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清輝

提名理由★從一個一文不名的農家子弟到身家幾百億元的公司總裁、飲譽全球的“電池大王”,汽車奇人王傳福能夠贏得尊敬的重要原因,是他不但始終堅持制造業,而且一直努力打造自己的核心技術。當人類面臨能源枯竭的前景之際,王傳福所打造的電動車核心制造技術,在人類能源消耗方式的革新競爭中,“領先日本20年”,創造了新能源經濟的神話。
人物簡介王傳福,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總裁。安徽省巢湖市無為人,1966年2月15日出生,1987年畢業于中南大學冶金物理化學專業,同年進入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攻讀碩士,1990年畢業后留院工作。1995年創辦比亞迪公司,短短幾年時間發展成為中國第一、全球第二的充電電池制造商,2003年進入汽車行業,現為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總裁、比亞迪電子 (國際)有限公司主席。2009年9月28日發布的2009胡潤中國百富榜上,王傳福以350億身家成為中國首富。
言論:汽車?說穿了不過就是一堆鋼鐵。
比亞迪2008年將把電動汽車商業化,2009年推出純電動車。我們比日本整整提前了20年,到時候引領世界汽車市場的,不是美國人,也不是德國人,而是中國人!
“我一直為夢想奮斗著,就是新能源、太陽能、儲能電站。”王傳福看上去內向而樸拙,戴著眼鏡,斯文儒雅,不善言談,除非你和他聊技術問題,他才會打開話匣子。
除了被外界熟知的電池夢,汽車夢,或許王傳福的心里還有一個新能源夢。“我們的英文縮寫是BYD,Bulid Your Dreams代表的就是一種實現夢想的勇氣。”王傳福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記者。
電池生產的成本優勢
王傳福在讀本科和研究生期間,研究的都是電池,下海后,他仍然專注于這個領域。
王傳福的創業故事,在1995年2月開了頭:王傳福向做證券的表哥呂向陽借了250萬元,在深圳注冊成立了比亞迪科技有限公司,領著20多個人,租用了深圳蓮塘的一個舊車間,就開工了。
與當時深圳多如牛毛的手機電池組裝企業不同,因為王傳福的專業背景,比亞迪一開始就涉足了核心的電芯技術。1997年,比亞迪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角色,成長為一個年銷售近1億元的中型企業,飛利浦、松下、索尼甚至通用也先后向比亞迪發出了令人激動的大額采購訂單。
當時的官方統計數據表明,至1998年,比亞迪生產的鋰電池已經超過三洋、索尼和松下,牢牢占據全球市場份額60%。業界也曾流傳一種說法:世界上每三部手機中,就有一塊電池是王傳福造出來的。
依賴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國外的自動化生產線在比亞迪變成了中國式的半自動化生產線———買不起日本的分切機,就用中國的裁紙刀配上一塊長寬相等的擋板作為夾具,保證裁剪尺寸;等條件好一點就用剪板機,再好一點就用自動分切機;做不起無塵車間,靠人將手伸進無塵箱里進行操作。
上世紀90年代末,比亞迪的車間出現的是這樣的場景:在一條條六七十米長的流水線上,密密麻麻地坐著四五十名工人。他們身穿普通的棉布工作服,坐在常溫的車間里,每個人手邊都有一種夾具,幫助他們準確地完成點焊、檢測、貼標簽等工作;而在日本,生產同樣的產品,工人們必須穿好凈化服,經過淋浴吹風之后走入寬敞明亮的真空車間。
在比亞迪的工廠里,除了人,還是人。
“比亞迪‘人+夾具=機器手的半自動生產模式,擺脫了高昂設備使用費的限制,不僅充分利用中國勞動力成本優勢,還帶來了競爭對手無法企及的競爭優勢——更靈活的生產線。推出一個新的產品時,原有的生產線只需作關鍵環節的調整,對員工作相應的技術培訓就可以。”王傳福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在全球競爭壓力下,比亞迪用“以競爭對手一半的價格提供相同品質產品”的簡單邏輯,在多個行業內迅速崛起。
“你和別人一模一樣的打法,你憑什么打贏?”王傳福說,所以,必須“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在王傳福看來,不僅是工人,中國工程師的創造力也是最棒的,因為他們總是工作第一,享受在后,“我覺得中國企業家很幸運,上帝照顧了我們,把這么優惠的東西放到我們這邊來。”
