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的悲劇與歐洲的悖論
如果對這個由軍事獨裁轉型不過30年、歐洲最年輕的民主國家稍有了解的話,我們將不會對希臘從財政危機演化為政治危機、直至大規模騷亂太過意外。希臘危機全面地展示了“歐盟”和“歐元”這兩種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超國家組織”和“超主權貨幣”的深刻的內在悖論。
希臘危機與上世紀90年代拉美許多國家出現過的貨幣危機其實十分相像。但不同點在于,希臘不像當時的阿根廷或巴西,它身處一個更大的統一經濟體———歐元區之內。這看似是希臘的福音,因為它畢竟能使希臘經濟免于立即崩潰的厄運。然而,從反面來看,這又何嘗不是希臘進行下一步改革的重大障礙?

我曾經到過希臘,因此對這個國家的經濟狀況有一點直觀了解。希臘與法、德在全社會勞動生產率上的差距,可以說,一份工作雖然付出的勞動相同,但在法、德兩國的經濟環境中創造的價值是希臘的2倍以上。作為歐元的最初締約國之一,過去這么多年來,貨幣一體化帶來的希臘物價(特別是資產價格)上漲的幅度超過了經濟自由化帶來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無論是希臘政府還是希臘老百姓,他們花錢的增長快于他們掙錢的增加。此外,為了兌現競選時的允諾,輪番上臺的執政黨普遍奉行“向西歐富裕國家看齊”的高福利政策,使得國家財政雪上加霜,陷入寅吃卯糧的惡性循環之中。形象地說,希臘人賺不到德國人那么多錢,卻要提前過上德國人的富裕生活。這就是希臘危機的本質,也是德國國內民意為什么激烈反對援救希臘的根源,他們覺得自己沒有義務用辛苦賺來的錢去養懶漢鄰居。現在,希臘政府為了度過難關,不得不縮減福利,于是就引發了已過上寬裕日子的老百姓的強大反彈。希臘政府眼下正面臨著痛苦的選擇,要么,堅決地抵御住民眾壓力,勒緊腰帶,以此作為條件,換取歐元區其他國家和國際金融機構雪中送炭的貸款;要么,屈從民意,使自己不可避免地走向破產,并最終被歐元區開除。后一種結果不僅對歐盟和歐元區是一個重大打擊,對希臘本身更是滅頂之災。假如歐元區是一個統一國家的話,情況又會比較好辦:一國政府通過轉移支付及其他的經濟手段幫助國內相對貧窮的地區償還債務、發展經濟,那些相對富裕地區的國民想必沒有什么理由加以拒絕或反對。目前這種進退兩難的窘境,正是歐元區內在矛盾的真實寫照。
(文/陳季冰據《新京報》)
book=407,ebook=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