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紅梅
(菏澤家政職業學院,山東菏澤 274300)
人文關懷對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社會適應的影響
孫紅梅
(菏澤家政職業學院,山東菏澤 274300)
目的:了解人文關懷對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學校及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方法:采用大學生學校適應不良量表和社會適應不良量表對菏澤衛校護理2008級和2007級共378人進行測試,然后分為實驗班和對照班,并開設不同課程,1年后重復測試,全部結果輸入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表成組比較,采用t檢驗。結果:學校適應不良總分≥15分的學生占70.90%(268/378),其中 2007級學生占 76.84%(146/190),高于 2008級學生(64.89%,122/188)。 1年后測試,實驗班學生總分≥15分的占 45.41%(89/196),遠低于對照班(68.68%,125/182),實驗班與對照班比較,學校適應不良和社會適應不良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和P<0.01)。結論:隨著年級增長,其適應不良現象越發嚴重,學習效率降低和人際關系壓力增加。人文教育能有效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勢在必行,加強人文教育、提高學生心理素質水平是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有效手段。
中等職業學校學生;人文關懷;社會適應
適應主要是指人的生理和精神隨著外界情況變化而進行調節的狀態。人的社會適應性,實際上是人在理性方面對周圍環境的認知,是構成其基本素質的重要方面。大學生在校園和走向社會后諸多心理和行為問題都表現或源于適應不良,適應性不僅涉及到其當前的學習狀態,更重要的是關系到其未來的生存質量和發展前景,并對社會的發展具有潛在的影響。職業教育占到大中學校教育的半壁江山,肩負著培養跨世紀人才的重任,所培養人才的社會適應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學富五車、滿腹經綸的人,如果他不能很好地與社會融合在一起,其人際交往有著嚴重的心理缺陷和障礙,那么他的學識和才華很難找到用武之地,最后只能白白浪費掉。人有適應環境的本能,同時蘊含著逐步適應復雜環境的潛能。通過這一年實驗班與對照班不同課程設置和不同教學活動的開展發現人文關懷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且提高了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1.1 對象
根據分層整群抽樣原則,抽取菏澤衛校在校生護理專業一年級(2008級)和二年級(2007級),各四個班,共400人,均為女生,平均年齡(18.10±1.79)歲。
1.2 方法
采用大學生學校適應不良量表(college maladjustment scale),社會適應不良量表(social maladjustment),測試前由經過培訓的測試者向被試者說明填寫問卷的要求,并強調先閱讀指導語后再填寫問卷,要求被試者在課堂上統一完成并當堂收回,所有被試者均排除嚴重軀體與精神疾病。全部資料審核后其有效問卷378份,有效率為94.50%,其中,一年級188人,二年級190人。
2007 級和2008級各隨機抽取兩個班為實驗班,共196人,對照班182人。實驗班課程設置增加心理健康輔導、人際交往與溝通、壓力培訓、就業指導等,任課教師由受過培訓的優秀老師擔任,增加一些活動課,比如,學習心理機制與幫助策略;考試焦慮的分析與排解;人際沖突的處理和人際交往的技巧等;由專業教師從人格心理深層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心理承受力等。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人文關懷教育,培養學生健全人格,使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強烈的責任意識。對照班的課程設置不變,1年后重復調查。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資料均輸入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表成組比較,采用t檢驗。
學校適應不良第一次調查結果:衛校生總分≥15分的有268人(70.90%),<15分的有 110人(29.10%);2007級學生中總分≥15分的有146人(76.84%),<15分的有44人(23.16%);2008級學生中總分≥15分的有122人 (64.89%),<15分的有66人(35.11%)。初次調查作為原始資料存檔。1年后調查結果對比,實驗班學生總分≥15分的有89人(45.41%),<15分的有107人(54.59%);對照班學生總分≥15分的有125人(68.68%),<15分的有 57人(31.32%)。
結果顯示,學校適應能力不良和社會適應不良與全國常模比較,無顯著性差異,但2007級和2008級學校適應不良和社會適應不良方面卻有顯著性差異(P<0.05和P<0.01)。實驗班與對照班其學校適應不良與社會適應不良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 和 P<0.01)。 見表 1、2。
表1 第1次調查結果比較(±s,分)

表1 第1次調查結果比較(±s,分)
常模(少年,女)衛校學生(378人)t值P值2008級(188人)2007級(190人)t值P值19.92±6.82 19.33±7.97 0.297 8 0.766 0 18.00±8.64 20.62±7.07 2.584 2 0.010 1 14.99±4.18 15.69±4.49 1.225 6 0.221 1 14.38±4.58 17.06±4.31 8.514 3 0.000 0
