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集系列片《大秦嶺》在央視10頻道播出后,在觀眾中引起廣泛好評。為此,本刊特約該片1~4集撰稿王若冰先生將其撰寫的解說詞發來,我們節錄部分刊登,以饗讀者。

金絲猴 克里斯丁/攝

大熊貓 賀明瑞/攝
生活在終南山里的人大概都知道,他們現在賴以生存的這座山嶺曾經養育了他們的祖先。他們的祖先是秦人。但是有一件事他們未必都很清楚,那就是這些被稱之為秦人的人后來又翻天覆地地建立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大帝國。
自古以來,秦嶺就充滿著令人向往的神秘色彩,就連它名字的由來都還是個謎。究竟出自誰口,得于何時,史學界至今還莫衷一是,只有一種觀點被普遍認可,那就是它源于古代秦人和秦帝國的威名。所以,這座橫亙在中國內陸腹地的巨大山系,就叫秦嶺。
古老的地理學認為,中國大陸眾多山脈的根是昆侖山。因此,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秦嶺被稱為昆侖;后來,又因為秦嶺矗立在秦國都城之南,所以秦嶺又被稱作終南山,或者南山。
直到公元一世紀,司馬遷在他那著名的《史記》中,寫下“秦嶺,天下之大阻”這句話之后,秦嶺才有了正式的文字記載。
當這座橫亙在中國大地之上,綿延1600多公里的山脈告別“萬世之宗”的昆侖山之后,便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奔向中原大地的漫漫征程。途中,一座座高峻的山嶺又加入到秦嶺逶迤東進的陣營,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山系,它西起甘肅,穿越陜西,東至河南,最終把中國大陸一分而為南北兩半。
一座非凡的山脈,必然有著不同尋常的身世。
截止到上世紀50年代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一直把中國南方和北方,籠統地歸結于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那么,在中國大陸上真正意義的南北方分界線究竟應該在什么地方呢?
終于,科學家們一致認定,以秦嶺為界,在中國版圖上劃出一道東西向的橫線,作為南北大陸地理分界線。
這條不同凡響的橫線,就是位于中國大陸南北中軸線上的秦嶺和淮河。
冬天到了,秦嶺以北的關中地區寒風凜冽,冰天雪地,人們守著熱炕、爐火,才能度過這個寒冷的季節;而秦嶺以南與關中地區僅一山之隔的漢中盆地,卻依然青山綠水,春意融融。人們忙碌著撒網捕魚,播種收獲,盡情享受陽春三月般的舒適與溫暖。
寒流過后,皚皚白雪覆蓋了大江南北,霜凍天氣可以越過南嶺,把逼人的寒意推進到北回歸線橫穿而過的廣東。而遠離北回歸線近一千公里的四川盆地,卻依然百花吐艷,遍地流芳,成為中國境內除海南島以外,唯一一個免受霜凍之害的省份,而這一切秦嶺山脈所起到的作用是決定性的。
一座山脈居然能夠改變中國大陸的自然格局,其地位的顯赫足以令人崇拜。而還是這同一座山脈,孕育滋養出一個日后創立千秋偉業、統一全中國的古老族群,面對這時的秦嶺恐怕任何人也不得不肅然起敬了。這個由秦嶺庇護的古老族群,也就是兩千多年前被稱之為秦人的人,從秦嶺出發歷經五百多年的漫漫征程,在華夏大地上掀開了一場波瀾壯闊、最終改變中華民族文明進程的帷幕。
周孝王時期,秦先祖伯益第十一代孫非子牧馬有功,經歷二三百年失姓亡國屈辱的秦人,終于恢復了被剝奪的嬴姓,躋身西周貴族行列。
公元前763年的華夏大地上,春秋爭霸的大幕徐徐拉開。中國歷史上一個英雄輩出、摧枯拉朽的時代即將到來。
這一年,秦襄公的兒子秦文公做出一個大膽的舉措,他要把秦人都城,從西漢水上游的西陲,遷往寶雞境內鳳翔縣長青鎮,這絕不是一次簡單的搬遷,其中背后的意圖是邁出了挺進關中,覬覦中原的關鍵性一步。
秦文公貌似小心翼翼的向東推進,對秦人和中國歷史來說,卻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秦嶺龐大而綿延的身軀,以略帶弧形的走勢把富饒的關中平原攬于懷抱,而秦嶺高大險峻的層層山巒,又有效地阻隔了來自東南方向的刀兵威脅。如果說秦嶺為秦人在關中的聚集形成了安全之勢,那么縱灌八百里秦川的渭河水就成為了秦人立足關中的生存之本。
秦文公進入關中之后,秦人就開始從半農半牧時代,一躍而成為先進生產力的開拓者。到了秦穆公時期,強大的農業基礎,使秦國脫穎而出,躋身春秋五霸行列。

