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香淑
(哈爾濱市朝鮮民族醫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00)
糖尿病可引起視網膜病變、白內障、眼外肌麻痹暫時性、屈光不正等并發癥,其中視網膜病變是一種慢性代謝障礙性疾病,視網膜病變可導致成人眼盲,是糖尿病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1]。隨著糖尿病患者的不斷增加,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的發病率也在逐漸增高。我院2003年1月~2009年1月共檢查糖尿病患者253例506只眼。現將其臨床資料總結分析如下:
我院2003年1月~2009年1月共對253例糖尿病患者進行眼底檢查,其中,男121例,女132例;年齡38~82歲,平均63.78歲;確診為糖尿病患者1型32例,2型221例,家族中有糖尿病史者155例,其中,合并高血壓患者127例,合并腎功能不全患者5例,合并乙型肝炎患者8例。所有患者均無手術史。
詳細詢問眼部及全身病史。所有患者均盡量完善眼科各項基本檢查,包括視力檢查、裂隙燈檢查以及眼底鏡檢查,完成眼底疾病的初步篩查,如眼底檢查發現存在陽性或可疑陽性體征者可給予散瞳,并可行眼底熒光血管造影,進行眼底檢查。如患者行動不便、一般情況差可于床頭進行檢查,應用肉眼觀察及眼底鏡檢查,待患者病情好轉后繼續完善眼科基本檢查。
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主要表現為微血管瘤、硬性滲出、出血、棉絮狀斑、靜脈改變、動脈改變、新生血管、纖維結締組織增生以及黃斑水腫等[2]。其中黃斑水腫在調查中被發現是糖尿病患者致盲的主要原因。
分期根據眼底鏡檢查所見,采用全國眼底病協作組1985年制訂的標準[3]。非增生期:有微動脈瘤或合并小出血點判定為Ⅰ期;有黃白色硬性滲出或合并出血點判定為Ⅱ期;有白色棉絮狀斑或合并出血斑判定為Ⅲ期。增生期:眼底有新生血管或合并玻璃體出血判定為Ⅳ期;眼底有纖維增生和新生血管判定為Ⅴ期;眼底有纖維增生和新生血管并發生視網膜脫離判定為Ⅵ期。
采用SPSS 10.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
完成所有眼科基本檢查患者198例,僅完成床頭眼底鏡檢查的患者55例。41例患者因患有白內障而未進行眼底檢查,進行眼底檢查的患者共計212例,其中存在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患者173例295只眼,合并黃斑水腫患者共計23例37只眼,見表1。接受視網膜激光光凝治療的患者21例,計35只眼。

表1 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患者進行眼底檢查的分期情況(例)
資料表明,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過1.5億,我國已達到2 000萬[4],并有不斷增加的趨勢。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與糖尿病有密切的關系,導致糖尿病性盲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黃斑水腫,局部激光治療黃斑區視網膜增厚的黃斑水腫,可減少50%失明的危險性。
眼底血管熒光造影檢查是診斷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的“金標準”[5],能敏感、可靠地對眼底病變進行分型,可以發現肉眼觀察不到的早期病變,并可在視網膜增殖前期早期發現毛細血管無灌注區。眼底血管熒光造影檢查可以提高臨床診斷的準確性,對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患者進行光凝治療提供依據,并可據此判斷治療后患者視力的預后情況。
評價視功能最常用的指標即視力。糖尿病患者由于發生視網膜病變,視力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有資料表明,患者的視力與糖尿病病情呈負相關[6]。增殖性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可造成嚴重的視力喪失,糖尿病性黃斑水腫可導致中度的視力損傷。黃斑水腫的發生率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較高,所以糖尿病性黃斑水腫與增殖性視網膜病變導致的視力下降的病例更多。準確判斷糖尿病患者眼科情況,需完善眼科基本檢查,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筆者建議2型糖尿病患者3~6個月進行眼底檢查1次,以及時對視網膜病變進行治療。
[1]張日佳,陳劍.眼底檢查在糖尿病患者診治中的價值[J].臨床薈萃,2003,18(21):1218-1220.
[2]陽橋生.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的診斷[J].醫學綜述,2009,15(3):426-428.
[3]王方,曾霞,彭清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早期診斷進展[J].中外醫療,2009,28(7):148-149.
[4]蘇曉華,國英,袁仕仿,等.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的眼科診斷與治療[J].哈爾濱醫藥,2009,29(2):35.
[5]錢莉,陳玲,顧永昊,等.視網膜光凝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臨床觀察[J].實用防盲技術,2009,4(1):19-20,28.
[6]趙忠華,羅亞娜,李勇,等.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調查分析[J].實用醫技雜志,2009,16(4):269-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