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沛
鷹爪為何如此銳利
——德軍軍官團隊建設評介
□張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法西斯德國之所以能在軍事上取得不小的戰績,除去物質因素外,其所擁有的一支高素質軍官隊伍也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雖然其所扮演的是侵略者的角色,但就這支隊伍的發展歷程來看,仍有一些值得借鑒之處。
崇武尚戰的民族傳統
日耳曼人作為德國人的祖先,最初并沒有生活在今天的德國版圖上。自公元前600年左右,生活在今天瑞典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波羅的海西南部的日耳曼部落,開始以武力形式向南推進。在經過幾個世紀的南侵后,于公元前1世紀定居于今日的歐洲中部。一路征途中,戰爭和掠奪成為了日耳曼人不可缺少的內容,為日耳曼民族的社會生活和民族性格打上了崇武好斗的烙印。當他們有了自己的定居地之后,部落貴族為擴大其經濟權力和社會權力,不斷對相鄰部落發動掠奪性戰爭,由此錘煉了這個民族堅韌剽悍的意志和驍勇善戰的作風。
頻繁的對外侵略戰爭和各邦國之間的兵戎相見,伴隨著一代又一代的日耳曼人降生、成長、死亡。這種世代爭斗的生活造就了一種世代相傳的,似乎是理所當然的觀念:可以用流血的方式獲取的東西,如果以流汗的方式獲得,便被視為軟弱無能。因此,在戰場上成為英雄成為日耳曼人所追求的最高美德。這就是17世紀在普魯士這塊土地上誕生的由吃苦耐勞、具有抗爭傳統的普魯士人為臣民、由能征好戰、富于管理和經營才能的條頓騎士團治理的普魯士騎士團國家。條頓騎士團的團規規定“要用鐵手消滅信仰的敵人”,其團員將自律、禁欲、安貧樂道作為其生活準則,每日里素食淡飯,劍不離手,為騎士團獻身是他們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這種生活準則和精神境界,對而后普魯士乃至德意志軍官集團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自古,德國的軍事領導權就掌握在貴族手里。法蘭克帝國時期,國王為擴大和保衛邊區,設立了邊區伯爵,普魯士就是邊區之一。邊區伯爵的主要任務就是以軍事力量保衛邊區。因此軍官這一特殊職業在而后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一直被邊區貴族集團所壟斷。他們的子弟幾乎全部從軍,自幼就被送進軍隊學校接受教育,到畢業之時,已成為文化程度較高、掌握相當軍事知識的年輕軍官。
到了近代,隨著參謀部在德軍的出現,一批優中擇優、被樹為全軍楷模的總參謀部軍官成為了軍官團的核心。總參謀部軍官的選拔極其嚴格,如在1926年,全國有340名軍官報考參加總參謀部軍官考試,經過多層考核把關,最后只有8名軍官被錄取,淘汰率達到了97.6%。而早在1868年2月,法國駐柏林的武官就向國內報告說:“假如戰爭爆發,在普魯士所具有的一切優勢因素之中,最重大和最難以否認的,就是其總參軍官團組織……我們的無法與之相比……在下一次戰爭中,普魯士的參謀組織,將在有利于普魯士軍隊的優勢因素中成為一個最難對付的因素。”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德國作為戰敗國,進入了一個經濟最困難,政治最混亂、軍隊最弱小的時期。但是僅隔20年之后,德國竟然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而且在戰爭初期所向披靡。這主要是因為,一戰后德國總參謀部雖被撤銷,但經改頭換面仍在行使職權,軍隊雖只能保持10萬人,但大部分軍官得以保留,這批人受傳統軍國主義的影響,不但具有強烈的復仇心理,而且知識淵博,能力超群。在一些國家還對陣地戰津津樂道,為下一次戰爭總結陣地戰經驗之時,這一大批被保留下來的具有普魯士軍事傳統的軍官,則已經就未來機動作戰思想達成統一,并在暗地里大力發展裝甲車輛的生產,在作戰條令中提出了裝甲車輛要成建制地和突然地使用,并且利用各種自制的模擬坦克在訓練場上進行戰斗演練。而在這一時期,以“閃擊戰”為代表的一批先進軍事思想也逐步孕育成熟,從而奠定了領先于世界的作戰樣式。
由于日耳曼民族擁有崇武尚戰的傳統,所以歷任君主都對軍隊建設高度重視。在普魯士王國時期,其第一任國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就將國家收入的85%用于軍隊,使這個人口居歐洲大陸國家第13位、領土面積居第10位的小邦國,擁有了一支歐洲第4位的強大軍隊。其子弗里德里希二世即位后,又將軍隊從8.3萬人擴充至20萬,使得該國的兵民比例達到了1∶32,這個比例相當于奧地利的1倍,俄國的3倍和法國的4倍多。同時,他還是歐洲歷史上第一位穿軍服的君主,這不僅使軍服在普魯士成為最為時髦的服裝,也引得其他各國君主紛紛效仿。一直到19世紀末,許多高級官吏、科學家還都以獲得軍銜為榮。而在這一時期,大量的優秀人才被吸引到了軍官團,同時通過在常備軍中長期、正規、科學的訓練,其綜合素質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德國作為一戰的戰敗國,凡爾賽和約規定德軍人數不得超過10萬,那么,這10萬人的軍隊應該建設成什么樣的軍隊?德軍領導層首先使其最大的優勢——軍官團得以保留,再在此基礎之上強調要將軍官訓練成領導全民度過難關的領導者。因此,當時的德軍領導層普遍認為軍人的知識不應局限在軍事領域,而應提高其全面修養,使其不僅能為國家無私奉獻,而且要成為全國人民的領導者。正是在這一指導思想的引領下,這一時期的德軍軍官團不僅使其作為國家精英集團的地位得以進一步鞏固,而且還成為了德國人民“重振德意志”的精神寄托。
《凡爾賽合約》禁止德國擁有軍事院校,但德軍卻聯合團一級的單位建立了一個建在部隊上的軍事教育體系,使每一位列兵都受到成為軍士的培訓,每一位軍士都受到成為軍官的培訓,每一位軍官都受到成為將軍的培訓。同時,以機動戰為綱領指導軍官的訓練,開創了一個“指揮藝術高級訓練”的時代。德軍正是在這一時期在軍官集團中對機動戰思想的統一,以及所進行的系統調練,才使得“總體戰”、“閃擊戰”等理論能在德軍各級軍官中得到系統和忠實的貫徹實施,也才能在實戰中取得諸多勝績。
(摘自《軍事史林》)
book=220,ebook=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