充水水源分為直接充水水源和間接充水水源。直接充水水源為龍潭組風化、構造裂隙水,間接充水水源為飛仙關組基巖裂隙水、茅口巖溶水。
通過地質鉆探資料,區內基巖節理、裂隙較發育,這些是連通含水地層與煤層的天然通道。未來煤礦的開采過程中,由于煤層大面積的開采,必將引起大量的采礦裂隙出現,這些人工裂隙將會是溝通含水地層與煤層的良好通道。
井田煤層頂板砂泥巖裂隙充水機理是在重力作用下,沿巖石原生節理、裂隙、采動裂隙、導水斷層等充水通道以滴水或淋水的形式進入巷道,煤層開采受頂板含水層影響較小。
開采過程中,由于煤層大面積的開采,必將引起大量的采礦裂隙出現,這些裂隙可能會成為導致地下水改向的因素,本區隱伏斷層發育,斷層帶力學性質較弱,較易受采動影響而發生應力變化,從而成為地下水通道。礦區內主要含煤地層龍潭組上覆長興組、大隆組地層為弱含水層,煤礦床開采對此段巖溶裂隙水影響較小;龍潭組下部茅口組富水性強,但由于龍潭底部(27煤層以下)的泥巖細砂巖對其能起到相對隔水作用,所以龍潭組下部煤層與下伏的茅囗組水力聯系亦弱,煤礦床開采對茅口組巖溶裂隙水影響較小。
通過以上井田水文地質特征及充水因素分析,可知:
1)第二類一型,即充水水源以含煤層基巖裂隙充水為主,充水方式以頂板裂隙充水為主,水文地質條件簡單的煤礦床;
2)礦井直接充水水源為龍潭組風化、構造裂隙水,間接充水水源為飛仙關組基巖裂隙水、茅口組巖溶水;
3)未來礦井開采過程中,水文地質條件將發生一定的變化,所以在礦井建設、生產過程中,應加強水文地質方面資料的收集、觀測,分析、歸納礦井水文地質條件變化的規律,保障礦井生產安全。
[1]貴州省煤田地質勘探公司一一三隊.織金煤田三甲勘探區 地質勘探報告.
[2]劉柱,李飛龍.貴州省織金縣綺陌鄉興榮煤礦資源儲量核 實及勘探地質報告[R].貴陽:貴州省煤田地質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