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瑾

從一名電力技術人員成長為大型央企的總會計師,這樣的職業發展路徑似乎并不常見。張國厚常常笑言自己是“半路出家”,正是年輕時那一次偶然的機遇,讓他放下了鉗子,拿起了算盤,而且一干就是三十年。
在這三十年的時間里,從東北電力集團公司財務處會計科副科長,到國電電力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總會計師兼董事會秘書、黨組成員;從國家電網公司財務部主任兼資金管理中心主任,到中國國電集團公司總會計師、黨組成員——轉行后的張國厚,在財務領域里,一次又一次地迎來了事業的春天。
然而,多年之后,當張國厚再一次回想起當初的那次選擇,還是不免心生感慨,這個在外人眼里顯得如此英明而華麗的轉身,只有他最了解個中甘苦;如今身處國企要職,只有他最清楚壓力與挑戰的如影隨形。
在壓力中不斷提升
從工程技術人員到會計師的轉變,讓張國厚很早就深刻體會到了“壓力”的含義?!爱吘构こ處熓菍I性很強的角色,特別是隨著現代產業的發展和行業的細分,工程師的角色就變得相對容易勝任;而會計師則是綜合性很強的角色,一個優秀的會計師不僅要具備財務專業知識,更要掌握生產技術和管理環節的關鍵點,并積極參與管理與協調”,張國厚坦言,會計師的職業角色對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要求更高,從轉行的那一天起,他就學會了在這種壓力之下,不斷地學習、提升自己。
從計劃經濟體制,到今天與國際接軌的新會計制度的實施,在張國厚看來,這三十年里,國企總會計師自身的職能發展,也如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經濟一樣,坐上了飛快的過山車。“客觀環境和壓力逼得你不得不學,因為過去學的和現在干的沒有繼承性,你不但要從零開始,還要達到更高的要求——這是其他專業的干部極少遇到的?!?/p>
張國厚坦言,隨著企業的發展,對總會計師的要求是越來越高了:不僅要精通本專業知識,掌握各項財經制度政策,更要具有戰略性的思維,能夠參與企業的戰略決策,諸如,怎么把本集團的優勢發揮出來,如何利用資本市場通過戰略并購重組,實現在行業中的領先地位;不僅要關注企業的生產和國內的市場,更要有國際性的思維和視野——“比如,發電行業面臨著未來能源結構的調整,特別是全球范圍內節能減排的壓力。對于這一趨勢,總會計師無疑要思考如何去應對變革與挑戰,把握下一步的發展方向”;總會計師不僅對內要做好一名管理者,對外還要承擔一個社會活動家和宣傳者的角色,努力協助企業與政府部門和其他相關方進行有效的溝通,“特別是當宏觀政策層面造成的困難不被相關方所理解時,要想辦法將企業存在的實際困難以及產生困難的原因,及時告知給大家,爭取最大限度的理解?!?008年,當國務院決定上調銷售電價時,曾引起了社會各方的頗多議論,為了幫助廣大用戶理性地看待我國的電價水平,張國厚在《第一財經日報》上發表了《我國現行電價水平和政策建議》一文。在文中,他通過與國外同行定價水平、其他能源價格和一次能源產品價格進行對比,提出了支持電價合理上漲的依據,并提出了逐步提高電力等能源產品的價格,保持電力與一次能源合理的比價關系,以及促進電力工業可持續發展等重要建議。
此外,一名稱職的總會計師一定要關注行業內的技術進步,因為技術創新是企業的生命,是未來的競爭力所在?!皻v史經驗表明,每一次經濟危機都會促生新的技術革命,這一次的金融危機也極有可能會促成在能源方面的新技術突破。具體到電力行業,最大的突破就是太陽能發電產業,我對它未來的前景非??春谩?張國厚表示,太陽能技術的發展,在不久的將來會給整個發電行業帶來翻天覆地的變革,屆時發電公司將不再是以賣電為基礎的企業,而將變成提供整個太陽能裝備和太陽能解決方案的制造和銷售安裝企業?!斑@些新技術我們要力求超前跟蹤研究,甚至在一些領域內建立完整的、以跟蹤新技術為目標的小產業鏈,只有這樣才能在技術獲得突破之后迅速占領市場——要做好財務干部,就要有這樣的國際視野,技術跟蹤和戰略性眼光?!睆垏褓┵┒?而當多晶硅,單晶硅,太陽能光電板等一系列專業術語從他口中蹦出的時候,我們彷佛看到了他的另一面——一個身為工程師的張國厚。
總會計師的尷尬
作為國企總會計師群體的一員,張國厚對這一群體的工作環境有著深刻的思考與體悟。他坦承,制約總會計師充分發揮力量的因素,除了自身,還包括體制上的問題。簡而言之,并不是每位總會計師都能夠具有和責任相對應的職權,這個矛盾很突出。
在國電,領導層對財務工作都很重視,但并非所有的企業都是這樣。到目前為止,部分國企的總會計師還不是黨組成員?!皣衅髽I里重大經營決策的最高權力機構還是黨組會,如果不是黨組成員,就意味著在重大決策中沒有發言權。這種格局和國資委對總會計師的職責要求并不相符?!?/p>
