漩渦中的地震局

月14日,青海玉樹發生了7.1級強震,造成2000多人遇難。和兩年前的汶川地震一樣,地震局在震前沒有給出任何預警。網民們對地震局的質疑,也從其基本的職能步步深入到其財政預算的使用。
細心的網友找到了中國地震局2010年部門預算詳單。在總額達24億元的預算支出中,用于“地震預報預測”的僅為270萬元,“震情跟蹤”1700萬元,而住房改革、購房補貼、住房公積金、醫療保障、行政運行費用等倒是占了不少份額。
1966年,河北邢臺地震后,周恩來總理明確提出開展地震預報工作,并提出了群測群防的地震方針。但隨著時代的變遷,群測群防的政策基本停止,“地震不可測”的論調逐漸成為地震局工作的指導思想。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與地震預報直接有關的所有工作,包括“地震預測”研究項目、經費支持,現有地震前兆監測儀器的維護、更新與支持,全部被“邊緣化”。
中國科學院工程質量地質力學重點實驗室客座研究員李世輝對現在的地震預測工作很是痛心:對地震局來說,必須像對待戰爭一樣,千方百計搜集資料,而不是像現在,人家已經把資料信息送到手里,都不聞不問。“周總理要求給群眾打個招呼,地震局不打招呼,他們要么想像鐘表一樣準確預測,要么不預報,這是對人民負責嗎?”面對網友和專家的質疑,中國地震局選擇了沉默。
(據《時代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