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蓮,沈慶國
(臨沂市國土資源局,山東臨沂 276000)
臨沂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初探
楊雪蓮,沈慶國
(臨沂市國土資源局,山東臨沂 276000)
臨沂市地處郯廬大斷裂帶中段,地質構造運動強烈,災害易發區占全市國土面積的 52.5%,地質災害問題已成為制約全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來臨沂市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連續 6年保持地質災害“零傷亡”,被國土資源部表彰為“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先進單位”。
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可持續發展;臨沂市
臨沂市開展了全市地質災害普查與區劃,全面掌握地質災害分布狀況、發育規律和發展趨勢,編制了《臨沂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5—2020年)。2007年,編制了《臨沂市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方案》,12個縣區按照市政府要求分別編制了縣區規劃和方案[1]。按照規劃,先后開展了地質災害調查、廢棄礦井調查、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工作,劃分了地質災害易發區、中等區、一般區 (圖 1),明確了193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建立市、縣、鄉、村四級地質災害隱患點臺賬和防治監測檔案。每年把 5 000張“防災工作明白卡”、“避險明白卡”發放到地質災害區干部群眾手中,明確每一個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責任單位、主要責任人和監測責任人,確保險情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理,實現了地質災害防治由被動向主動、從無序向有序的轉變。

圖 1 臨沂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圖
(1)政府統一組織。臨沂市政府成立地質災害防治指揮部,統一指揮、部署、調度全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每年編制《臨沂市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和《臨沂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2],安排工作經費,專項用于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市縣兩級都建立了地質災害巡查排查制度、汛期 24小時值班制度、速報制度和預警預報制度,組建地質災害搶險救援隊伍,成立搶險應急小分隊,配備搶險救災設備,加強平時演練,確保災害發生后第一時間內得到處置。對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編制防災預案,做到受威脅范圍明確、監測預報方法明確、預警報警信號明確、轉移疏散路線明確、避災防災地點明確和防災責任人明確。
(2)加強協作聯動。臨沂市建立了部門聯動、群眾參與的社會化防災減災體系。每年汛期前,市政府都要組織國土、安監、監察局對各縣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進行專項檢查,督導各縣區群測群防體系建設和應急預案落實情況。對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所在縣區,組織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提高應對突發地質災害的能力。市國土資源局與市公安局建立“110”聯動機制,與市氣象局建立聯合預警預報機制,與市信息產業局建立地質災害防治應急信息網絡,利用天氣預報、手機短信等形式做好地質災害提示,加強防范和監控。
(3)基層干群廣泛參與。充分依托鄉鎮政府和農村經濟組織,逐鄉、逐村、逐戶落實地質災害防治責任,明確地質災害防治措施、監測方法和監測責任人。建立重大地質災害隱患報告獎懲制度,對重大地質災害隱患發現報告及時,采取有效防治措施的人員進行獎勵。
(4)建立地質災害防治責任體系。明確各級政府為本轄區內地質災害防治的責任主體,各級政府分管領導、國土資源部門負責人為地質災害防治的第一責任人,國土所所長和監測責任人為直接責任人。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層層簽訂地質災害防治目標責任書,逐步建立以“鄉村為主,預警到戶”的市、縣、鄉、村、監測責任人五級地質災害防治責任體系。
(1)建立礦山地質環境監測機制。認真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條例》[3]和《山東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4],對重點礦區、重點礦種開展礦山地質環境監測。所有的礦山企業都要編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方案》,明確監測措施,安裝監測報警裝置,并將監測結果按期報送國土資源部門。2008年、2009年,平邑縣達玉石膏有限公司先后 2次發生采空塌陷,由于監測到位,預警及時,井下礦工安全撤離,避免了 2起特大責任事故。
(2)建立了臨沂城區巖溶塌陷預警系統。臨沂市城區西部為巖溶塌陷易發區,從 2005年開始發生巖溶塌陷 20多次,對臨沂城市建設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嚴重威脅。為降低巖溶塌陷造成的危害,臨沂市與山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聯合開發了臨沂城區巖溶塌陷預警系統,該監測系統的 65個監測點與已有的 78個地下水監測點共同構成了全市地下水監測網絡,對臨沂城區及周邊 500 km2的面積進行監測預警,提高了防范地質災害的能力。
(3)重視建設用地的地質災害評估工作。從2004年開始,臨沂市對所有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建設項目開展了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要求建設項目在設計、施工、竣工驗收中做到地質災害防治措施“三同時”,有效減輕了突發地質災害造成的危害。
