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
(忻州師范學院 體育系,山西 忻州 034000)
山西省高校小型足球運動現狀調查與研究
劉偉
(忻州師范學院 體育系,山西 忻州 034000)
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觀察法和數理統計法等方法對山西省高校開展小型足球運動的現狀進行調查.包括對山西省高校學生參與小型足球運動的情況、場地情況以及山西省高校開展小型足球比賽等情況進行調查研究.目的在于發現我省高校小型足球運動開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措施,從而為我省高校小型足球運動的普及和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山西省;高校;小型足球運動
小型足球運動通常是指每個參賽隊人數少于十一人,場地規模小于標準比賽場地,比賽時間相對較短的足球競賽活動.目前,在國際上普及推廣,有統一競賽規則的小型足球比賽只有室內五人制足球比賽,但廣泛開展的還有七人制、五人制、四人制和三人制等幾種.小型足球在逐漸得到人們接受和認可的同時,不斷地完善和形成了體系.
小型足球運動依其場地小、參與人數少、對抗激烈、觀賞性強等特點,逐漸成為高校課余活動的一個亮點.這樣也從另一方面宣傳了足球運動,讓更多的大學生認識和了解了小型足球運動.特別是在場地不足的高校,開展小型足球運動更能體現出它的合理性.
1.1 研究對象
本文以山西大學、太原理工大學、山西師范大學、太原科技大學、山西大同大學、晉中學院、運城學院和忻州師范學院等八所高校小型足球運動的開展情況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大量相關文獻資料,并進行匯總篩選為本文的分析、研究提供了詳實的理論依據.
1.2.2 問卷調查法
對八所高校小型足球運動的參與者發放問卷800份,實際回收763份,有效問卷718份,有效率94.1%.
1.2.3 觀察法
在一周內隨機抽取三天分別對八所高校場地和參與小型足球運動的人數進行調查.
1.2.4 數理統計法
對問卷進行統計分析,使用SPSS(Statistics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s)12.0軟件對調查數據統計分析得出結論.
2.1 山西省高校學生參與小型足球運動的調查分析
2.1.1 參與小型足球運動的年級、性別和人數
從調查中顯示,研究生和博士生參與小型足球運動的人數較少.原因是研究生人數相對少,空閑時間有限.對大學生來說,大一新生參與的人數較少;大二、大三參與的人數較多,占的比例最大分別是30.63%和33.28%.大四由于臨近畢業,參與的人數不是很多.在對女大學生參與小型足球的人數調查中,女生只占了0.91%,僅在山西大學發現很少部分女生參與小型足球活動(如表1).
表1 參與小型足球運動的年級分布情況
從對山西省八所高校學生在課外活動時間參與小型足球運動的人數進行統計結果看,有兩種不同的情況:一是山西大學、太原理工大學等高校,由于對學生進入塑膠場地有時間限制,其它的足球運動場地有限,不能滿足太多人同時進行活動和比賽.二是像忻州師范學院、運城學院等高校的學生在課外活動時間踢球的人數較少,只占場地的很小部分.其主要原因跟學校的足球氛圍、宣傳普及有較大關系.
2.1.2 參與小型足球運動的類型、頻率和時間
從問卷調查和現場調研情況看,學生參與小型足球運動沒有固定類型的限制,其中4人制和5人制是比賽過程中最常見的運用類型.問卷統計結果顯示,選擇頻率最高的是“不確定”,因為參與小型足球運動的人由于時間上不統一,并且不是正式的比賽,這時的4人制或5人制就可能變成了6人制或7人制.所以說高校學生參與小型足球運動的方式比較自由和多變(見表2).
表2 山西省高校學生參加小型足球運動類型情況
每周進行1-3次小型足球運動的學生比例最高為59.03%,每次參與時間在1-2小時的人數最多占55.51%.每周參與小型足球運動在5次以上的最少為6.61%,持續時間在3小時以上最短為6.17%(見表3).參與者通常自發組織進行小場地、人數較少的小型足球比賽.大部分參與者每周運動的頻率集中在1-3次,每次參與的時間為1-2個小時.與其它項目參與者相比,參與小型足球運動的頻率較低且持續時間較短.
