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立健
(南京醫學大學醫政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9)
鄉鎮衛生院是我國衛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農村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絡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樞紐作用,它為廣大農民提供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和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技術指導等“六位一體”的綜合衛生服務。衛生人力資源是衛生服務的直接提供者,其配置的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到鄉鎮衛生院衛生服務提供的能力和水平,對于農村衛生事業的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利用我國 31個省、市、自治區農村衛生人力數據,分析目前我國鄉鎮衛生院人力資源的配置情況,并找出存在的問題,為衛生行政部門合理配置農村衛生人力資源提供依據。
數據主要來源于《2009中國衛生統計年鑒》和2003年~2009年《中國衛生統計提要》,指標主要包括人口數、鄉鎮衛生院各類衛生人員數、按人口配置密度、醫師人均醫療負擔等。
灰色系統介于白色系統和黑色系統之間,系統內一部分信息已知,一部分信息未知,各因素之間的關系是不確定的,灰色預測模型就是對含有不確定因素的系統進行預測的一種方法[1]。為研究鄉鎮衛生院人力資源的配置,本文應用灰色系統 GM(1,1)建立每千農業人口鄉鎮衛生院人員數的預測模型[2]。然后計算誤差數列e(t)的平均相對誤差和后驗差比值 C,對所建立的模型進行擬合效果檢驗。C越接近0,則說明模型擬合效果越好,當C<0.35時,預測精度好;C介于0.35與0.5之間,預測精度等級為合格;C介于0.5與0.65之間,預測精度等級為勉強;C≥0.65,預測模型則不合格。
2008年底,全國衛生人員616.91萬,鄉鎮衛生院衛生人員數為107.49萬,與村衛生室合并共計215.77萬人,約占全國衛生人員總數的34.98%。而目前農業人口為8.8億人,約占全國總人口的66.38%。即占衛生人員總量1/3的農村衛生人員承擔著占人口總量近 2/3的農村人口的醫療、預防保健等衛生服務。我國農村地區衛生人力資源在數量配置上嚴重不足,難以滿足實際需求。鄉鎮衛生院醫生和護士分別為40.5萬人、18.75萬人,醫護比例為1:0.46。按照醫院分級管理標準:一級醫院醫護比為1:1,二、三級醫院醫護比為 1:2,表明我國鄉鎮衛生院醫護比例倒置,護理人員配置明顯不足。
2008年,平均每千農業人口擁有鄉鎮衛生院人員數為1.22人。從變化趨勢看,每千農業人口鄉鎮衛生院人員在2003年~2006年呈下降趨勢,到2007和2008年,衛生人員數量又有所上升,見圖1。現利用2002年~2008年每千農業人口鄉鎮衛生院人員配置數據,建立GM(1,1)預測模型為:經擬合檢驗,平均相對誤差e % 為1.4%,后驗差比值C為0.42,說明可利用所建立的 GM(1,1)模型對每千農業人口鄉鎮衛生院人員數進行預測,預測結果可作為農村衛生人力資源規劃的參考依據。
經預測,2012年每千農業人口擁有鄉鎮衛生院人員數預計達到1.21人左右,與2008年相比下降了0.49%。如按此趨勢發展,未來農村衛生人力的配置仍難以滿足農村人口衛生服務的需求,城鄉差距可能越來越大。
到2008年底,我國鄉鎮衛生院人力資源配置上表現為東多西少,分布極不平衡。東部地區平均每千農業人口擁有衛生人員和衛生技術人員分別是西部地區的1.48和1.45倍。而醫師人均每日負擔住院床日西部地區最高,東部地區最低(見表1)。衛生人力主要集中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而經濟欠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農村衛生人力短缺問題突出。

圖1 鄉鎮衛生院人員配置密度變化趨勢預測

表1 2008年鄉鎮衛生院人員配置及其醫療負擔
2008年底,全國衛生人員616.91萬人,其中農村衛生人員數占34.98%。我國衛生人力總量比較豐富,但由于城鄉分布不均,農村衛生人力資源在數量上仍處于短缺狀態,嚴重影響了鄉鎮衛生院衛生服務的全面開展與提供。主要原因為與城市衛生機構相比,鄉鎮衛生院在薪金福利、工作生活環境、職業發展前景等方面都明顯缺乏競爭力和吸引力。各地政府應加大對鄉鎮衛生院的投入,改善農村衛生隊伍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制定特殊優惠政策,鼓勵醫藥院校畢業生、城市醫療機構離退休人員服務農村;或者通過“定點招生、定向培養”辦學形式為農村醫療機構培養專業人才[3],以改善農村衛生人員不足的問題。
農村衛生人力配置不足,除經濟因素外,另一重要原因是編制緊缺。目前各地對醫療衛生部門人員的定編標準和方法,仍是依照衛生部1978年頒布的《綜合醫院組織編制原則試行草案》,根本不能滿足近年來醫療衛生迅速發展的要求。從農村衛生人力供給預測結果來看,2012年預計達到1.214人左右,與2008年相比有所下降。可見,隨著農村人口醫療需求的增加,未來農村衛生人力配置不足問題可能更為嚴重。建議政府既要加大對鄉鎮衛生院經費投入,還要做好農村衛生人力資源的發展規劃。衛生人力配置標準應以農村居民的衛生服務需求為導向,衛生人力供給與其存在的差距就是今后農村衛生人員配置的重點。在衛生人員供給預測方法選擇上,GM(1,1)模型可嘗試采用。
鄉鎮衛生院是廣大農民的主要就醫場所,擔負著縣以下 “六位一體”的綜合衛生服務。隨著社區醫療護理工作的開展,對于護理人員的需求也隨之增加。目前,鄉鎮衛生院醫護比例存在嚴重失衡,護理人員配置明顯不足,護理質量也滯后于二、三級醫療機構。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醫療機構普遍存在“重醫輕護”的現象,對護理人員的配置和培養缺乏足夠重視。為改善護理人員不足的現狀,首先要求鄉鎮衛生院領導更新觀念,增強對護理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其次,逐步提高護理人員的福利待遇,向一線護士傾斜,減少人員流失,穩定護理隊伍。
從各地區鄉鎮衛生院衛生人員配置密度來看,總體呈不均衡狀態,中西部與東部地區差距較大,尤其是西部地區,衛生人才短缺程度更加嚴重。在偏遠農村地區,由于相對落后的經濟發展水平,工作、文化生活條件都比較艱苦,造成部分人員不能安心工作,人員流失率較高。衛生人力分布不平衡,直接影響到衛生服務提供的可及性和公平性。建議在制定相關人力政策時,要扶貧濟困,適當向貧困鄉鎮傾斜,對于自愿到偏遠農村地區工作的醫藥院校畢業生和衛生人員,加大鼓勵和支持力度,尤其是在薪資福利、職稱晉升、進修學習等方面給予特殊優待。
[1] 徐國祥.統計預測和決策[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8.
[2] 張學良,秦伶俐.用灰色系統GM(1,1)模型對新疆衛生人力資源的研究[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00,23(1):62-64.
[3] 韋祥剛,漆光紫.民族邊遠地區鄉鎮衛生院衛生人力資源現狀調查[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7(11):773-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