(1)實施山體治理。沂蒙山區地形起伏大,山體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隱患嚴重,根據這個情況,臨沂市因地制宜,合理規劃,重點整治。2006年以來集中整治了 38處損毀山體,其中破壞嚴重的京滬高速公路蒙陰段損毀山體,已投入治理資金 1 000萬元,實施大面積的修復綠化,既改善了地質環境,又防范了地質災害的發生。
(2)實施塌陷地治理。按照“誰破壞、誰治理、誰受益”的原則,把采空塌陷區治理與新農村建設、土地開發整理結合起來,取得良好效果。目前全市已治理采空塌陷地 21 km2。
(3)搞好地質災害區避讓搬遷。對地質災害類型復雜、危害嚴重、技術手段不可行或治理成本過高的村居和住房,通過免收搬遷建房費用、支農惠農項目傾斜等政策,鼓勵群眾主動搬遷轉移到安全地帶。全市受自然地質災害直接影響需要搬遷避讓的 86個村 960戶 3 117人,目前已經搬遷 410戶 1 720人,2012年前將全部搬遷完畢。
(1)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鼓勵社會各界特別是礦山企業投資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平邑歸來莊金礦企業投資 6 900萬元,對采礦坑、尾礦庫、廢石堆等進行治理和生態綠化,建設成為公園式礦山,被評為國家級“工業旅游示范點”,取得良好的環境效益、社會效益。
(2)加強地質遺跡保護,2005年以來先后申報了沂蒙山國家地質公園、沂蒙鉆石國家礦山公園、郯城馬陵山省級地質公園,位于臨沂市平邑縣的天宇自然博物館被國土資源部批準為全國首批“國土資源科普教育基地”。為加強地質公園建設,市政府成立了蒙山旅游區管理委員會,編制了《沂蒙山國家地質公園總體規劃》,投資 6.8億元用于國家地質公園基礎設施建設和地質遺跡保護工作。
(1)加強縣級防災能力建設。扎實開展“十有縣”建設,成立相應組織機構,編制縣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防治方案和應急預案,撥付地質災害防治專項經費,在重大地災隱患點安排監測報警儀器,以縣級為主體的群測群防網絡基本建立。
(2)提高防災技術支撐。臨沂市目前已建立 1個市級地質環境監測站,4個縣級地質環境監測站。2009年 6月,山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設立了臨沂分站,大大增強了臨沂地質環境監測的技術能力和服務水平。
(3)強化防災知識培訓。把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納入到宣傳教育培訓活動之中,全市 1萬多名干部參加培訓。在每年汛期、“4·22”世界地球日、“5· 12”防災減災日等節日,集中深入到地質災害易發區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科普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
[1] 楊靜,沈慶國.臨沂市加強土地節約集約利用[J].山東國土資源,2008,24(11):14-17.
[2] 臨沂市國土資源局河東分局.關于印發臨沂市 2009年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EB/OL].http://www.hdgtzy.gov.cn:82/new s/ 2009623/n17051638.htm l,2009-06-23.
[3]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地質災害防治條例[EB/OL]. http://www.gov.cn/yjgl/2005-09/27/content_70706.htm,2005-09-27.
[4] 找法網.山東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 [EB/OL].http://china. find law.cn/fagui/jj/25/111722_2.htm l,2003-07-25.
Pr im ary Study on Geologica lD isasters Preven tion in L iny iC ity
YANG Xuelian,SHEN Q ingguo
(L inyiBureau of Land and Resources,Shandong L inyi276000,China)
L inyi city locates in them idd le partof Tanlu fault beltw ith strong tectonicmovem ents.D isaster easy happening areas accounted for52.5%of the city’s land area.Geo logical disasters have becom e an im 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sustainab le developm entof econom ic and social developm en t and social stability. In recent years,L inyi city adheres to the peop le o rien ted,focuseson p revention,com bining p reventionw ith contro l,and adheres to integratedm anagem ent,geo logical hazards have beenm aintained a"zero casualties"for 6 years.L inyi cityw as comm ended as the"NationalA dvanced Unit fo r Preventing and Protecting Geo logicalD isasters"by theM inistry ofLand and Resources.
Geo logical hazards;comp rehensivem anagem ent;sustainable developm ent;L inyi city
book=2,ebook=73
P694
A
2009-09-02;
2009-12-10;編輯:曹麗麗
楊雪蓮(1981—),女,山東臨沂人,主要從事國土資源管理工作;E-m ail:lysgtzy j@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