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進
近來國美電器的股權紛爭,個中緣由錯綜復雜,但歸根究底,其禍根始于“將企業做大做強”的雄心壯志。比如對“上海灘”的家電霸主——永樂電器的并購,就是掌門人黃光裕狼性擴張策略的最好例證。
其實,要將企業做大做強本無可厚非,只是很多人在這個問題上存在著誤解,因為“大”并不等于“強”。有時兼并似乎能使企業快速“做大”,可一旦未能與并購來的企業很好地融合,結果就會適得其反。
這事兒有例在先。
美國銀行,作為美國本土第二大企業,在福布斯的排名中位列全球前三,其 CEO 劉易斯終身的奮斗目標,就是帶領著美國銀行成為全球“最大”的一站式金融機構。只可惜野心越大,跌得越慘。
劉易斯先后兼并了波士頓旗艦金融公司、信用卡公司MBNA、拉塞爾銀行、美國國家金融公司和美林證券,而對國家金融公司以及美林證券的并購,讓他犯下了嚴重的錯誤。
2008 年3月,就在美國銀行做出收購計劃的第二年,美國聯邦調查局介入了美國國家金融公司在住房抵押貸款市場的欺詐調查,而劉易斯的兼并團隊——包括CFO在內的高管們,依舊做出了以 41 億美元高價收購負債累累的美國國家金融公司的決定,目的是為了吃下房屋貸款市場這塊大餅。為防止國家金融公司破產之時對母公司美國銀行造成沖擊,CFO普賴斯等上層高管,將國家金融公司與其子公司—Red Oak Merger Corporation(紅橡兼并公司)合并。
然而,潛藏的風險終究還是爆發了。由于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指控國家金融公司前CEO莫佐里進行內幕交易和證券欺詐;前公司CFO斯瑞克在 2006 年度年報中未透露公司寬松貸款的標準;以及COO桑博爾涉嫌證券欺詐——美國銀行的股價從 2007年8月31日收購前的每股 50.68美元,跌至 2008年7月完成收購后的每股32.90美元。
然而更大的錯誤還在后面。
2008年9月14日,美國銀行又宣布將以50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美林證券。不幸的是,隨著收購案的脈絡逐漸清晰,不管是劉易斯的兼并團隊,還是投資者都發現,美銀上了美林的大當,美林的虧損遠遠超出了美銀的預期。
事實證明,美銀收購美林是個大災難。如果說權力、欲望和極度膨脹的過分自信,致使 CEO劉易斯判斷失誤,那么身為美銀CFO的普賴斯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普賴斯后來承認了自己的失誤,他在公司總部面對記者提問時說:“我認為,我們所有人包括我自己,在公司擴張期間、包括過去數十年我們所經歷的最具壓力的時期,強調的都是歷史標準。”他的潛在之意是說,所有人都忽略了次貸的危害程度,才導致他和兼并團隊在還未徹底摸清對方財務狀況的情況下,輕易做出了兼并美林的決定。 從某種意義上說,普賴斯的話正好呼應了格林斯潘對次貸危機的形容—百年不遇。
綜觀美國銀行早期的兼并交易,有兩個主要特征:被收購的公司都屬于零售業銀行范疇,而且當時的經濟形勢比較樂觀,例如國民銀行對 BankAmerica 的收購,美銀對波士頓旗艦金融公司的收購。這些收購都遵循著既定的原則:削減營業成本、鞏固資產和積累實力,規避競爭者并創造新的投資機會。然而劉易斯和普賴斯收購美國國家金融公司和美林證券時,采用的卻是盲目擴張的策略。
在宣布購買美林的最后一個交易日,美銀的股票價格還保持在每股 33.74 美元,之后便一路狂瀉;一度觸及每股 2.53美元,創二十年最低位。即使之后有所反彈,也已大傷元氣(如今的股價也只維持在13美元上下)。這口氣要再喘回來,不知需要等多少年。
由此可見,將企業“做大做強”不是靠急功近利,而是靠一步一個腳印。否則,其結果也必定像美銀,稍有不慎便掉進萬丈深淵。國美電器以及其他中國企業,似乎應該從美銀擴張的例子中,吸取教訓。
(作者為加拿大皇家銀行資深顧問,曾任美銀證券副總裁,央視大型紀錄片《華爾街》學術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