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章步 磊楊 芳
(1.河北工業大學管理學院,天津市北辰區,300401; 2.山西大同煤礦集團燕子山礦,山西省大同市,037037)
★煤礦安全 ★
煤礦安全文化量表設計及開發
馬文章1,2步 磊1楊 芳1
(1.河北工業大學管理學院,天津市北辰區,300401; 2.山西大同煤礦集團燕子山礦,山西省大同市,037037)
以安全文化相關研究為基礎,通過對煤礦的330名員工進行問卷調查,利用獲得的調查數據進行了信效度檢驗,最終確定5個維度、20個題項,開發了煤炭企業安全文化量表。
煤礦 安全文化 量表 問卷調查
AbstractBased upon safety culture related researches,a questionnaire survey is carried out with 330 coal mine workers.Then,data obtained from the survey is collected for a credibility tests.Finally,with a total of 5 dimensions together with 20 subjects determined,a coal mine safety culture sheet is developed.
Key wordscoal mine,safety culture,scale,questionnaire survey
安全文化的概念首先由世界核工業界提出。韋格曼等人在分析了許多安全文化評價方法的基礎上,總結出安全文化至少有5個評價因素,即組織領導的承諾、管理層的參與、員工的授權、獎懲的制度和報告。阿爾伯特·查內與福蘭克斯·瓦格在《測評安全文化以查找決定性因素》中統計得出了影響安全文化的決定性因素:管理者承諾、個人風險意識、監管人員的責任、現場人員的工作能力、溝通、安全規章制度、同事的安全態度、工作壓力。中國作為世界第一產煤大國,目前安全生產狀況還十分嚴峻。究其原因,主要是員工的安全意識不強,不能嚴格執行安全操作規范,企業整體的安全文化建設存在欠缺。
為了進一步研究煤礦企業安全文化的演進規律,探討安全文化與其他相關因素的關系,需要設計開發適合中國煤礦實際的安全文化量表。本文將對這一方面進行有益的探索。
安全文化問卷的編制,是以文獻研究為基礎,通過借鑒國外權威量表、咨詢煤礦企業的專家和與相關學者的研究成果編制了初試問卷,包括安全意識、安全行為、溝通交流、培訓教育和安全獎懲五個維度,共35個題項組成,具體的題項設計見表1。
問卷的構成除了煤礦企業安全文化相關維度,還包括被調查人員基本的統計變量,這些變量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研究的實證效果。統計變量主要包括人口統計變量,即問卷填答者所具有的特性,例如年齡、工齡、教育程度、職務、部門等內容??紤]調查企業和對象的實際情況,對問卷的答項采用四級順序量表。
數據的收集與獲取主要以紙質問卷的形式進行,部分資料通過面對面的方式獲取。調查開始前,先向對方表明此次調查的目的和方式,盡量向被調查者說明本量表的目的,特別申明本量表調研采用匿名方式,不會對個人造成任何影響,以爭取對方的配合支持;然后調查人員就量表的有關問題進行解釋,并指導被調查者填寫量表;最后,盡量當場獲得填答好的量表資料,對不能及時填寫的情況,獲得必要的聯系方式。

表1 安全文化維度測量
量表回收后,適時加以編碼,建立有關量表資料的原始數據庫,并對無效問卷進行剔除,將反問題進行轉換。首先,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了量表的信效度檢驗,對部分數據進行了題項分析和因子結構探索。然后,利用結構方程模型技術對剩余數據的因子結構進行了驗證性因子分析和量表的信效度檢驗。
本研究主要選取了山西大同煤礦集團下屬煤礦中的一線、二線以及科室員工為調查對象,對煤礦安全文化研究開展了調研,共發放問卷400份。2009年11月中旬問卷回收工作結束,共回收有效問卷330份,回收率為82.5%。樣本基本特征描述參見表2和表3。

表2 樣本描述性統計
4.1 探索性因子分析
本研究使用的煤礦企業安全文化量表是在參考國內外相關文獻的基礎上,結合煤炭企業實際而研究開發的,為了檢驗問卷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以及維度劃分的科學性,本文利用樣本中隨機抽取的155個數據進行因子結構探索,并根據分析結果對構念的維度和測量量表進行修正。
量表中各個題項的決斷值 (CR值)可以用來驗證題項的鑒別度。具體過程是對量表中所填的答題項的得分累加,依高低總分排列,得分前27%為高分組,得分后27%為低分組,然后考察高低兩組各題項平均數上差異顯著性。如果某題項平均分差異不顯著,則刪除該題項。
項目分析結果顯示,“安全獎懲”量表中題項bm1的決斷值為0.216(顯著程度sig.=0.829> 0.5,此時bm1值有效),平均數差異不顯著,表明該題項的鑒別度低,因此刪除該題項。此外,其余量表中所有題項的決斷值均達顯著水平,具有鑒別度,予以保留。
在此基礎上,將通過探索性因子分析來對各量表的因子結構進行檢驗和修正。

表3 樣本人口變量的頻數統計
量表是否適合因子分析可以根據取樣適宜性值(KMO)的大小和Bartlett球體檢驗的顯著性程度判斷。經檢驗,問卷 KMO值為0.834,Bartlett球體檢驗的χ2值0.000水平顯著,表明安全文化量表適合做因子分析。為了對開發的問卷題目進一步精簡,以提高問卷的可操作性和維度劃分的精確性,對因子分析中交叉項的題項進行了剔除,最后的保留題項共20項,其因子的轉軸矩陣如表4所示。

