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永平
與天地合德
——學習陳鑫《太極拳權論》
文/羅永平

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中的11篇太極拳的論文,篇篇精深。筆者每每玩味體悟,時醍醐灌頂,時心曠神怡。
《太極拳權論》乃是其一。
權者,衡量也,引申為比較、類比等。
太極拳衡量什么、類比什么呢?衡量、類比運動。陳鑫說,太極拳是一種運動,但這種運動不是狹義的體育運動,而是廣義的運動。
首先,天地運動?!靶浅饺赵麓瓜笥谔欤子觑L云施澤于地,以及春夏秋冬遞運不已,一晝一夜循環無窮”。這是天地運動的自然現象。
其次,圣人運動?!皡^劃井田以養民生,興立學校以全民性,以及水旱盜賊治理有方,鰥寡孤獨補助有法”。這是國家領導者管理運動的有法、有度、有方。
再次,自身運動?!氨斓卦獨庖陨?,萬物皆備于我,得圣人教化以立,人人各保其天,因而以陰陽五行得于有生之初者,為一身之本。于是苦心志,勞筋骨,使動靜相生,闔辟互見,以致進退存亡,極窮其變”。這是人類自身運動的承天地精華、沿自然法則而修養其身。
從天地的自然現象,到國家管理法度,至自身修身養性,無一不是運動。
在天、地、人的運動中,人是最活躍、最富生機、最具思維的運動。
如果,我們人人練習太極拳,“簡練揣摩,不惰躬修……平心靜氣,涵養功夫”,則“太極本體心領神會,豁然貫通”。此時理清法明,受益良多?!霸谖覄t精神強健,可久天年;在國則盜寇蕩除,可守疆域”,如此則“內外實用,兩不蹈空。熙熙皓皓,永慶升平,豈不快哉”!這是陳鑫講述修煉太極拳內外實用的好處。
陳鑫的高明、超人之處,更在于他對太極的哲學理念的升華。太極拳之所以為太極拳,是因為以中國博大精深的太極思想而冠之。請看,陳鑫筆鋒一轉劈頭一句:
“運動之用大矣哉!”運動的用途大著呢!這兒的“大”可理解為“廣、深、無窮”之意,并不是簡簡單單,當然也不是簡簡單單的太極拳“內外實用”。
運動大在哪里?陳鑫進一步論道:“蓋有形之運動,末若無形運動之為愈;而無形之運動,尤不若不運動自運動者為神。”原來,運動有無形、有形、不運動自運動之分。
運動無處不在,這是自然界的規律。
運動有看得見的,也有看不見的,就是有有形的與無形的。比如,太極拳肢體的動作是有形的,看得見,而內在的丹田運轉、元氣運行則是無形的、看不見的。我們修煉太極拳是著重有形還是無形呢?答案是重在內在無形。所以陳鑫說,無形的運動比有形的運動要好,要優越。因此,修煉太極拳到一定階段,對肢體動作不必過于追求,主要注重內在丹田元氣的訓練。
但是,還不能僅限于此,運動還要朝不運動自運動的方向努力。何謂“不運動自運動”?筆者以為,如果說有形、無形運動是主觀意識的主動運動,那么不運動自運動則是無意識的自然運動。
筆者對此也小有體會。有時自己一人練太極拳,不自覺進入無想狀態,仿佛自己是自然界的一粒土、一滴水,隨自然的陽光風雨隨意動作,沒有太極拳動作的念想,也沒有丹田運轉元氣運行的念想,我已不是我,我與自然融合。這時候的感覺無法用語言表達,如果借用現代語言,可謂“太爽啦”。所以陳鑫說不運動自運動者“運動至此,亦神乎運動矣,則其運動之功,既與圣人同體,又與天地合德”。
好一個“與天地合德”!
與天地合德,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極其重要的哲學思維,來自《周易·文言》。原文是:“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兇吉,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p>
按今天的話可以這樣說:所謂大人,其德行與天地相一致,其圣明與日月相一致,其行動如四時一樣有序有節,其把握兇吉得失與陰陽萬變的妙用相一致。先于天而動,天也不逆;后于天而動,也能順應天的變化。簡略地說,人類的活動要順應自然,與自然和合,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天人合一”。
太極拳也是人類活動的一種,所以陳鑫教導我們,修煉太極拳一定要“與天地合德”。筆者認為,這是指導修煉太極拳思想的高峰。
天、人、地,人在其中。天,能復而資始;地,能載而生成;人,能頂天立地,并參與天地宇宙的生成造化。人當然要與天地合德,順應、遵循自然規律,否則就會遭受天地的懲罰。這樣的例子我們經歷得還少嗎?
就《周易》而言,“天地”是指“乾卦”的“天”和“坤卦”的“地”。乾坤即天地也?!昂系隆奔纫c天的陰陽、地的剛柔相一致,又要與天的自強不息、地的厚德載物相一致。
修煉太極拳與天地合德,先要見跡見形——初學太極拳,以外部形體符合太極拳基本要求。
修煉太極拳與天地合德,后要得意忘形——逐步丟開外部形體所謂的標準、正宗,注重內部“意”,意念丹田運轉、氣血運行。
修煉太極拳與天地合德,再要得心忘意——“心”為帥,心動無有不動,逐步丟開“意”的能動,注重心機的感應,漸為從心所欲。
修煉太極拳與天地合德,終要無心成化——意、心皆丟,將自身融入自然,修煉者的一切活動,不論內部外部皆順其自然,沒有一點有意識、有心機的造作,自己已然是自然中的一分子,隨天地運行而運行,無論行功盤架或是技擊搏斗純屬自然所為。
太極拳修煉到與天地合德地步則無跡無象,陳鑫稱之為“渾渾穆穆,全泯跡象”,那是“以吾身還吾心之太極,更是以吾心之太極還太極之太極”?。?/p>
吾身還吾心、吾心還太極、太極還太極,以身入心,以心入太極,再以太極入太極,寥寥也,合德也!連陳鑫也情不自禁感嘆道:“妙矣哉,太極之為太極也!神矣哉,太極之為太極也!”
如此,怎不令人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