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和
領導藝術也是一門減壓藝術
□宗和

能否有效地減輕工作帶來的壓力是體現領導者領導藝術的一項重要指標,也是維持領導者心身健康的重要環節。不善減壓的領導事無巨細一把抓,自己體累,屬下心累,到頭來大多費力不討好。而善于減壓的領導善抓大事,放大權,并勇于與屬下分享權力,進退與共。
調查表明,影響成功人士健康的六大心理問題有焦慮、孤獨、憂郁、感情煎熬、多疑偏執、困惑迷惘。它們如六大心魔,其個別出現已堪憂,一并出現必致人格分裂。朱元璋就是因這六大“心魔”作怪而出現人格分裂,成為暴君的。
朱元璋自開創大明王朝后,就飽受兩種焦慮的煎熬:一是成就焦慮,一是皇位焦慮。作為前者,朱元璋自視甚高,立志建立一個空前公平和諧的社會,以求功蓋始皇,業比堯舜;作為后者,朱元璋雖貴為帝王,卻總是憂心忡忡,生怕文臣武將會生異心,謀篡他的朱明江山。
朱元璋登位以后,一直致力于吏制和道德重建。至洪武十年,朱元璋一直試圖以“仁政”來達此目的。但在吏制上,特別是清除貪官污吏上,朱元璋屢受挫折。由此他不再相信儒家的仁政學說,處理政事越來越隨心所欲,無章可循。此外,朱元璋的夢想是建立家族天下的格局,將二十多個兒子分封到全國各地,并具兵權。但他十分擔心開國功臣們會篡奪自己的江山,對他們欲盡除之而后快。史書記載,朱元璋時常夜不成眠,披衣觀天象,憂心天下局勢變化。久而久之,患上嚴重的神經衰弱癥,在決策上日顯強迫性懷疑妄想,并剛愎自用。
朱元璋熱衷于屠殺臣民,這是減輕他心理壓力的一種病態做法。但這一做法給明朝的官制帶來許多前所未聞的怪事,如帶枷升堂,上朝如赴刑場等,使得大小官員都生活在高度恐懼中,不知所措。
朱元璋如此熱衷殺人,這使他迅速變成一個極為孤獨的人,無人敢向他直言,身邊親人亦然。
洪武二十六年,太子朱標故去,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朱標不堪忍受其父濫殺無辜而抑郁致死。可悲的是,太子死后,朱元璋不思反省,卻更感焦躁、多疑,在有生之年又布置了一次大屠殺,將傅友德、馮勝等幾個僅存的元勛宿將一并去除。到最后,無論滿朝文武,還是妻妾子女,都有可能成為朱元璋的假想敵。
朱元璋在55歲前一直是禮賢下士,虛懷若谷的,后來為什么會改變做法,根本原因就在于他無法控制其積壓已久的焦慮和抑郁。由此,朱元璋越是有成就,就越感自卑;而越感自卑,也就越要殺人。如此惡性循環,朱元璋晚年何以幸福?
朱元璋的人格悲劇在于:他一生都在消滅對手,但他真正的對手卻是他自己!他可以打敗所有的對手,卻無法戰勝他自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不能有效地緩解其生活上和事業上的種種焦慮,對人對己都要求越來越苛刻。
孫權19歲時接過父兄開創的基業,至71歲時去世,其間主政52年,超過三國時期任何一位統領人物。而與曹操、劉備相比,孫權的國勢最微,生存壓力也最大,但他能夠延年益壽,穩握江山,且看他是如何分解壓力的。
孫權的領導方式一大特點是絕少親赴前線帶兵打仗,而是交給屬下去完成使命。這當中突出的有周瑜指揮的赤壁之役、呂蒙指揮的荊州之役和陸遜指揮的彝陵之役,這三役都是決定東吳命運的大戰,可孫權卻完全放心屬下在前線御敵作戰。
表面看起來,孫權的用人妙在知人善任,用人不疑。但細細琢磨,孫權的長處在于他善于卸載壓力,并通過“恩壓”、“信壓”和“彈壓”這三種壓力來驅動下屬處心積慮為他分擔憂愁。
恩壓:用恩惠調動屬下積極性。呂蒙患病,孫權將其安置在內殿就近治療,不惜重金懸賞以求名醫名藥。其間孫權常來探視,又恐呂蒙傷神勞累,就在墻壁上穿一小洞,隨時看望。
孫權恩寵屬下是為了讓他們感到被尊重,被愛護。孫權以此恩壓屬下,是為了極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成就動機和報恩意圖。
信壓:用充分信任激發屬下的責任感?!靶艍骸本褪怯贸浞中湃蝸碚賳緦傧碌呢熑胃?,令他們全心全意地為上司分擔憂愁。例如,彝陵之役時有人告發諸葛瑾里通蜀漢,孫權堅定地說:“我與諸葛子瑜,可謂神交,外人流言不能間構?!?/p>
在上述事例中,孫權恩信屬下,用人不疑,不但會給屬下以更大的鼓勵,也會給屬下以更多的權威。可以說,諸葛瑾之所以能為東吳開創盛業,與孫權的充分信壓是分不開的。
彈壓:用不安全感令屬下不斷努力?!皬棄骸本褪侵笇傧逻m當設置不安全感,令他們免生驕傲情緒,并不斷努力表現自己。例如,孫權對老臣張昭一向保持距離,一而再、再而三地不用他為丞相,盡管張昭一直是眾望所歸,也是東吳最大的氏族。
在這里,孫權對張昭保持適當距離,令他不因自己是三朝元老就可以自命不凡,倚老賣老。心理學研究表明,焦慮過大會使人精神崩潰,焦慮過小會使人無動于衷,焦慮適中會使人不斷努力。孫權彈壓張昭,就是為了推動他不安于現狀,不自我陶醉。
由此看來,領導藝術也是一門減壓藝術,領導者要懂得有效地分派壓力,分攤憂慮,切忌“把所有問題都自己扛”。這當中尤其要注意恩威并施,用人不疑,那樣方可使屬下冷暖自知,盡心竭力。相反,領導者若不懂得卸載壓力,不善大膽與人分憂,必將陷入工作狂的泥潭當中不可自拔。諸葛亮雖然聰明絕頂,卻積勞成疾,出師未捷身先死,就足可以說明問題了。
(摘自《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