“國資委出臺的一系列關于總會計師職責的條例中,很多責任,包括一些決策失誤的問責,總會計師都要承擔很大的責任,這就使得很多國企的總會計師面臨著責任與職權之間的矛盾”,張國厚認為,從這一點來看,國企的總會計師群體距離西方所講的CFO,還差得很遠。
1981年參加工作,張國厚就進入了電力系統,與電力結下了不解之緣。三十年過去了,作為一個資深的電力人,他深刻地體會到了電力這個關系到國計民生的行業的發展,與國家的宏觀政策是多么地息息相關。“雖然這些年我們的市場化改革一直在推進,但是電力行業還遠沒有實現真正的市場化,政府的管制還比較多。在整個電力產業鏈中,上下游都很強勢,電價卻是政府限制的,采用的還是計劃經濟時期的模式。”張國厚坦承,發電企業的效益是非常不穩定的,這與我國發電企業的特點和實際狀況直接相關。最近幾年生產相對穩定了一些,收入也相對穩定了,但是經濟效益卻還是不夠樂觀,特別是隨著煤價的上漲,電廠基本處于微利和虧損邊緣?!斑@種情況對總會計師來說是一種嚴峻的挑戰,公司的財務狀況必須要有改觀。而當現有的政策環境不能改變時,企業就只能選擇向內挖潛增效,但往往挖潛增效所帶來的收益遠抵不上煤價上漲增支的成本。”這種來自政策層面的束縛,讓張國厚在工作中頗有點帶著鐐銬跳舞的意味,但是他始終未曾氣餒,因為畢竟掌握主動權的永遠是舞者自己。“一定要把握政策,在實踐方面超前來做,這樣才能化被動為主動”,這是國電集團積累的經驗。近幾年,雖然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的政策都處在變革時期,不斷地調整完善,但是國電集團憑借對市場機遇的把握,在資本市場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在貨幣市場上也取得了遠遠低于市場成本的資金支持,有力地推動了企業的發展。
建設創新型國企的思考
當中央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關鍵是要強化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時,央企——這個共和國的長子,顯然具備了諸多優勢,而被寄望成為這場創新大潮中的領頭羊。
如何建設創新型國企?在現有的政策體制下,國企又該怎么做?張國厚陷入了思索。
在GE學習期間,張國厚深受啟發,他感慨于這樣一個百年老店,能夠不斷地創新、不斷處于行業的領先地位。“在韋爾奇時期,GE有一個基本原則,就是進入一個新的領域一定要做到行業前三名,做不到就盡快退出來。在這一原則的指導下,GE能夠不斷調整多元化的發展布局。對于我們來說,作為國有的發電公司,不可能完全按照市場的結果說退就退,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不斷實現技術上的創新和進步,建設一支穩定的研發隊伍,是我們需要并可以向GE學習和借鑒的。”
張國厚表示,國企其實擁有很多優勢,諸如經濟實力、政策支持等,而國企的管理者們所要做的,就是去思考該如何把國企的這些優勢真正發揮出來。比如,建立科研隊伍并確保這支隊伍的長期穩定;嘗試用好的體制機制來鼓勵科研人員真正穩坐實驗室搞科研??在電力這種關系到國計民生的行業,創新是一種必然的選擇,無論如何不能讓中國改革開放的龐大市場成為西方發達國家企業新產品和新技術的試驗場。否則,“國企就永遠是在走重復引進吸收再引進再吸收的老路,而無法走出自主創新的新路?!币虼?創新不僅僅關系到一個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更關系到一個國家的戰略經濟地位。
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相應的企業文化作為基礎。“GE就是通過建設這種鼓勵員工承擔適度風險的企業文化,來促進企業不斷創新的。事實上,只要風險處在可控可預見的狀態,就不怕失敗?!睆垏癖硎?相比之下,中國的企業文化對失敗的接受和容忍度都非常低。“我們的國企不缺乏人才,不缺乏具有戰略眼光的企業家,也不缺乏資金,缺的是一種環境。在現有的文化導向下,我們普遍缺乏對風險的承擔能力,以及對失敗的容忍和寬容。如果在未來的發展中,依舊固守傳統觀念,要求大家做任何事情只許成功,那么,就沒有人會愿意冒創新的風險。而市場中的機遇是稍縱即逝的,四平八穩注定不會在市場經濟中取得最大的成就——企業環境急需改善?!?/p>
作為國企的財務當家人,張國厚更愿意看到問題多過成績,更愿意未雨綢繆而不是固步自封——“做一個好的企業管理者”是他自始至終最樸實、最執著的職業追求。今天,他雖然已經不再是那個血氣方剛,因為企業的需要而毅然改行學習財務的年輕人,但對國企發展的關注以及那份熱情與責任感,卻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日久彌堅。
張國厚,其思在國,其知也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