一般認為,學校適應不良原始分數≥15分,約90%為適應不良的學生,其分值越低越好。高分為適應不良的學生,其表現主要有學習效率低下、情緒悲觀、行動緩慢、焦慮、憂慮及較易出現軀體化癥狀。低分,適應良好,情緒穩定,行動敏捷,沒有或很少有軀體不適體驗,衛校學生原始總分≥15分的學生占70%以上,比例相當高,而且,隨著年級的增長,其適應不良現象也日益嚴重。一年級(2008級)總分高于15分的占64.89%,二年級(2007級)占76.84%,這與中職生年齡有很大關系,剛入學時年齡較小,對環境、對未來很懵懂,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心理、生活以及各方面的要求提高,對未來充滿了擔憂,造成隨著入學時間的增加,其對現在的生活狀態的滿意度不斷下降。實驗班的結果充分說明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取得的結果是非常明顯的。說明中職教育在課程設施及教育方法和管理上還存在一些問題。
表2 1年后實驗班與對照班調查結果比較(±s,分)

表2 1年后實驗班與對照班調查結果比較(±s,分)
實驗班(196人)對照班(182人)t值 P值17.86±4.34 19.45±6.47 1.977 6 0.048 6 13.58±4.48 15.39±5.34 3.176 8 0.001 6
社會適應不良低分者專注社會活動,并且在社會上好交際,喜歡人多的場合,開朗、坦率、合群。高分提示缺乏社會交往技能,在社會性活動和人際交往中害羞、靦腆、拘謹,言談舉止盡可能與他人保持距離。
中職生有適應不良傾向的學生占的比例相當高,而且二年級(2007級)的問題要高于一年級,中職生的學校適應不良與社會適應不良同常模比均無顯著性差異,與眾多的青少年比較并無特殊性,但入學1年后,升入二年級的與一年級的新生比較,兩者均有顯著性差異,實驗班與對照班其學校適應不良與社會適應不良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和P<0.01)。開展人文關懷、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對培養創新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實驗班的老師在深入分析學生學習心理的基礎上增加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關愛學生,注重其個性特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實驗班的學生大多能主動接受社會行為規范,適應能力較強,并且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矛盾時,能放棄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標準也越來越高,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我們既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以適應社會的多種需要,同時還要注意訓練學生的個性化能力,以使學生具有創新能力。實驗班在課程設置上增加了人文課程,把師生的教與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本次調查的學生多是20世紀90年代初出生的孩子,特殊的社會環境和家庭教育,使這些學生視野開闊,思想活躍,但依賴性強,自理能力差;常以“自我”為中心,自私、任性。再加上中職生的年齡較小,逆反心理強,所以加強人文關懷,以市場為導向,以質量為基礎,采用新的教學模式,鍛煉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培養其成熟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更要學會如何做人,如何在社會中立足以及與人和諧相處??梢娬n程設置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勢在必行,加強人文教育、提高學生心理素質水平是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有效手段。
[1]夏吉莉,劉景剛.內隱環境:大學生適應性教育的新視角[J].現代教育科學,2008,1:63-65.
[2]肖瓊,肖瑋.西安地區不同類型大學生社會適應現狀調查[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16(1):27-29.
[3]于丹.關于適應性教育在護生素質教育中的重要性探討[J].科技信息,2008,(34):180.
[4]張曄.論大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及其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3):79-81.
[5]張作記.行為醫學量表手冊[M].北京:中華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2005.
[6]潘誼清.大學新生適應性教育的工作策略[J].長沙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7,(3):37-40.
G641
B
1673-7210(2010)04(c)-170-02
2009-12-28)
“十一五”重點課題《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心理素質與人文關懷的研究》(教機職字[2008]055)。
孫紅梅,菏澤家政職業學院高級講師,山東大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