朱鹮 胡成弟/攝

秦嶺天然林 陜西林業廳/圖

秋色 行者/攝

西安南門雪景 張宗坤/攝
公元前647年,秦國近鄰晉國遭遇饑荒,國內糧倉十室九空。晉惠公向秦穆公求救,購買糧食,以度荒年。
據《左傳》記載,當時秦國向晉國運送糧食的船只,從秦都雍城出發,沿渭水東進,再轉陸路和漕運,抵達晉國。八百里路程,運送糧食的船隊白帆相望,首尾相接。秦人就是用這樣的歷史事實為后人留下了“秦晉之好”的典故。
其實,距今2000多年前的秦文公并不是在關中平原的土地上播下種子的第一人,早在他3000多年之前,生活在浐河和灞河沖積而成的浐灞三角洲的半坡人,就已經在這里種植關中平原最早的粟和油菜了。而與半坡人不謀而合的是,生活在西秦嶺的大地灣人,也在距今8000年以前,就已經開始以黍為輔助食物了。
秦人能夠立足具有悠久農業文明的關中平原,就等于擁有了當時中國最大的糧倉。
秦景公是秦人入主關中后,第一位將秦國勢力推向中原的國君。他繼承發展周人的農業技術傳統,按照自然天象和天文歷法安排農事,關中地區農業由此進入發展時期。
公元前451年,奴隸制的蒼茫暮色悄然落下,一場新的社會變革,正在醞釀之中。
三百多年間的諸侯爭霸,最終分化并重新組合為齊、楚、燕、趙、魏、韓六國,它們勢必要與秦國瓜分天下,利益的沖突使得國與國之間的爭斗變得更加復雜激烈。
為了強大自己,戰勝對手,衛國利用李悝、楚國啟用吳起變法圖強,其它各國也紛紛廢除西周遺留下來的井田制,開始實行土地私有化。
當時的秦國,雖然疆域不斷拓展,卻怎么也改變不了在中原各國君王心目中的弱小地位,所以秦國依然是常常被人忽略、甚至蔑視的國家。
“初租禾”政令的頒布,使秦國開始了有限度的土地制度和稅賦的變革。不僅于此,在華夏大地風起云涌的變革大趨勢下,已經遲走一步的秦國,還在耐心地等待著一個人物的出現,等待著這個人物給秦國帶來一場更為徹底的變革。
這個人,就是戰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人商鞅。
商鞅原本是衛國的貴族,少年時期就非常喜歡研究法家治國強兵的理論,由于在衛國得不到重用,公元前361年,商鞅帶著實踐法家思想的夢想投奔秦國。他說:“一個國家要想富裕起來,必須注重農業;一個國家要變得強大,必須獎勵將士。”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中國歷史上濃墨重彩的商鞅變法拉開了序幕。
農耕是強國之道,戰爭是稱霸之路。秦國決心以發展農業為手段來實現稱霸天下的夢想了。
獎勵耕戰國策的基礎就建立在土地肥沃的關中平原之上。而在秦孝公和商鞅這兩位變法主角的背后,卻是游牧與農耕兩種文明的深刻矛盾。
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始于公元前342年的商鞅變法,就成為秦國能否由弱小走向強盛的重要標志。
從《漢書·地理志》“秦孝公用商君,制轅田,開阡陌,東雄諸侯”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商鞅變法最基本的內容,是強化軍事力量,發展農業生產。井田制廢除后,土地私有化大大激發了農民的熱情。
短短20年,秦國便從一個為六國所不齒的西戎小國一躍而激變為戰國七雄之首。

