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國土資源廳信息中心 夏夢麗
河南省煤炭基地土地復墾分區研究
河南省國土資源廳信息中心 夏夢麗

1.河南省煤炭資源概況。河南省煤田主要分布在欒川—確山—固始深斷裂帶以及華北聚煤區的豫北、豫西和豫東地區。其中,90%的煤炭資源集中分布在京廣線以西地區。河南省成煤期有石炭紀、二疊紀、三疊紀、侏羅紀、古近紀。石炭紀至二疊紀為主要成煤期。主要含煤地層為山西組,其次為本溪組、太原組、下石盒子組和上石盒子組及中侏羅世義馬組。
截至2005年底,全省有查明資源儲量煤炭礦區297處,累計探明煤炭資源儲量303.51億噸,歷年開采損耗43.51億噸,保有資源儲量260億噸,居全國第9位。按19個煤田劃分,平頂山煤田占18.46%,安鶴煤田占13.53%,新密煤田占10.62%,永夏煤田占9.69%,焦作煤田占9.40%,禹州煤田占8.88%,登封煤田占6.89%,新安煤田占3.83%,滎鞏煤田占3.62%,偃龍煤田占3.48%,汝州煤田占2.87%,陜澠煤田占2.55%,其他的包括義馬、濟源、確山、宜洛、濮陽、商固及南召等煤田共占3.18%。已開采利用礦區資源儲量占河南省總資源儲量的63.19%。這些數據充分說明河南省正處于煤炭的強力開發期。
2.河南省煤炭資源的開發利用引發的環境問題。2005年,河南省原煤產量為18761萬噸,產值613億元,占全省礦產業總產值的77.39%,居礦產采選業首位。目前,河南省擁有平頂山、焦作、義馬、鶴壁、鄭州和永城6大煤炭開發基地,已形成以鄭州煤業集團、平頂山煤業集團、焦作煤業集團、鶴壁煤業集團、義馬煤業集團、河南神火集團和永城煤業集團等河南省煤炭骨干企業為主體的煤炭生產開發格局。煤炭業是河南省工業的支柱產業,原煤產量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3位。但是,煤炭資源在為河南省國民經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引起了一系列環境問題。據不完全統計,平均每開采萬噸煤將導致地表塌陷0.2公頃;而且采煤過程中排放大量的煤矸石,煤矸石排出量為原煤總量的15%~20%。
在河南省長期的煤炭開采中,對煤炭基地土地的復墾與恢復一直沒能引起相關部門的充分重視,復墾與恢復治理的速度低于煤炭資源開采過程中對土地資源及環境破壞的速度。而且,河南省是以農業為主的省份,人口多,大面積的煤炭開采使得原本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據統計,由于煤炭資源的過度開采已破壞影響的土地約4萬公頃,其中,已遭毀損的耕地有3萬多公頃。可見,解決煤炭生產基地的土地復墾和環境恢復等問題已迫在眉睫。在煤炭基地土地復墾研究中,需要統籌考慮地貌類型、土地利用方向和土地利用的一致性,以及縣級行政界線的完整性,以利于復墾工作的實施與管理。因此,開展河南省煤炭基地的土地復墾分區研究十分必要。
1.分區原則。
(1)綜合因子與主導因子相結合。從國內外的復墾實踐來看,自然地理條件是影響復墾方法選取和復墾效益高低的主導因子。根據河南省地貌與水文、氣候等自然地理條件的關系,可以確定,地貌是影響河南省自然地理條件的一個重要因素。由于我國土地復墾是以補充耕地為主要目標,因而將土地復墾潛力作為分區的一個主要因子。
(2)地貌單元與生態功能的一致性。地貌是否相對一致往往決定著土地利用類型的能否相對一致。要根據地貌單元所承載的生態功能確定土地復墾工程所采取的綜合整治方針。因此,土地墾區應與具體的生態功能區相結合。
