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云川
妨礙政體改革的認識誤區
□韓云川

改革開放三十余年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但政治體制改革存在著嚴重滯后的情況。原來想通過政治體制改革來解決的許多問題都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除了專制主義文化傳統的影響及既得利益集團的阻礙,認識上的誤區也是我國政治體制改革邁不開步子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些認識上的誤區主要有以下五種。
體制優越論者認為,我們的政治體制是好的,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優越性。因此,在談政治體制改革問題時總是強調堅持和完善我們的各項制度,而不是改革它。這種觀點看不到我國政治體制存在的根本缺陷和弊端。這是妨礙我國政治體制改革最主要的認識上的障礙。
發展落后論者認為,我國現階段經濟文化發展還比較落后,主要任務是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現在談民主政治建設為時尚早。只有等到經濟文化發展到一定的高度,我們才能建立健全的民主政治體制。
這種擔心是多余的。政治體制改革與經濟文化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健全的民主政治體制更能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更能促進社會的經濟文化發展。如果說過去我們的經濟文化條件落后,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條件還不成熟的話,那么,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我們的經濟文化水平已經有了一個相當的提升,全面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條件已經具備。
文化缺失論者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就是專制主義文化。中國沒有民主的傳統。中國人已經習慣于生活在極權政治體制之下,沒有必要進行民主政治改革。
這種觀點實際上是一種屈服于專制主義文化傳統的無所作為的觀點。的確,中國沒有民主的傳統,專制主義文化根深蒂固。但這并不等于說,中國人民就不追求民主和自由。近代以來,中國多少志士仁人為了追求自由和民主而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當然,中國的專制主義文化傳統使中國走上民主政治的道路非常艱難,但這并不等于說,中國就永遠不能走上民主政治的道路。只要我們認真吸取人類先進的政治文明成果,彌補中國傳統文化的缺失,我們也能建立健全的民主政治體制。
民主動亂論者認為,中國如果真正實行民主制度,就一定會出現動亂的局面。
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只有在健全的民主制度下,社會才能真正的穩定。在健全的民主制度下,社會矛盾容易得到解決,社會生活會秩序井然。相反,在不民主的制度下,社會矛盾會不斷激化,只有靠強力維持,社會各方面的關系都很緊張,社會表面的穩定潛伏著嚴重的危機。我們可以舉羅馬尼亞的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在東歐國家中,羅馬尼亞可以說是一個不搞改革的典型例子,但結果怎么樣呢?在羅馬尼亞共產黨第14次代表大會期間,代表們為齊奧塞斯庫歡呼不下60次,但就在14大以后沒多久,形勢急轉直下,齊奧塞斯庫夫婦被處死。為什么呢?因為在羅馬尼亞,個人專斷,政治生活極不正常。在高壓的氣氛下,人民群眾不能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表面上的穩定掩蓋著事實上的不穩定,羅馬尼亞垮起來可謂是一夜之間,因此我們不能被表面現象所迷惑。
民主分裂論者認為,中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國家,如果真正實行民主制度,就會導致國家的分裂。
這種觀點低估了中華民族的向心力。我們可以回顧一下近代的歷史。中國在被列強瓜分的情況下,都沒有出現分裂的局面。辛亥革命時各省宣布獨立也并不是分裂,而是獨立于清廷,實際上是同專制主義作斗爭。即使在軍閥混戰的年代,中國都沒有分裂。維護中華民族的團結和統一可以說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在民主政治體制下,更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
不僅中國大陸的統一需要健全的民主制度,而且完成大陸和臺灣的統一更需要健全的民主制度。要實現兩岸的統一,只能統一于民主,統一于民主就是統一于進步。其實,海峽兩岸都存在統一的意愿,只不過統一的理念不一樣罷了。只有統一于健全的民主制度,才符合兩岸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才符合歷史前進的方向。可以這樣說,中國民主政治健全之日,就是中國統一之時。
(摘自《炎黃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