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運峰
(龍煤集團七臺河分公司)
施云峰:打造龍江王牌車隊的王牌隊長
高運峰
(龍煤集團七臺河分公司)
他,帶領車隊披靡作戰,為車隊贏得了王牌車隊的美譽;
他,以服務礦區為己任,改寫了龍煤集團七臺河分子公司煤炭汽運運量的歷史;
他,推行車輛精細保養,創下了讓世界知名汽車企業嘆服的經驗;
他,強化油料管理控制,創造了讓同行驚贊的節支降耗奇跡;
他就是——
在黑龍江龍煤集團七臺河礦區的公路汽運線上,總有一個個子不高,臉上洋溢著友善的笑容的人,忙碌在運輸車隊中,時而在車上叮囑司機注意安全,時而俯下身子檢查車輛車況;寒冷的雪地道上,他會和隊友們一道撒爐灰沙土……他就是今年44歲,被龍煤人譽為“王牌”車隊隊長的施云峰。

指揮現場裝車
“施隊長,桃山貨場煤堆自燃,請你們立即組織車輛搶運!”2006年冬季的一天,當救援電話打到七臺河運輸部第一汽車隊的時候,時鐘已轉向下午近五點。“我們立即組織車輛趕赴現場,保證完成任務!”電話一端剛剛到任僅幾個月的施云峰果斷而從容地向上級立下了自己的“軍令狀”。
桃山煤礦是七臺河礦區開發初期建設的老礦井之一。由于煤倉落地煤內部高溫自燃起火,情況十分緊急。接到搶運命令的施云峰,火速組織隊里的車輛,并親自帶著35臺斯太爾大翻車和4臺鏟車奔赴現場。在車上,他一方面和大家研究運輸路線,一方面也在用電話和出征的各組車輛負責人做戰地動員。參戰的隊友知道他們的施隊長,平時車輛拋錨在路上,只要他有空總會趕到現場去看看,為避免同樣的問題出現做積累。而這樣的場合他也絕不會在家坐陣的。
北國的寒冬,風大刺骨,一面是炙烤的火焰山,一面是襲襲寒風,在時刻都會有塌方危險的搶運現場,施云峰卻在煤堆旁指揮著車輛裝運。大家看到施隊長尚且如此,他們又能有何怨言,加班加點奮戰在搶運現場。經過半個月的晝夜艱辛搶運,終于勝利地完成了運輸任務,受到了七臺河分公司和兄弟礦廠的連連稱贊。而像這樣的突擊運輸任務,在施云峰的工作生涯中經歷的真是太多,太多了……

叮囑儲運司機注意安全
2009年春節前夕,剛剛忙完儲煤搶運會戰的施云峰和他的王牌車隊又接到了一項特殊任務——七臺河新興區棚戶區改造工程的七星花園小區地基矸石回填工作。棚戶區改造是體現黨和政府的溫暖,關乎著造福千家萬戶的大事。為保證工程如期開工,施云峰和他的“兄弟連”又一次開始沖鋒陷陣。每天堅守現場,科學指揮裝車,安排車輛的跟蹤保養,合理調度車輛。為解決高溫煤矸石裝車的問題,他每天與開裝載機的隊友一道,把火紅的煤矸石進行倒放降溫,工作一天下來,他渾身上下全都是矸石粉。家人說他:“你看你,還哪有一個隊長樣呢!”而車隊的隊友們都知道施云峰患有冷空氣過敏癥,每年冬季都要帶大口罩上班;而今,他卻硬挺著堅守在一線。他說:“棚戶區改造工程是大事,隊長不沖在前面怎么能服眾呢?”每當身感不適時,他就用藥做保障。
經過他和隊友的努力,第一汽車隊在兩個月中就完成矸石運量30多萬方,平整場地20多平方公里,在七臺河這片土地上展示了王牌車隊的風范。
就這樣,施云峰和他的王牌車隊不僅出色完成了各礦廠的生產運輸、“春運”儲煤搶運任務等,還先后出色地完成了煤倉塌落后的煤炭搶運等10余項搶險救援工作,在各類急難險重的運輸任務中戰功卓著,成為全市車隊中的“無冕之王”,近幾年連續被七煤公司授予標兵單位榮譽稱號。
“無冕之王”的光環,映照著施云峰精細管理的心血。回想起2006年4月,正值不惑之年的施云峰走上車隊隊長崗位,20多年的工作輾轉磨礪,讓他決心大干一場。但面對擁有大小重型車輛60余臺,擔負龍煤集團七臺河公司整個中西部地區,橫向直線跨度達30多公里間的各礦廠原料煤倒運任務的大型車隊管理工作,施云峰深知自己身上的擔子有多重。
或許,壓力是動力的源泉。“科學的管理源于實踐的探索!”施云峰在想。于是他每天堅持四點鐘起床,五點三十分準時與司機同時出車上運輸線,調研車隊運營情況。面對問題,他認真解決,客觀分析,并詳實記錄。經過近一個月的實踐調研,他和隊班子成員一道建立完善了《駕駛員安全行車管理規定》、《車輛燃油管理規定》、《車輛駕駛故障搶修規定》、《出車前后的檢查制度》《車輛大中修管理》等規章。并在征求大家意見的基礎上打印成冊,下發到每一名司機手中,另外他還組織大家利用閑余時間學習充電。駕駛員素質參差不齊,他就請專家,搞培訓,提升駕駛員的業務技能。車輛多,車況雜,他就全面細化車輛的分組管理,強化跟蹤保養。油材料支出大,他就細化單車核算制度,全面推行油材料費與司機效益掛鉤,采取節獎超罰的辦法對每臺車進行考核;不斷根據實地測算油消耗,細化了單車核算制度,大大控制了油料的跑冒滴漏,從而讓車隊的管理逐步走向了科學化的正軌。在施云峰上任不到半年時間里,車隊就創下了月節余成本20 余萬元的奇跡。