王傳福本人有很濃重的工程師氣質。他喜歡和工程師們穿一樣的夾克,把自己掩藏在比亞迪上萬名工程師中。他不喜歡應酬,不喜歡高爾夫,吃飯就像是完成任務。若是初次見面,即使有再敏銳的嗅覺,你也根本不會想到,眼前這個外表樸實、不茍言笑、說話略帶安徽口音的小個子中年男人就是后來擁有350億元身價的中國首富。
2002年7月,比亞迪在港交所主板上市,發行價格為每股港幣10.95元,為當時H股股票最高發行價,融資16.37億港元。2003年,王傳福以資產3.28億美元登上《福布斯》雜志“中國大陸百富榜”,位列第13位。
“我沖上去都嫌慢,我要撲過去。”
當人們還在為王傳福在電池行業咄咄逼人的態勢而震驚時,王傳福卻做出了令一個讓人目瞪口呆的決定:2003年,收購陜西秦川汽車廠,削尖腦袋擠進了競爭白熱化的汽車業。
“當我發現比亞迪也有做汽車的市場機會時,我沖上去都嫌慢,我要撲過去。”王傳福說。
投資比亞迪的香港機構投資者得知比亞迪決定造汽車后,異常驚訝。質問的電話幾乎把王傳福的手機打爆:“王總,我們要拋你的股票,拋死為止!” 隨后短短幾天之內,比亞迪的市值果然蒸發掉了30多億元。
盡管反對聲、質疑聲一片,王傳福仍然堅持:“我干這件事是堅定不移的,我已經決定下半生和汽車捆在一起。”為了做汽車,王傳福盛情邀請汽車設計專家廉玉波加盟比亞迪,廉玉波問:“你懂汽車嗎?”王傳福老實回答說:“我喜歡車,我看了幾百本書。”之前出差到北京,王傳福買盡了書店所有的汽車技術書籍。
此外,為了從競爭對手那里吸取設計靈感,王傳福每年都要花費幾千萬元購買全球最新車型用來做研究樣車,其中不乏寶馬、奔馳、保時捷這樣的名車。這些新車買來后,王傳福會讓年輕的工程師們將其一一拆解,拆完之后要寫總結、寫報告,車子則報廢。
在王傳福看來,汽車天生就是一項中國人的業務,雖然涉及領域頗多,但是基于中國目前的工業體系已經沒有什么特殊的壁壘,其中大量涉及的磨具,都需要人工來完成,中國企業成本優勢明顯。
2004年,比亞迪第一次參加北京車展,其散發的印刷品上,印著王傳福的語錄:“一輛上百萬元的車,在我看來也就是一堆鋼鐵。”
比亞迪就這樣在王傳福的領導下,“山寨式”地開始生產汽車。幾乎沒有人相信,一個做電池的家伙居然能靠著這種“簡單粗暴”方式,在群雄爭霸的汽車制造業打出一片天下。
可是,王傳福成功了。2009年,比亞迪達到全國自主品牌轎車銷量第一,并自主研發了大型動力電池,解決了電動汽車最核心的電池技術,比亞迪成功地把自己和綠色、新能源、電動汽車聯系在了一起。“王傳福是個讀了書卻沒有把膽子讀小的人。”比亞迪汽車銷售公司總經理夏治兵這樣說。
2008年初,巴菲特的老搭檔查理·芒格向巴菲特極力推薦王傳福,芒格認為王傳福“簡直就是愛迪生和韋爾奇的混合體:他可以像愛迪生那樣解決技術問題,同時又可以像韋爾奇那樣解決企業管理上的問題”。
于是,巴菲特委托中美能源總裁大衛·索科爾專程飛往中國實地考察比亞迪。索科爾帶回來的依舊是對王傳福的稱贊,他告訴巴菲特:“這家伙(王傳福)很有魅力,你一定要見見他。”2008年9月26日,當全球金融市場陷入一片混亂時,巴菲特宣布投資2.3億美元持有比亞迪10%的股權。
但巴菲特此后也承認,押注比亞迪更大的理由,是其創建者兼董事長王傳福,而非該公司的產品。“我活著就會持有這家公司的股票,看看這家公司取得的成績,歷史上沒有人取得過。”
事實證明了巴菲特的眼光。在中美能源入股比亞迪僅一年后,比亞迪股價瘋漲了近10倍,巴菲特投資的2.3億美元迅速變成了23億美元。
電動汽車勾勒的新能源夢
對于有“大夢想”的王傳福來說,電動車只是其宏偉事業藍圖的起步,他的終極目的不是“電池大王”“電動汽車大王”,而是做顛覆世界的“新能源大王”。
王傳福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的思路是,通過電池生產領域的核心技術優勢,打造中國乃至世界電動汽車第一品牌。“比亞迪在電池上的成功,完全可以嫁接到汽車上。我們早在進軍汽車行業之前,便已經開始了電動汽車動力電池的研發。”
王傳福曾豪情萬丈地宣稱,比亞迪將來至少要利用塔克拉瑪干1/2的地方發電,并通過提高光伏電池的轉換效率,深度整合太陽能電池產業鏈。
而在王傳福腦中勾勒的新能源版圖中,太陽能電站、儲能電站和新能源汽車是三個核心板塊,他準備大規模應用全球儲量最大的金屬“鐵”和全球儲量最大的非金屬“硅”,實現人類能源戰略的徹底改變。
電動汽車的未來,或許只是這種顛覆的一個注腳。“一項新技術的普及,從來都需要一個過程,中國是新興汽車大國,消費者大都首次購車,第一輛車就購買打破傳統燃油動力的電動車,在消費理念、環保理念等方面都需要時間進行轉變。”王傳福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而這種消費理念、環保理念的轉變必將會在人們生活的其他領域蔓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