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陽“白宮”案中的配角們
2月8日,隨著安徽阜陽潁泉區原區委書記張治安被蕪湖市中級法院宣判死緩,張治安報復陷害舉報人案塵埃落定,但作為地方一把手的張治安,其所犯罪行,并非一個人就能完成。
以“報復陷害罪”被判刑 6年的汪成,與李國福并無恩怨。他被認為是張治安的一個“馬仔”,正是由于其濫用檢察權,違背事實和法律辦案,使一級檢察機關淪為報復陷害李國福的工具。
汪成是張治安的老家潁上縣人,2005年,汪成從潁上縣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的位置調至潁泉區檢察院任正職。然而,自從任潁泉區檢察院檢察長后,汪成即被視為“張治安的人”。一個明顯的跡象是,汪成調來之后,兼任區人大常委會主任的張治安在選舉檢察長的區人大會議上罕有地給代表三鞠躬,希望支持他的“老鄉”汪成的工作,結果汪成被順利通過。
在“緊跟”區委書記張治安的同時,汪成卻被認為與時任阜陽市檢察院主要領導關系不睦。有深諳檢察機關辦案規則的業內人士認為,如果汪成在查辦李國福案時向市檢察院請示,結果當不致如此,至少可免牢獄之災。
阜陽市政府前秘書肖華卷入該案讓阜陽不少干部感到匪夷所思。
判決書如此描述李國福案的起因:2007年8月份,時任中共阜陽潁泉區區委書記的張治安收到阜陽市人民政府秘書肖華截留的一封關于其受賄、賣官、違法亂紀的舉報信,被告人張治安根據舉報信內容,分析判定舉報人就是李國福,遂產生報復的念頭。
上述內容表明,如果當初肖華不是將李國福的舉報信轉交給張治安本人,那么給李國福一家帶來災禍、也導致十余名干部落馬的這場風暴或許根本不會發生。

張治安


趙德才
據知情人士介紹,李國福在舉報張治安時,曾在北京發出過七封掛號信。李國福死后,專案組就此調查,其中六封均能找到,只有寄給阜陽市領導的一封下落不明。后經進一步調查,終得知是由肖華將信主動轉給張治安秘書,后者轉給張治安。
阜陽政界一位人士不能理解的是,作為市領導的秘書,擅自截留寄給市領導的掛號舉報信,并轉給與其沒有行政關系的被舉報人,這在官場并不多見。事實上,保證將領導的來信呈交給領導本人且不外傳,是秘書的基本分內職責。
在張治安案判決書中,潁泉區原政協主席趙德才的名字曾以證人身份被兩次提到。同時,趙也是所有作證者當中唯一一位被判刑者。
趙德才與張治安的關系極為微妙。他一度被視為張治安“心腹”,事實上,張治安在潁泉區的主要政績之一,是開發建設了皖西北商貿城,而趙德才則是商貿城指揮部指揮長。辦案人員后來查實,商貿城項目是張治安重要的受賄平臺。
跡象表明,張趙二人的“蜜月”很快結束,且反目成仇。事實上,收到李國福的舉報信后,張治安堅信其是受人指使。而他“整”李國福的目的,也正是為了找出“幕后黑手”。而李國福臨死前寫給張治安的“悔過書”中,曾提到其“被人利用、聽了別人的離間計和教唆”。不過,他并未點明“別人”是誰。
張治安父親張家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將矛頭直指趙德才,認為張治安在工作中得罪了趙,趙因此在背后告張治安的狀。
然而,在張治安案調查后期,原本揭發檢舉張治安的趙德才卻主動向調查組交代其本人受賄事實,并在張治安被宣判之前被判刑8年。
一位潁泉區退休官員這樣分析張趙二人的斗爭:趙后期確實反對張,但他反對的目的并不是將張送進監獄,而是希望其調離,讓自己有一個更好的位置——趙德才在副處位置上呆了20年,后來雖升正處,卻不過是政協主席。而張治安“斗”李國福,也主要是想給趙德才一點“顏色”,并非要置其于死地。但是,隨著李國福自殺,中央媒體介入,事件逐漸升級,兩人的命運,也終非自己所能掌控。
張治安雖因“報復陷害”李國福案發,但法院最終對其處以重刑的主要法律依據,卻在于其受賄360萬元。在張案中,共有6名處級干部、10名科級干部因對張治安行賄被免職。潁泉區國土資源局原副局長周文禮即為其一。
根據周文禮本人證言,2002年5月,周文禮到張治安辦公室提出想擔任國土資源局潁泉分局局長一職,并送其2萬元人民幣。2003年春節后,周又到張辦公室送其1萬元。后來,周文禮被任命為區國土資源局副局長。
一位阜陽當地官員認為,下屬官員給張治安的行賄數額不過兩三萬元,送錢只是一種姿態,主要目的是想表明自己成為“張治安的人”。由于上述這種官場潛規則的存在,給張治安送錢的官員中,其中也不乏“冤枉者”,因為他們無論是就能力還是資歷,實際都該提拔了,但唯有通過送錢,才能真正被“放心”提拔。這種不正常的現象令人深思。
(文 /柴會群 據《南方周末》)
book=219,ebook=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