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巍青
府本身少花錢也是硬道理
□郭巍青

香港特區政府近日宣布,特首曾蔭權與另外33名問責官員將實行減薪,減薪幅度略高于5%,總計一年可節省500萬港元。而此種減薪并非香港獨有。年初即有港媒援引美國和新加坡政府高官凍薪或減薪的案例,呼吁港府仿效。特首曾蔭權的減薪決定,顯然是對輿論的正面回應。這傳達兩個信息:一個是姿態信息,按曾蔭權的說法,金融危機令香港投資者人均損失約1000萬港元;高官削減薪酬,是表達與市民共度時艱的決心;由此傳達出來的另一個信息是財政信息,即財政困難時期,政府會帶頭壓縮開支,以此調解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刺激市場信心。
更深一點看,高官減薪表明,嚴格控制和壓縮政府開支,永遠是最重要的、普適的社會規范之一。此次金融危機,簡單來說,在“更少監管”(市場派)和“更多監管”(國家派)的爭論中,天平向后者傾斜,后者強勁反彈并占上風。但即便如此,壓縮政府開支這個基本原則卻不變。原因不僅僅在于危機條件下財政收入減少,更基本的道理在于,政府的每一分錢都來自于稅收。不論具體政策是“加強監管”也好,“放松監管”也好,政府本身少花錢最好。即使在一般規范上承認,政府加強對市場的監管是必要的,但若因此導致龐大而極其費錢的政府,則監管的必要性、有效性及合法性,都將喪失。
正是在壓縮和控制政府開支這一點上,有必要反躬自問,檢討我們自己的財政。這有三個方面需要討論。
第一,政府總體規模過大。照陳志武先生的計算,2007年,中國政府的財政稅收增加了31%,達到5.1萬億元,占GDP的21%,相當于3.7億城鎮居民一年的可支配收入,6億農民兩年的純收入。無論橫比縱比,政府都該瘦身。
第二,所謂政府開支中,用于民生的開支比例太小。據財政部長謝旭人介紹,2007年政府在直接涉及老百姓的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福利上的開支,總共約6000億元,相當于財政總開支的15%,為全年GDP的2.4%,分到13億人身上,人均461元(相當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同樣年份相比,美國在三項上的開支約為15000億美元,相當于聯邦政府總開支的61%,為美國GDP的11.5%,分到3億美國人身上,人均5000美元(相當于美國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8%)。
第三,在最狹義的政府開支,即政府本身的費用中,存在很大扭曲。這主要表現在公務員本身的名義工資不高,但公款消費與福利待遇卻高得驚人,其名目之繁多,數額之巨大,已經到了連政府自己都統計不出來的地步。
中國政府歷來是大政府、積極政府、有為政府,這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值得稱道。但毋庸諱言,在廉潔政府與節約型政府方面,卻有太多軟肋,亟需大力糾正。
(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