表3 山西高校學生每周參加小型足球運動的次數和時間
2.1.3 參與小型足球運動的目的
在被調查者中有63.00%的參與者是因為要展現、提高自己的技術.有46.70%的參與者是以滿足個人興趣愛好為主要目的.說明我省高校小型足球運動的開展還未得到廣泛的普及和開展.改善的措施:(1)管理者加強對小型足球運動的重視;(2)重視足球選項課的教學和開展;(3)組建足球社團和足球俱樂部引導讓更多的人參與到小型足球運動中來.
2.2 山西省高校開展小型足球運動的場地調查分析
根據原國家教委教體司[1992]21號《普通高等學校體育場館設施、器材配備日錄》的通知精神及體育用地與場館設施配備日錄來看,我省50%以上高校體育場地面積遠達不到規定的標準,場地數量與學校人數比例嚴重失調.一些標準的11人制足球場只用于教學使用,在課余時間不向廣大學生開放.一些學校的場地不好或場地是土場地,受到天氣因素的嚴重制約,這就極大地限制了小型足球運動在我省高校的開展.另外我省屬經濟欠發達地區,故使我省高校體育教育工作受到了較大的影響和制約,同時與領導的不重視及體育法規意識淡薄也有一定的關系.
表4 山西省高校足球運動場地情況
2.3 山西省高校開展小型足球比賽情況的調查分析
調查和資料顯示,我省高校小型足球運動的開展力度不大,舉行的賽事較少.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高校領導的不重視,經費不足;另一方面是因為教練員和運動員的水平不高,觀賞價值低.
調查中發現只有個別的高校有自己專業的足球訓練隊,其余高校也只是有比賽時才臨時組建隊伍.另外足球隊的教練基本上都是由本校的體育教師擔任,由于他們擔任大學體育課的教學任務,難以集中精力搞好足球隊的訓練工作,這就影響了小型足球運動在高校的普及和開展.
3.1 結論
山西省高校小型足球運動的參與者主要是男大學生,研究生占的比例較小,女生參與的很少;參與方式主要是自發組織進行小場地、人數較少的小型足球比賽且比賽類型不統一、多變;小型足球運動參與者參與運動的頻率較低且持續時間較短;標準場地少,用于進行小型足球運動場地也有限;參與方式主要是自發組織進行小場地、人數較少的小型足球比賽且比賽類型不統一、多變;山西省高校開展小型足球運動比賽較少,專業的足球隊也較少.這些都是我省高校小型足球運動發展的阻礙.
3.2 建議
3.2.1 積極發動學生社團組織引導更多的同學參與小型足球運動,學校能夠開展一些女子小型足球運動的選修課,讓更多的高校女生了解和喜愛這項運動,從而促進高校女子足球運動的發展.
3.2.2 充分利用學校的場地條件,開展各類型的足球運動和比賽.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學校還應該有供學生專門進行小型足球比賽的場地,以緩解小型足球運動參與者與其他運動參與者因場地而發生的矛盾.
3.2.3 在課余時間組織開展小型足球比賽,讓更多的人投入到這項運動中,達到普及小型足球運動的目的.小型足球比賽是現代足球運動教學和訓練的主導模式,是提高足球運動員競技能力的重要方法,應該在教學和訓練中應廣泛采用.
3.2.4 學校的管理部門應該重視高校小型足球比賽和足球運動隊的建立,建立完善的組織管理體系,創造良好的足球氛圍,這樣才能夠宣傳足球運動,達到普及和發展的目的.
〔1〕劉夫力.小型足球運動手冊[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4.
〔2〕宋巨華,吳姜月.普通高校大學生足球小群體現象解析[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6,2(3):20-21.
〔3〕呂衛華.對我國高等院校開展五人制足球運動的現狀調查與發展對策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2006(4).
〔4〕楊秉龍.山西省高等學校體育經費場地設施現狀調查與分析 [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 2004,19(3):28-29.
