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耿秋
邊看邊說
編輯|耿秋

看過貴刊2010年8月號的封面故事《洋勞模》之后,覺得挺有意思,好像很少有媒體從這個角度來報道在華生活工作的那些外國人的。在某種意義上看,這些在外國人其實也是“漂一族”,無論他是老板還是職業經理人,甚至是普通員工。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全球經濟的一體化,中國已經越來越融入世界,“老外”在中國人眼里已經不再陌生,但這并不等于人們對他們沒有了好奇心。對于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老外來說,如何理解中國正在發生的一切、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大多數中國人所關心的一個問題。
貴刊的這組報道,讓我們從一個比較感性的視角,了解到那些把中國視為自己的第二故鄉的老外們是如何在中國工作與生活的。這組文章很樸實,雖然沒有多高的理論、多深的哲理,但讀來讓人感到很有親和力。
我個人尤其對“老外”們融入中國文化的過程感興趣,但媒體在這方面的報道不是很多,現在很多媒體似乎普遍關心財富的產生與積累,也許,這是時代的一個特征,但其實最能吸引讀者的是人們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人性蛻變和心智成熟的歷程。財富無論多寡,不過都是數字而已,而人性的東西、心靈深處的東西,才最能讓人感動和回味。
北京 林琳

你刊2010年8月號專題“古船”揚帆,讀后令人振奮。我國雖然是農業大國,但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農產品消費市場。由于我國人多地少,糧食生產歷朝歷代都是重中之重。正因為如此,古人才說:“民以食為天?!敝悦襟w最近會熱議糧食安全問題,說明糧食問題在國計民生中的地位堪稱“牽一發而動全身”。無疑,食品的充足、無害、健康都屬于食品安全范疇,但其中保障供給,最為關鍵。改革開放前,我國強調糧食生產自給自足,究其原因,恐怕當時也是出于糧食供給安全考慮的。
正因為糧食關系到國計民生之根本,所以,大型國企應該鐵肩擔起“為民承重,興糧富國”的重任。在擁有眾多知名品牌的京糧集團中,“古船”是最為普通百姓熟悉的品牌。據文章介紹,古船之所以能在擺脫困境的幾年后就成為業內翹楚,除了古船自始至終對于食品安全的重視,還源自他們眾多大膽地嘗試:例如,他們改變了傳統的面粉售賣方式,率先在國內推行小包裝面粉,引領了消費潮流。同時,他們還在業內率先推行環保紙包裝袋,體現了一個企業對社會的責任感。經過多年的發展,古船食品公司不僅自己發展壯大,還孕育了古船米業和古船面包這樣的新公司。
我國的糧食生產有一批這樣的國企以及民企、外企在支撐著,老百姓對國家就有了信心,同時,對食品安全問題,也就放心了。
河北 鄭軍威

今年,有兩個好消息讓我深有感觸,一是據李寧公司2009年的財報顯示,在中國市場經歷接連被對手超越的尷尬后,李寧公司終于贏得了翻身的第一戰,市場份額已超過阿迪達斯,僅次于耐克;二是日前吉利收購沃爾沃,并交割完成。
這是一個中國自己的品牌成長與崛起的故事,正如《中國新時代》2010年8月號的優公司《“李寧”的英雄夢》所展示的一樣,中國自己的品牌正在越來越多地與世界品牌并肩而立、分庭抗衡。這充分說明,中國的品牌走向世界,為時不遠。
我們需要自己的品牌,渴望這樣的“英雄”。我相信,有很多人跟我一樣,不希望在若干年后,我們的孩子面對琳瑯滿目的世界品牌時,發現其中竟然沒有一個是我們中國自己的。
曾經我們也有過很多享譽世界的品牌,但在市場經濟的浪潮沖擊下,有的沒落了,有的被外資收購了,所剩下來為數不多。其實,一個品牌不僅需要昔日的輝煌,更需要能持續生存的能力。李寧品牌,應該屬于這樣的品牌。
浙江 李杭
中國新時代 2010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