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英,侯曉峰,樊 華,王 宏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醫院腫瘤內科,內蒙古巴彥淖爾 015000)
巨大淋巴結增生癥又稱Castleman病,1954年由Castleman首先報道,1956年被命名為Castleman病,又稱血管濾泡性淋巴結組織增生癥或巨大淋巴結病,是一種介于良、惡性之間的不典型淋巴結增生癥。我科于2010年3月收治1例反復無痛性淋巴結腫大5年的患者,經活檢后2次病理檢查,最后確診為巨大淋巴結增生癥,經COP方案化療,病情明顯好轉,現報道如下:
患者,男,43歲,病因:頸部反復無痛性淋巴結腫大5年。患者5年來頸部淋巴結無痛性反復腫大,無發熱,頭痛,咳嗽,咳痰,胸悶及盜汗癥狀,多次就診當地醫院及診所均診斷為慢性淋巴結炎,行抗菌治療(具體不詳),腫大淋巴結縮小,停止抗菌治療,淋巴結再次腫大,且較治療前明顯增大。2010年3月8日因乏力就診包頭腫瘤醫院,化驗血常規:白細胞12.39×109/L[正常值(4~10)×109/L],嗜酸粒細胞數 5.82×109/L[正常值(0.02~0.50)×109/L],尿常規、肝功能、腎功能、傳染病4項、凝血功能均正常,心電圖未見異常。胸正位片示兩肺紋理增多,超聲示:雙頸部、雙側腮腺內及雙肘部多發腫大淋巴結,大小 1.5 cm×0.8 cm~2.0 cm×1.3 cm。 (頦下)淋巴結活檢:慢性炎。包頭腫瘤醫院病理組織于2010年3月24日送檢北京腫瘤醫院,病理結果報告:(頦下)淋巴結正常組織結構部分破壞,見多數大小不等的淋巴濾泡,部分可見血管長入,伴管壁玻璃樣變性,濾泡間見大量增生的小血管,符合巨大淋巴結增生癥(Castleman病),見圖1~4。于2010年3月27日就診我院行COP方案(環磷酰胺1.4 g d1靜點+長春新堿2 mg d1靜點+強的松片 80 mg d1~5口服×21 d)化療 6 次,病情明顯好轉。


Castleman病是慢性組織增生性疾病,又稱巨大淋巴結增生,其特點為無痛性巨大淋巴結腫大,臨床上需與慢性感染性反應性淋巴結組織增生、惡性淋巴瘤、結締組織病及血管免疫細胞性淋巴結病等相鑒別。臨床病理學可區分為局灶性和多中心性二型,多數為全身癥狀的局灶性型,多中心型則有貧血、發熱、血沉加快、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增高及多系統(如脾腫大)受累的表現,病理活檢組織學診斷起關鍵性作用[1]。根據淋巴結組織病理學特點,分為透明血管型(HV)、漿細胞型(PC)和混合型(Mix)[2]。本病任何年齡都可發病,以中青年多見,該病目前病因不十分明確,可能與人類8型皰疹病毒(HHV-8)感染有關[3]。可發生于身體內的任何部位,局灶性以胸內多見,預后較好。多中心型是指多個淋巴結增生,累及多個部位,主要是外周淋巴結,腫大的淋巴結直徑一般在3~5 cm之間,預后較差[4]。因巨大淋巴結增生癥的臨床表現與病理類型有關,故多數作者認為治療方法需參考病理類型。對于彌漫巨大淋巴結增生癥者,當手術完全切除非常困難甚至沒有可能時,可單用強的松或COP方案化療[5]。本病例經2次病理檢查明確診斷,經COP方案化療6次后病情得到控制,目前病例在隨訪中。
[1]鄺賀齡.內科學疾病鑒別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599.
[2]李險波,張國平,宋宇宏,等.縱隔巨大淋巴結增生癥5例報道[J].河北職工醫學院學報,2008,25(1):34-35.
[3]張儀,李甘地,劉衛平.Castleman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研究進展[J].中華病理學雜志,2005,34(12):812-815.
[4]王全順,樓方定,汪月增,等.多中心性巨大淋巴結增生癥[J].軍醫進修學院學報,2002,21(3):182.
[5]甘冬雪.頸面部巨大淋巴結增生癥4例臨床診斷治療報道[J].中國社區醫師雜志:綜合版,2010,11(12):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