為司機講解安全圖版

與司機檢查車輛保養
精細管理創造了成本的節余,使車隊的標準化建設不斷深入推進。在2006年施云峰上任不到八個月的時間,車隊就跨入了集團公司一流的標準化車隊行列。成為連續四年代表七臺河市交通系統接受國家公安部交管部門最高規格的標準化檢閱樣板車隊。車隊的安全管理等無不為檢查者所認可。
車行萬里,安全第一。面對車型雜,車況舊,承擔的又多是路況差,行人多的新興老區內的運輸任務。施云峰把行車安全作為一項重中之重的工作來抓。他堅信,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的理兒!
他每天堅持在運輸一線把持行車路線選定、現場指揮裝車,對重要路段他和班子成員分兵把守。無論是炎炎夏日,還是寒風嚴冬,他抓細節,堵漏洞,在制度執行上堅決不打折扣。一次在檢查中,他發現一名司機在運輸行進中接打手機,施云峰毫不留情的責令他立即停車歸隊,脫產學習三天。而出車前車況漏檢、隨車捎腳等細節上的問題卻完全被施云峰納入到了全隊的安全管理規章中,職工也由此看到了施隊長抓管理的細心和決心。為了讓職工從心底提高安全意識,他深入到班前講安全,組織司機觀看《道路交通事故安全片》,與大家一道談體會,寫心得;定期組織召開職工家屬座談會,吹好安全枕邊風,簽訂家屬聯保合同,從而建立起家庭聯動,全員參戰的車隊特有安全聯保網。
安全網密實了,施云峰又在車輛的完好率上開始下功夫。他從加強車輛維修技術入手,建立了駕駛員駕駛保養、修理班日常檢修保養和車輛定檢的全程跟蹤保養體系。他憑借從事過修理工作的經驗,一有空就扎進車隊修理班,與大家研究斯太爾車的保養技術,了解修理工藝上的欠缺,并組織技術攻關與修舊利廢工作,分批組織修理工走出去學習,提高修理技術。有時施云峰為了一個小部件的修復,要和大家忙到很晚才踏上歸家的路。大家說:“施隊長為了隊里,真是總有忙不完的事!”而三年間,他和大家一道通過自主創新,修復電機、氣泵等機械,為公司節約材料費用支出就達10余萬元。
車隊在他的帶領下,車輛全程跟蹤保養,達到零修不過晌,中修不過夜,使車輛的完好率始終維系在99%以上。由于保養工作細心到位,上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在車隊服役的東風、紅巖等19臺老牌重卡車,現在依然英姿颯爽地馳騁在礦區公路運輸線上。2008年,面對世界知名汽車企業濟南重汽集團回訪時,他們無不為施云峰所帶領的車隊能夠讓重型斯太爾貨車在東北高寒地區安全行駛超過40萬公里無大修記錄而嘆服,并堅持要把這一保養經驗帶回集團研討。
如果說濟南重汽回訪團給全車隊人帶來的是陶醉和喜悅。那么,在這種喜悅中更有一種無形的親情融入。“給職工家的溫暖,職工工作中才會更顧家。”這是施云峰所深深體會到的。
在車隊的管理中,他把以往的硬性處罰制度變成了激勵與懲處同步管理措施。在他倡導的班組競賽中,毛巾、手套、軍用水壺等駕車中必需品,也成為施云峰在實踐中關懷職工的獎品。大家說:“施隊長關心我們真是太心細了!”
工作之余,施云峰和班子成員一道與職工拉家常,解難題,把職工當成親人和朋友。職工家誰要是有個大事小情,他也一準會到場,幫著里外忙活,而他自己家的事卻總是以單位忙為借口推給了妻子。他說:“職工的家里事,不就是隊里的事嗎?”一位修理工張羅結婚,施云峰不僅幫著籌備,還在婚宴上義務擔起了司儀的角色。娘家來送親的親友一聽說是新郎單位的領導,無不為施云峰對待職工的親情所敬佩,這也讓新娘感到了十足的榮耀,她囑咐新郎將來一定要好好工作。
親情的融入,帶給車隊的是家的和諧。車隊油材料超支的事少了,私賣油、私賣煤的事杜絕了,相互扯皮的不見了。全隊職工在齊心協力為完成運輸任務而奮戰。因為他們知道,“王牌車隊”這個榮譽需要大家的努力,這也是他們為回報施隊長的親情所唯一能做到的。
2006年至今,運輸部第一汽車隊在施云峰的帶領下累計安全出車260萬余次,創下連續安全行車1 200萬公里以上無事故的佳績。在運輸生產中月月超額完成了上級交給的各項運輸任務,創造了龍煤集團七臺河分公司月汽運原煤17萬噸的歷史新高。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施云峰在七臺河礦區公路的運輸線上默默揮灑汗水,他的付出也一次又一次得到組織上的認可。近五年中,他個人先后被龍煤集團、七臺河市、七臺河分子公司、七臺河運輸部分別授予“礦山之星”、“勞動模范”、“百名功勛礦工”、“先進生產標兵”、“優秀共產黨員”等多項榮譽稱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施云峰在摯愛的事業中,在煤炭運輸的道路上讓自己人生的軌跡更加閃光……
編輯 肖惠
1672-5050(2010)05-0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