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艷娟
(黑龍江省大慶油田總醫院神經內科,黑龍江大慶 163000)
失語是腦血管病的一個常見癥狀,主要表現是對語言的理解和表達能力喪失,是由大腦皮層(優勢半球)的語言中樞損傷所引起的,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精神、心理壓力,嚴重地影響了日常生活[1]。 筆者通過對我院2008年1月~2010年3月收治的62例急性腦血管患者進行系統的早期康復護理訓練,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我院2008年1月~2010年3月收治的急性腦血管病患者62例,其中,男39例,女23例;年齡最大71歲,最小36歲,平均 46.2歲;病程 1 h~8d;神經功能損傷評分為(26.50 ±6.42)分。 隨機將62例患者分為觀察組(31例)和對照組(31例),對照組采用常規用藥治療,觀察組在常規用藥治療的基礎上,每日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語言功能訓練。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神經功能損傷評分及基礎疾病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31例患者給予中西藥物常規治療及護理,觀察組31例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入院2~7d 開始實施康復訓練結合心理護理,具體護理方法如下:
1.2.1 心理護理 向患者說明所患疾病的有關知識,用循序漸進的身心放松法消除精神壓力和精神緊張,以減輕其心理負擔,使其安心地接受治療。耐心地安慰和啟發患者,還要說服家屬及同室患者,使大家共同關心患者;幫助和鼓勵患者多說話、多寫字、多鍛煉,當患者鍛煉取得一些成績時及時給予表揚,以便在行動上更好地配合治療和護理;盡量滿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同意家屬陪住,允許親朋隨時探視,盡量使病房家庭化,使患者心理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安慰。
1.2.2 語言功能訓練方法 發音訓練:①構音器官運動練習,著重是口唇和舌的練習。②給患者示范口型,鼓勵患者深吸一口氣,張大嘴發“a”音;教患者訓練吹蠟燭或紙片,有助于發“p”音,刺激言語中樞。③讓患者認識聽說的詞,當陪護人員或護士說出某詞時向患者出示物品或圖片,將聽力與實物結合起來。④對閱讀能力尚存、理解力減退而發音正常的言語障礙患者,鼓勵其每天上下午大聲朗讀幾分鐘,然后將內容以問題形式給出,讓其口頭回答,這種方式可將口語、聽力、思維三者結合。
臨床治愈:語言恢復正常,能與人正常交流;顯效:能表達自己的意愿,但言語欠流暢,對復雜談話有輕度理解障礙;無效:治療前后無變化。
兩組患者住院治療護理后,病情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轉,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急性腦血管病常常因為后遺癥而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因為病情較急,失語患者無法通過語言表達和宣泄心中的煩躁和焦慮情緒,而使患者心理壓力更加加劇[3-4],致使病情加重。護理早期干預實施語言的康復訓練,對失語患者提高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5-7]。
通過對急性腦血管病患者63例語言訓練護理,患者語言功能得到了恢復。本組31例患者中,除3例無效外,其余患者的語言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復,其中運動性失語較感覺性失語恢復好,年輕有文化的患者恢復快,早期訓練對預后影響大,左腦功能損害嚴重者較難以恢復。
[1]樓巍敏.運動性失語患者的康復護理[J].中國康復,2006,21(1):55-56.
[2]曾成.腦血管病的護理進展[J].中國當代醫學,2007,6(13):82-83.
[3]屈檢純.急性腦梗塞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J].當代護士:學術版,2007,(6):30-31.
[4]楊復君.運動性失語癥患者語言康復情況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07,22(10):955-956.
[5]王玉龍.康復評定[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253.
[6]李春霞,謝春雷,諸蕊玉,等.家庭護理干預對運動性失語病人的影響[J].護理研究,2006,20(14):1308-1309.
[7]曾利華.護理干預對腦卒中患者心理狀態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13):5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