(3)土地復墾措施的多樣性。根據當地的基礎條件,不同區域可選取不同的工程措施,以加快工程施工進度,降低人力和物力投入,實現以低成本發揮最佳的社會經濟效益。
2.分區方法。在進行分區時主要采用空間疊加分析和主導因素法相結合進行綜合分區。
(1)空間疊加分析。利用GIS軟件將相關圖件(土地利用現狀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土地開發整理潛力評價圖、農業綜合區劃圖、土壤區劃圖、行政區劃圖等)進行空間疊加分析,建立計算模型進行空間運算,為分區提供參考。
(2)主導因素法。通過基礎研究找出對分區有標志意義的主導因素,依據主導因素參照其他因素來進行區片劃分,根據分區的主導因素進行區域土地復墾潛力評價。
3.分區結果。按照地貌類型與礦區待復墾土地空間分布相結合的研究思路,將河南省煤炭基地土地復墾分為4個工程區,見圖1。分區體現了集中連片的原則,保持了縣級行政界線的完整性,除考慮地貌類型外,還考慮了煤礦挖損、塌陷、壓占等破壞、廢棄地的分布;各分區內地貌性質基本一致,體現了土地利用方向和土地利用問題的一致性;分區時考慮土地復墾潛力,使分區規模適中,突出《全國土地利用開發整理規劃》中確定的豫中煤炭化工生產基地和豫北煤炭鋼鐵生產基地這2個重點區域,同時又避免了過分的細分,有利于集中管理與復墾。
1.鄭-平煤炭基地土地復墾工程區。

(1)資源概況。本區屬于河南省最大的煤炭基地,區內有平頂山、韓梁、朝川、禹州、新密、滎鞏等重要產煤區。區內沉陷最大值達13.7米,塌陷盆地下沉最高達14米。區內待復墾土地總面積達8643.09公頃,其中塌陷地為7986.02公頃,壓占地為658.07公頃。該區為Ⅰ級土地復墾潛力區,是河南省實施重點煤炭基地土地復墾重大工程的重點區域。
(2)土地復墾方向。該區的土地復墾方式應以工程措施為主,輔以生態措施和生物措施進行土地平整、礦區生態環境改善和土壤改良;增加農電設施和完善灌排溝渠等農田基礎設施;對陡坡耕地進行退耕還林,對緩坡耕地進行綜合整治,提高耕地質量和耕地生產力;塌陷區大多無積水,可實施臺田化處理;區域內的農田水利設施要進一步完善,使區域的灌溉保證率達到75%以上;加強農田防護林網、水土保持林建設。
2.陜—洛煤炭基地土地復墾工程區。
(1)資源概況。該區煤炭資源比較豐富,區內有陜澠、義馬、新安、偃龍、伊洛等重要煤炭基地。區內耕地損壞嚴重,待復墾土地面積達2029.34公頃,其中,塌陷地面積為1708.97公頃,挖損地面積為241.21公頃,壓占地面積為79.16公頃。根據土地復墾潛力分析,三門峽市的義馬市、陜縣和澠池縣的待復墾土地屬于Ⅰ級潛力區,而洛陽市的新安縣、宜陽縣的待復墾土地屬于Ⅱ級潛力區。
(2)土地復墾方向。該區的土地復墾方式應為:平整該區內煤礦塌陷地和挖損地;加強對黃土丘陵地的綜合治理,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農藝措施,逐步治理水土流失,建設防護林工程,改善生態環境;以積雨工程、坡改梯工程、道路工程為重點,加強農田基本建設,增強農業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并不斷提高耕地質量和盡快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塌陷地大多無積水,可實施臺田化處理;區域內挖損地土壤層破壞嚴重且面積較大的,可優先種植對土壤要求較低的樹木或其他作物;區域內的農田水利設施要進一步完善,使區域的灌溉保證率達到50%以上;加強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及農田防護林建設。