〔5〕馬大慧,鄧志昌,趙延濤.昆明市高校小型足球運動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J].大理學院學報,2007,6 (2):74-76.
〔6〕郭李亮.我國室外五人制足球的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J].體育科技,2002,23(2):57-60.
〔7〕孫華清,孫華敏,田繼紅.高校開展小型足球比賽的研究[J].遼寧體育科技,2006,28(6):92.
〔8〕陳俊,馬勤.論小型足球運動在足球運動普及與發展中的價值[J].科技信息,2007(27):230.
〔9〕張凡,劉榮.開展高校足球運動的新途徑——五人制足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0(2):270-272.
〔10〕張志謙.論足球運動在高校體育教學與訓練中的作用 [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4,22(4): 124-126.Vol.26No.7
Jul.2010第26卷第7期
2010年7月
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
1 IPV4現狀分析
互聯網已經成為現代社會信息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起著舉足輕重作用,同時也成為當今高科技發展的重要支撐環境.現在被全球廣泛使用的互聯網協議IPV4是“互聯網協議第四版”,發展至今已經使用了30多年.IPV4具有相當強盛的生命力,易于實現且互操作性良好,經受住了從早期小規模互聯網絡擴展到如今全球范圍.從技術上看,盡管IPV4過去的應用具有輝煌的業績,但是現在看到已經露出很多弊端.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地址資源的枯竭.近年來,Internet呈指數級的飛速發展,導致IPV4地址空間幾近枯竭,IPV4的地址數為32位,也就是說最多有2的32次方的電腦可以聯到Internet上,但是隨著互聯網的蓬勃發展,連網設備的急劇增加,IPV4地址總有一天會完全耗盡.
1.2 地址分配不便.IPV4采用手工配置的方法來給用戶分配地址,這不僅增加了管理和規劃的復雜程度,也不利于為那些需要IP移動性的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
1.3 IP層安全需求的增長.在Internet這樣的公共媒體上進行專用數據通信一般都要求加密服務,以此保證數據在傳輸過程中不會泄露或遭竊取.但IPV4中的IPSec協議只是個可選標準,沒有協調統一的實現安全.
1.4 更好的實時QOS支持的需求.IPV4的QOS標準,在實時傳輸支持上依賴于IPV4的服務類型字段(TOS)和使用UDP和TCP端口進行身份認證.但IPV4的TOS字段功能有限而同時可能造成實時傳輸超時的因素又太多.此外,如果IPV4數據包加密的話,就無法使用TCP/UDP端口進行身份認證.
1.5 路由表越來越大.由于IPV4采用與網絡拓撲結構無關的形式來分配地址,所以隨著接入網絡數目的增長,路由器數目飛速增加,相應地,決定數據傳輸路由的路由表也就不斷擴大.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綜合了多個對IPV4進行升級的提案,Internet工程任務組(IETF)開發了IPV6.IPV6是下一版本的互聯網協議.IPV6是“InternetProtocolVersion6”的縮寫,為了擴大地址空間,擬通過IPV6重新定義地址空間. IPV6采用128位地址長度,幾乎可以不受限制地提供地址.除此之外,IPV6還采用了高效IP報頭、分級地址模式、即插即用、服務質量、安全性、移動性、認證和加密等許多技術.
2 IPV6特點及其核心技術
在地址長度上,IPV6與IPV4相比,很明顯的一個改善就是IPV6的128位地址長度可以提供充足的地址空間,同時它還為主機接口提供不同類型的地址配置,其中包括:全球地址、全球單播地址、區域地址、鏈路本地地址、地區本地地址、廣播地址、多播群地址、任播地址、移動地址、家鄉地址、轉交地址等.IPV6的另一個基本特性是它支持無狀態和有狀態兩種地址自動配置的方式.其中無狀態地址自動配置方式是:需要配置地址的節點使用一種鄰居發現機制獲得一個局部連接地址.一旦得到這個地址之后,它使用另一種即插即用的機制,在沒有任何人工干預的情況下,獲得一個全球唯一的路由地址.另外IPV6還在以下幾方面表現出很高的特性.