表4 安全文化因子結構的轉軸矩陣
4.2 驗證性因子分析
基于上節的結論,將煤礦企業的安全文化劃分為安全意識、安全行為、交流溝通、培訓教育和安全獎懲五個維度。本節利用總體樣本中除去155個作探索性因子分析樣本,將剩下的175個樣本數據通過驗證性因子分析來評價構念的因子結構和量表的信效度。安全文化測量模型分析結果如圖1所示,擬合指數參見表5。
4.3 量表信度評價
信度是測量結果免受誤差影響的程度,用來評價測驗結果的一致性、穩定性和可靠性。信度的高低,主要取決于測量誤差的大小。隨機誤差越大,所得到的測量結果也就越缺乏信度和可靠性。信度估計方法有很多,其中經常被使用的是內部一致性信度中的克朗巴哈 (Cronbach)α系數。當一組變量通過探索性因子分析而獲得因子之后,α系數就被用來估計每個因子所屬變量的系統變異。

表5 企業安全文化測量模型的擬合指數
由圖1和表5可以看出,RMSEA小于0.08, χ2/Df<1.5,其擬合較好。其他擬合優度指數GFI、NFI、NNFI、CFI均在0.90以上,合乎要求,表明整體擬合情況理想。

圖1 企業安全文化測量模型
基于因子分析,逐一檢驗單個觀測變量和各個潛變量的信度,見表6。表中數據顯示安全文化各個維度的克朗巴哈α系數均大于0.7,整體克朗巴哈α系數更達到0.861,刪除任一指標都會降低克朗巴哈α系數,表明量表中測量指標具有較高的內部一致性。
4.4 量表效度評價
效度反映了測量結果的有效性程度。對應于測量理論,效度是在測量中與測量目的有關的真實變異與總變異的比率。本研究所采用雖主要為作者研究開發,但在問卷編制過程中,分別聘請領域內學者以及企業人士對量表組成題項能否反映相應進行了多次的討論,以確保內容效度。
構念效度對于社會行為科學的測量來說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效度指標。構念效度又稱結構效度,是構念的定義與測量之間的一致性程度,也就是實際的測量分數能在多大程度上解釋某一特質。構念效度評價包括3方面的檢驗:違犯估計;整體模型擬合度檢驗;單個觀測變量效度檢驗。
基于因子結構分析的結果,測量模型路徑圖上所標明的參數為測量模型的完全標準化參數估計值,包括觀測變量的因子負荷、測量誤差以及因子之間的相關估計。測量模型的參數估計值匯總見表7。

表6 安全文化各維度的信度統計

表7 測量模型參數估計值匯總
從表7可以看出,安全意識、安全行為、交流溝通、培訓教育、安全獎懲所包含的所有觀測變量標準化因子負荷最大值為0.84,沒有超過0.95,表示測量模型不存在過大的負荷參數。一階因子間的相關系數估計的置信區間也不包括1.00,表明相關的因子不構成單一維度,即驗證了相關構念多維度模型的可行性。此外,從觀測變量的測量誤差值看,顯示無太大的標準誤,也不存在負的誤差協方差。因此,可以說安全文化各個維度的測量不存在違犯估計的現象。其次,因子結構檢驗結果表明,測量模型達到很好的擬合標準,說明了模型與實際數據非常契合。第三,單個觀測變量效度的檢驗可以通過觀察變量在其所負載的因子上的標準化負荷量來說明。表7中觀測變量因子負荷估計t檢驗值都遠大于1.96,表明所有標準化系數都具有較高的顯著水平,即這些觀測變量都可以有效地作為各自因子的測量指標。
經過上述檢驗,可以說明本研究所開發的企業安全文化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
通過描述性統計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結構方程測量模型分析等,對各維度變量的因素結構進行了探討,對量表的信度和效度進行了檢驗,確定了安全文化的五個維度:安全意識、安全行為、交流溝通、培訓教育和安全獎懲,為進一步探索煤礦安全文化奠定了基礎。
[1]Beatriz Fernandez-Muniz,JoséManuel Montes-Peon, Camilo Jose Vazquez-Ordas.Safety culture:Analysis of the caus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its key dimensions [J].Journal of Safety Research 2007(38)
[2]Cynthia Kajder.Management perceptions of the safety culture in logistics at 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ies[D] .Central Missouri State University,2005
[3]F W Guldenmund.The nature of safety culture:a review of theory and research[J].Safety Science,2000(34)
[4]Frank W Guldenmund. The use of questionnaires in safety culture research– an evaluation[J].Safety Science,2007(45)
[5]Matthew Lawrie,Dianne Parker,Patrick Hudson.Investigating employee perceptions of a framework of safety culture maturity[J].Safety Science,2006(44)
[6]S J Cox,A J T Cheyne.Assessing safety culture in offshore environments[J].Safety Science,2000(34)
[7]徐得蜀,邱成.安全文化通論 [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8]宋曉燕.企業安全文化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責任編輯 梁子榮)
Coal mine safety culture scale:design and development
Ma Wenzhang1,2,Bu Lei1,Yang Fang1
(1.School of Management,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Beichen District,Tianjin 300401,China; 2.Yanzishan Coal Mine,Datong Coal Mine Group,Datong,Shanxi province 037037,China)
TD7
B
馬文章 (1968-),河北工業大學管理學院在讀博士,大同煤礦集團燕子山礦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高級政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