3.鶴-焦煤炭基地土地復墾工程區。
(1)資源概況。區內主要有焦作、鶴壁、輝縣等重要煤礦,沉降深度最高達6米。由于含煤區多位于山前洪積平原或傾斜平原,導致農田受損嚴重,造成的待復墾土地面積達1895.73公頃,其中,塌陷地面積為1866.14公頃,壓占地面積為29.59公頃。該區所有縣市土地復墾潛力分析結果均為Ⅱ級土地復墾潛力區。
(2)土地復墾方向。該區土地復墾方式應為:以工程措施和生態措施并重,并輔以生物措施進行平整土地和改良區域生態環境,提高耕地質量;完善項目區內的水利、電力設施,充分利用區域內廢礦井水和南水北調提供的水源;營造防護林網,改善農田生態環境;塌陷地大多無積水,可實施臺田化處理;完善區域內的農田水利設施,使區域的灌溉保證率提高到50%以上;加強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及農田防護林建設。
4.永夏(永城市)煤炭基地土地復墾工程區。
(1)資源概況。永夏煤田是我國中部地區的重要能源基地,由于地處沖積平原區,資源開發造成較大規模的地面沉降。區內待復墾土地面積達1339.94公頃,其中,塌陷地面積為1328.20公頃,壓占地面積為11.74公頃,土地復墾潛力分析結果屬于Ⅱ級土地復墾潛力區。
(2)土地復墾方向。該區地處沖積平原,地下潛水位較高,煤炭開采導致大面積塌陷區積水,部分塌陷區積水較深,因此,應采取的土地復墾方式為:以生態復墾為主,輔以工程復墾和生物復墾,發展養殖業和景觀生態農業,改善礦區生態環境;對塌陷耕地進行復耕,提高耕地質量,有效補償耕地數量,使礦區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得到緩解,土地利用效益明顯提高;科學布設項目區內的排灌系統,完善項目區內的水利、電力設施,提高農田抵御旱澇等自然災害的能力;加強農田防護林網和生態林建設,改善農田生態環境;塌陷地大多有積水,積水較多的塌陷地可深挖成水塘發展水產養殖業,其他的塌陷地進行疏排式生態復墾、挖深墊淺式生態復墾恢復成田;農田水利工程要考慮區域內低洼易澇地區較多,堅持“以排為主、排灌結合”,以保證灌溉水源和排水通暢,使區域的灌溉保證率提高到75%以上。
綜上,河南省按照集中連片、地貌類型和土地利用方向的一致性等標準劃分了鄭-平、陜-洛、鶴-焦和永夏煤炭基地土地復墾重大工程區。本文根據各個復墾工程區的資源特點提出了不同的土地復墾建設。
1.鄭-平煤炭基地土地復墾工程區。該區的煤塌陷區大多無積水,土地復墾方式應以工程措施為主,輔以生態措施和生物措施進行土地平整、礦區生態環境的改善;對陡坡耕地進行退耕還林,對緩坡耕地進行綜合整治,提高耕地質量和耕地生產力。
2.鶴-焦煤炭基地土地復墾工程區。該區的煤塌陷地局部有積水,復墾土地應采取工程措施和生態措施并重,并輔以生物措施進行土地平整和區域生態環境的改良,提高耕地質量;營造防護林網,改善農田生態環境。
3.陜-洛煤炭基地土地復墾工程區。該區屬黃土丘陵區,主要為煤礦塌陷地和挖損地,土地復墾應加強對黃土丘陵地的綜合治理,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農藝措施,逐步治理水土流失;加強防護林工程建設,改善生態環境。
4.永夏(永城市)煤炭基地土地復墾工程區。該區地下潛水位較高,煤炭開采導致大面積塌陷區積水,部分塌陷區積水較深。土地復墾應以生態復墾為主,輔以工程復墾和生物復墾,發展養殖業和景觀生態農業,改善礦區生態環境;對塌陷耕地進行復耕,提高耕地質量,有效補償耕地數量;加強農田防護林網和生態林建設,改善農田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