2.1 簡化的報頭和靈活的擴展
IPV6對數據報頭作了簡化,以減少處理器的開銷并節省網絡帶寬.IPV6報頭由一個基本報頭和多個擴展報頭構成,基本報頭具有固定的長度(40字節),放置所有路由器都需要處理的信息.由于Internet上的絕大部分包都只是被路由器簡單的轉發,因此固定的報頭長度有助于加快路由速度.與此同時,IPV6還定義了多種擴展報頭,這使得IPV6變的極其靈活,能提供對多種應用的強力支持,同時又為以后支持新的應用提供了可能.這些報頭被放置在IPV6報頭和上層報頭之間,每一個可以通過獨特的“下一報頭”的值來確認.一個完整的IPV6的實現包括下面這些擴展報頭的實現:逐個路程段選項報頭,目的選項報頭,路由報頭,分段報頭,身份認證報頭,有效載荷安全封裝報頭,最終目的報頭. 2.2層次化的地址結構
IPV4與IPV6過渡技術的研究
孫曉玲
(赤峰學院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內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通過對IPV4現狀分析和對IPV4與IPV6的特點進行對比論述,說明IPV6取代IPV4的必然性.盡管IPV6有很多優點,但是IPV6取代IPV4卻需要漫長的過程.本文闡述了主要的過渡技術以及過渡期間的各個演進階段.
關鍵詞:IPV4;IPV6;過渡技術
28
IPV6將現有的IP地址長度擴大4倍,由當前的32位擴充到128位,以支持大規模數量的網絡節點.IPV6支持更多級別的地址層次,IPV6的設計者把IPV6的地址空間按照不同的地址前綴來劃分,并采用了層次化的地址結構,以利于骨干網絡路由器對數據包的快速轉發.
IPV6定義了三種不同的地址類型.分別為單點傳送地址(UnicastAddress),多點傳送地址(MulticastAddress)和任意點傳送地址(AnycastAddress).所有類型的IPV6地址都是屬于接口(Interface)而不是節點(Node).
2.3 即插即用的連網方式
IPV6把自動將IP地址分配給用戶的功能作為標準功能.只要機器一連接上網絡便可自動設定地址.它有兩個優點.一是最終用戶用不著花精力進行地址設定,二是可以大大減輕網絡管理者的負擔.IPV6有兩種自動設定功能.一種是和IPV4自動設定功能一樣的名為“全狀態自動設定”功能.另一種是“無狀態自動設定”功能.
2.4 服務質量方面的滿足
IPV6數據包的格式包含一個8位的業務流類別(class)和一個新的20位的流標簽(FlowLabel).它的目的是允許發送業務流的源節點和轉發業務流的路由器在數據包上加上標記,中間節點在接受到一個數據包后,通過驗證它的流標簽,就可以判斷它屬于哪個流,然后就可以知道數據包的QOS需求,并進行快速的轉發.
2.5 安全方面
在安全性方面,IPV6與IP安全性(IPSec)機制和服務更加緊密結合.雖然兩種IP標準目前都支持IPSec(IP安全協議),但是IPV6是將安全作為自身標準的有機組成部分,安全的部署是在更加協調統一的層次上,而不像IPV4那樣通過疊加的解決方案來實現安全.通過IPV6中的IPSec可以對IP層上(運行在IP層上的所有應用)的通信提供加密/授權,可以實現遠程企業內部網(如企業VPN網絡)的無縫接入,并且可以永遠連接.除了這一強制性安全機制外,IPSec還提供兩種服務.認證報頭(AH)用于保證數據的一致性,而封裝的安全負載報頭(ESP)用于保證數據的保密性和數據的一致性.在IPV6包中,AH和ESP都是擴展報頭,可以同時使用,也可以單獨使用其中一個.作為IPSec的一次重要應用,IPV6集成了虛擬專網(VPN)的功能.