羚牛 賀明瑞/攝

驢友在秦嶺高山草甸觀賞秋日美景。 行者/攝
秦人盡管已經具有了發達的農業優勢,但是依然難以支撐規模越來越龐大的軍隊。于是,擴張國土面積就成為秦國決策者們的一致共識。
公元前316年,秦人從楚國手中奪取漢中的第四年,秦惠文王派張儀、司馬錯率兵,從褒斜道翻越秦嶺,攻入四川,吞并了巴國和蜀國。
高大的秦嶺造就了四川盆地物阜民豐的自然環境。然而長期以來的岷江水患,卻是讓秦人怎么也無法回避的嚴峻挑戰。
公元前256年,一項具有為大秦帝國奠基意義的浩大水利工程付諸實施。
擔任這項工程修建工作的,是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兒子。
在都江堰建成一百多年后,漢代司馬遷考察了這座集防洪、灌溉、水運為一體的浩大工程,他在《史記》中寫道,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
就在秦國由于富足而在戰國七雄中脫穎而出之際,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也在這個時候不失時機地登上了秦國國君寶座。
這位13歲即位、21歲登基的國君,就是秦王嬴政。
秦國的強大和雄心,讓各諸侯國惶惶不安。其中,秦國近鄰韓國朝不保夕的感覺最為強烈。
就在秦王嬴政登基的第二年,韓桓王就派韓國著名水利專家鄭國游說秦王嬴政,興修溝通涇水和東洛水之間的水利工程,試圖以此消耗秦國國力,最終拖垮秦國,阻止秦人東進的步伐。

太白紅杉 孫瑞謙/攝

栗子 行者/攝

白脊翎 宋志剛/攝
誰能知道,秦王嬴政此時正在考慮如何在關中發展灌溉水利的問題。鄭國別有用心的建議,對秦國來說可謂正中“秦以富強,再滅六國”之下懷。
當這個處心積慮的“疲秦計”敗露后,秦王并沒有殺死鄭國,而是利用他掌握的水利工程技術,完成了這項可以灌溉渭河北岸萬畝良田的大型水利工程。從此鄭國渠和都江堰一道成為展示中國古代農業文明高度的并峙雙峰。
此時的秦國,南有都江堰灌溉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北有鄭國渠保障關中平原旱澇豐收。韓王的陰謀不僅沒有能阻止秦國東進的步伐,反而讓更多的糧食流進了秦國的糧倉。
就在鄭國渠完工的那一年,秦始皇發動了統一中國的全面戰爭,而煞費苦心的韓國恰恰就是第一個被滅亡的國家。
至此,在秦嶺那龐大身軀的兩側,關中平原的小麥、小米,成都平原的稻谷、果蔬,源源不斷充實著秦國倉廩,秦國擁有了一南一北兩個巨大糧倉。這兩個糧倉就如同雄鷹身上的兩只巨大翅膀,它挾帶著秦人五百多年奮斗與抗爭的雄心與理想,以兵甲利劍為前導,展翅高飛,去實現開拓帝國偉業的理想了。
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在咸陽城舉行莊嚴的出師儀式,秦軍面對秦嶺,舉起了征討六國的大旗。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秦軍聲勢浩大的鎧甲利兵奮勇向前,所向披靡,運送糧草的車船密密麻麻,緊隨其后。一場改寫中國歷史的征伐就此拉開序幕。
公元前221年,天下一統,四海歸一,秦王嬴政在他登上王位的第26個年頭,終于登上了皇帝寶座,史稱秦始皇。
從秦嶺大山中走出的秦人,先后用550年的時間,終于完成了從游牧部落文明到農耕文明的艱難融合。
終于成為千古一帝的那一刻,不知道無尚榮光的秦始皇是否會想到:在實現帝國夢想的道路上,那連年不斷的廝殺和死亡,是多么令人心悸,與此相比,生長在遼闊疆土上金燦燦的麥粒和谷穗,才是供奉生命的神祗。大秦帝國的創建,與其說是與鮮血和殺戮緊緊相聯,不如說是春種秋收的大地與綿綿不絕的秦嶺成就了他那中華一統的理想與霸業。(此為系列片《大秦嶺》第一集解說詞,部分訪談內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