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貿》記者 靖東/文
“我和郎咸平不同。我是一個學者,更是一個企業管理者,我不僅要告訴中國人怎么一回事,更要告訴中國人怎么辦。”孟凡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作為企業管理者,孟凡辰是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華東區及上海分公司總經理,是西門子華東地區50余家企業、3萬多名員工的法人代表。作為學者,孟凡辰同時還是同濟大學兼職教授、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生及博士后導師。
或許,正是基于這種理論和管理實踐的“復合型”結合,使得孟凡辰任西門子德國境外最大基地——上海分公司的總經理短短三年時間,便創造了西門子在上海業務量增加近四倍的業績;而孟凡辰還有著許多的“第一”:第一個提出將聯通按技術平臺GSM&CDMA分拆;全球第一個指出次貸危機是美國金融系統在逃債;第一個提出輸出人民幣并全面闡述了人民幣國際化的邏輯和戰略舉措。
古語有云:謀而后定,行且堅毅,方能成事。誰能站在戰略制高點,把握先機,盡早謀劃,率先突破,誰就能在新一輪全球競爭中勝出。中國經濟、企業和個人經歷了30多年改革開放的艱苦奮斗、辛勤勞作,終于在廉價的勞動力投入和資源消耗外,還有了一定數量的財富和資產,這需要在全球范圍內全盤運作、管理和收益,確保已實現的小康的可持續和不斷改進。孟凡辰認為,中國經濟、企業和個人,尤其是企業,已迫切需要把自己的所作所為從做事本身的需要,轉換視角為發展的戰略管理要求。
“請不要稱呼我‘孟總’,我習慣大家管我叫‘孟博士’。”帶著縝密的思維、嚴謹的邏輯,這位西門子高管以學者身份接受了《中國商貿》記者的專訪:
《中國商貿》:請您介紹一下您的企業戰略管理理論。
孟凡辰:中國企業如果是用全球一流的跨國企業來標桿對比一下,中國企業最大的特征就是“兩頭大“——高層和企業的老板們收入高,他們把整個價值鏈當中的大頭給占掉,然后就是下面的藍領和白領,低收入的特別龐大,當中是非常細的。以西門子為例,我們上面當然也大,但是我們最核心的就是當中這部分,經理圈大概有三百到五百個這種員工,管理團隊——這實際上是企業核心競爭力,因為這批管理層人員,既有全球的視角,又有全球的經驗和磨煉,你到任何一家企業都可以當總經理。這批人實際上是比較典型的一個跨國企業經驗和能力的寫照。換句話講,就是中國企業要想把腰身做粗的話,實際上他就需要一套非常專業化的體系,管理系統來進一步往前做。因為兩頭大反映一個最大的毛病就是領導很清楚,但是操作層面和領導脫節。
領導不一定是什么事都需要自己拍板,而是要在不知不覺中讓別人做得更好。
《中國商貿》:我們了解到您之前也做過百聯的案例,從當初對外資零售業全面開放時高呼“狼來了”,到如今外資和本土零售企業競相跑馬圈地。如果從戰略管理的高度來看,您覺得本土零售企業現在面臨著最大的挑戰是什么?在當前大力提倡擴大內需的背景下,本土零售業又有著怎樣的機遇?
孟凡辰:中國從技術層面上來講,零售業開放之后中國零售業是學到了,包括百聯在內的國內零售龍頭企業,現在的核心高管也都是以前的家樂福、沃爾瑪的,可以說操作層面上他們掌握了。但結構層面上,像中國獨特的需求和機遇,中國零售業在宏觀層面上沒有完全把握清楚。
我主要講兩個,一個是結構層面上的,一個是操作層面上,中國零售業獨特的機遇。
有人跟我說馬云的淘寶網今年估計交易量可以做到跟沃爾瑪一樣大。大家想一想,沃爾瑪做到現在的規模,是通過不斷開店把門店網點系統建起來做到的。但淘寶網實際上解決了中國一個什么問題呢?中國的零售業沒必要到三四線城市去設網點,它可以通過郵發的形式完成,因此沒必要到三四線城市去設置一個展示的功能了。換句話說,電子商務在零售領域的應用,在中國它所面臨的機遇跟美國、西歐成熟的商業環境是完全不一樣的。因為對于沃爾瑪等巨頭零售企業,他們因為既得利益,他會把電子商務所帶來的機遇要么就扼殺掉,如果對它現有資產有威脅的話;要么就是給它整合起來,因為他有足夠的實力和財力,它可以買斷。而在中國,既得利益是沒有的,所以有可能充分利用電子商務的平臺所帶來的透明機遇,在整個基礎設施的配置方面,進行全新的、不同于歐美的配置。這點一講大家都明白了,從戰略層面上來講。但誰來做這個事?怎么來做?你不能幻想沃爾瑪、家樂福他們來做,肯定是中國本地的這種零售企業。但他們要來做他們必須能夠在操作層面上駕輕就熟了之后,能夠把自己提高到戰略管理的層面高度來思考,來面對行業的整合與發展。
第二,中國零售業的建設從技術層面上來講,完全可以低碳、環保。因為零售業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因為他們的核心是產品種類的優化和布局,以及采購系統和物流系統的配套。而且零售業中國在過去幾年快速擴張的過程中,他們核心利潤源也跟中國房產一樣的,變成了土地和門店各種收費帶來的利益,這部分的增值變成了它的核心利潤來源。所以中國零售業在操作層面實際面臨著一個很大的調整。這個調整要完成它也需要這套系統,要精細化管理。
《中國商貿》:有一個現象不知道您是否關注到,關于山寨現象,國內有不少企業或者商家靠山寨起家,從創意到商業模式等屢見不鮮,有些現在甚至已經做得形成一定規模了。從本質上看,山寨就是靠模仿,而他們形成規模之后如何轉型便成為了亟需解決的問題,對此您有什么建議?

孟凡辰:第一就是在微觀層面上來看,企業個體運作上肯定是要用最小投入獲得最大產出的,所以這些山寨企業、靠山寨這種商業模式起家的企業,應該講他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整體,或者企業整體發展比較可行的一種模式。但一定要做好轉型,一定要做好升級,并且一定要注意的,就是不能再犯國際上的相關法律和法規。第二個從國家層面來講的話,中國實際上知識產權的保護,是中國經濟發展整體最大的一個問題,而且是其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問題。中國必須要在宏觀上實行知識產權的保護。因為中國現在人均GDP只是3600美金,美國的GDP人均是40600美金,這差別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技術整合、系統整合和管理整合的能力。中國現在還不能與之同日而語,而要解決這個問題,靠誰?全球最優秀的這種管理的資源手段和能力,包括技術的整合,系統整合的能力,都掌握在跨國企業的手里,所以跨國企業依然是中國未來戰略發展需要爭取的一個核心資源。因此如果知識產權沒有足夠的保護,跨國企業就不敢到你這邊來,或是不敢把最好的技術產品放到你這邊來的。此外,中國自己企業的自主創新的行為和結果也必須要予以保護,這樣的話,才能真正鼓勵中國企業的自主創新。所以說中國宏觀上必須要給知識產權保護,實行更國際化的、更規范的、更嚴格的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