2.6 對移動更好的支持
移動性無疑是互聯網上最精彩的服務之一.移動IPV6協議為用戶提供可移動的IP數據服務,讓用戶可以在世界各地都使用同樣的IPV6地址,非常適合未來的無線上網. IPV6中的移動性支持是在制定IPV6協議的同時作為一個必需的協議內嵌在IP協議中的.不同于IPV4的移動性支持是作為一種協議附加的功能提出的,不是所有的IPV4實現都能夠提供對移動性的支持,其效率沒有移動IPV6高.更重要的是,IPV4有限的地址空間資源無法提供所有潛在移動終端設備所需的IP地址,難以實現移動IP的大規模應用.和IPV4相比,IPV6的移動性支持取消了異地代理,完全支持路由優化,徹底消除了三角路由問題,并且為移動終端提供了足夠的地址資源,使得移動IP的實際應用成為可能.
基于IPV6優于IPV4的這些特性,使IPV6取代IPV4成為了必然.但是IPV6的實現要經歷一個漸進的過程.在IPV6成為主流協議之前,首先使用IPV6協議棧的網絡希望與當前仍被IPV4支撐著的Internet進行正常通信,因此必須開發出IPV4/IPV6互通技術以保證IPV4能夠平穩過渡到IPV6.此外,互通技術應該對信息傳遞做到高效無縫.
在這方面,IETF的IPV6過渡工作組已經提出了許多建議方案,并定義了多種IPV4/IPV6過渡技術,以實現IPV4向IPV6的過渡,這些技術各有不同的特點和適用場合.
3 IPV4/IPV6過渡技術
IPV4向IPv6的過渡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完成.因此,兩種協議不可避免地有個共存期,彼此間必須具有互操作性.
IPV6演進機制的主要目標為:
逐步演進:已有的IPV4網絡節點可以隨時演進,而不受限于所運行IP協議的版本;
逐步部署:新的IPV6網絡節點可以隨時增加到網絡中;
地址兼容:當IPV4網絡節點演進到IPV6時,IPV4的IP地址還可以繼續使用;
降低費用:在演進過程中,只需要很低的費用和很少的準備工作.
下面對幾個比較典型的IPV4/IPV6過渡技術進行描述. 3.1雙協議棧技術
雙協議棧技術是使IPV6節點在IPV4節點兼容的最直接方式,應用對象是主機、路由器等通信節點.支持雙協議棧的IPV6節點與IPV6節點互通時使用IPV6協議棧,與IPV4節點互通時借助于4over6使用IPV4協議棧.IPV6節點訪問IPV4節點時,先向雙棧服務器申請一個臨時IPV4地址,同時從雙棧服務器得到網關路由器的TEP(TunnelEnd Point)IPV6地址.IPV6節點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個4over6的IP包,4over6包經過IPV6網傳送到網關路由器,網關路由器將其IPV6頭去掉,將IPV4包通過IPV4網絡送往IPV4節點.網關路由器要記住IPV6源地址與IPV4臨時地址的對應關系,以便反方向將IPV4節點發來的IP包轉發到IPV6節點.
3.2 隧道技術
隧道技術是一種利用現有IPV4網絡傳送IPV6數據包的方法,通過將IPV6數據包封裝在IPV4數據包中,實現在IPV4網絡中的數據傳送.隧道的起點和終點設備都同時支持IPV4和IPV6協議的節點,隧道起點將要經過隧道傳送的IPV6數據包封裝在IPV4包中發給隧道終點,隧道終點將IPV4封裝去掉,取出IPV6數據包.隧道技術在設置IPV4報頭的目的地址是分為手動和自動兩種方式,不同的目的29
--地址設置方式也成為幾種隧道技術的重要區別.
3.3 SIIT(StatelessIP/ICMPTranslation)
SIIP定義了在IPV4和IPV6的分組報頭之間進行翻譯的方法,這種機制可以和其他機制(如NAT-PT)結合用于純IPV6節點同純IPV4節點間的互通,但在采用網絡層加密和數據完整性保護的環境下這種技術失效.
3.4 NAT-PT(NetworkAddressTranslation-ProtocolTranslation)
NAT-PT就是在做IPV4/IPV6地址轉換的同時在IPV4分組和IPV6分組之間進行報頭和語義的翻譯,適用于純IPV4節點和純IPV6節點之間的互通.對于一些內嵌地址信息和高層協議(如FTP),NAT-PT需要和應用層的網關協議來完成翻譯.在實現方面,如果沒有DNS-ALG的支持,只能實現由IPV6發起的與IPV4之間的通信,反之,包就會被丟棄;如果有DNS-ALG的支持,就可以實現雙向的通信.
3.5 DSTM
DSTM,雙棧轉換機制的目標是實現新的IPV6網絡與現有的IPV4網絡之間的互通.使用DSTM,IPV6網絡中的雙棧節點與一個IPV4網絡中的IPV4主機可以互相通信.對于從對端點發給DSTM主機的IPV4分組,由于在DSTM邊緣路由器里已經有IPV4地址的對應信息,因此DSTM邊緣路由器接收到以后,將IPV4分組打包到IPV6分組里,發給DSTM主機.可見,使用DSTM之后,對于應用層來說是透明的,應用層仍通過IPV4地址工作;對于網絡來說也是透明的,DSTM域的網絡上只跑IPV6分組,而IPV4網絡上只跑IPV4分組.
3.6 傳輸層中繼(TransportRelay)
傳輸層中繼是在中繼器進行傳輸層的“協議翻譯”,可以避免“IP分組分片”和“ICMP報文轉換”帶來的問題,因為每個連接都是真正的IPV4或IPV6連接.但同樣無法解決網絡應用程序數據中含有網絡地址信息所帶來的地址無法轉換的問題.
3.7 應用層網關代理(ALG)
ALG是ApplicationLevelGateway的簡稱,與傳輸層中繼技術一樣,都是在IPV4和IPV6間提供一個雙棧網關,提供“協議翻譯”的功能,只不過ALG是在應用層級進行協議翻譯.這樣可以有效解決應用程序中帶有網絡地址的問題,但ALG必須針對每個業務編寫單獨的ALG代理,同時還需要客戶端應用也在不同程序上支持ALG代理,靈活性很差.顯然,此技術必須與其它過渡技術綜合使用,才有推廣意義.
從前面總結的過渡機制可以看出,每種機制都不是普遍適用的,都只適用于某一種或幾種特定的網絡情況,而且常常需要和其他技術組合使用.在實際使用時要綜合考慮各種實際情況制定合適的過渡策略.
在IPV4向IPV6過渡時期,通常應采用如下的組網原則:(a)在能直接建立IPV6鏈路的情況下使用純IPV6路由. (b)在不能使用IPV6鏈路的情況下,IPV6節點之間使用隧道技術.
(c)雙協議棧的IPV6/IPV4節點和純IPV6節點或者純IPV4節點通信不需要采用協議轉換,而直接“自動”選擇相應的通信協議(IPV4或者IPV6).
(d)對于純IPV6節點和純IPV4節點之間的互通,則應該使用協議轉換(NAT-PT)或者應用層網關(ALG)技術,設計的協議轉換器或者ALG應該盡量保證在不修改原有應用的情況下就可以使用.
IPV4自身的局限性注定了IPV4支撐的Internet會逐漸、平穩地過渡到以IPV6為核心的新一代Internet,在不同的過渡階段、不同的網絡環境應根據實際情況分別采用不同的過渡技術和機制.
從IPV4向IPV6的過渡是人們未來實現全球Internet不可跨越的步驟,它決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辦得到的,從IPV4向IPV6的轉換是一個相當長的過渡時期,在此過渡期間需要IPV4與IPV6共存,并解決好互相兼容的問題,逐步實現這一過渡,最終實現IPV6全球Internet.
——————————
參考文獻:
〔1〕陸姚遠,等.計算機網絡技術.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基于IPV4網絡的IPV6過渡解決方案.長春工業大學學報,2006(3).
〔3〕謝希仁.計算機網絡.第二版.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1.
30
G 843
A 文章編號:1673-260X(2010)07-0118-03
A
1673-260X(2010)07-002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