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宇明,鐘國英,李 俊
(廣東省梅縣人民醫院外一科,廣東梅州 514011)
腋窩淋巴結是乳腺癌轉移的主要途徑,其受累與否是影響乳腺癌患者預后的重要指標。由于腋窩淋巴結清掃會伴隨出現肩關節僵硬以致活動受限、上肢感覺麻木、淋巴水腫、臂叢神經損傷等相關的并發癥,故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早期乳腺癌患者接受前哨淋巴結活檢以保留腋窩,避免以上并發癥。然而體檢未捫及腋窩淋巴結腫大的乳腺癌患者,仍有高達30%~40%經病理證實有轉移。因此,了解腋窩淋巴結轉移的高危因素有助于臨床醫生準確判斷腋窩淋巴結轉移情況,對決定手術方式、估計預后、選擇輔助治療方式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選擇2000年12月~2008年12月我院診斷為T1(腫塊<2 cm)乳腺癌且臨床資料完整的患者156例,均為女性,年齡24~71歲,平均47歲。156例患者術前有明確病理診斷者直接行改良根治手術治療,沒有病理診斷者先行區段切除,術中冰凍快速病理學檢查明確診斷后再接受手術。腋窩淋巴結清掃至第一、二站水平,送檢淋巴結至少10個,受體測定應用免疫組化的方法。
收集所有患者的術前臨床和活檢病理資料,包括年齡、月經狀態、妊娠次數、腫瘤部位、腫瘤大小、病理類型、腫瘤分化程度、淋巴管是否受侵、癌周是否浸潤、雌激素受體、孕激素受體表達狀況共11項因素。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各項指標先進行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對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再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本組156例患者經手術治療后腋窩淋巴結轉移者42例(28.77%),腋窩淋巴結轉移 1~3個者 29 例(69.05%),腋窩淋巴結轉移≥4個者13例(30.95%)。
對11項臨床和病理指標進行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妊娠次數、腫瘤大小、腫瘤部位、病理類型、腫瘤分化程度、微淋巴管浸潤、癌周浸潤方面與腋窩淋巴結顯著相關,見表1。

表1 影響腋窩淋巴結轉移率的單因素分析[n(%)]
將單因素分析具有統計學意義的7個指標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腫瘤大小、腫瘤分化程度、微淋巴管浸潤和癌周浸潤是預測腋窩淋巴結轉移的危險因素,見表2。

表2 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腋窩淋巴結是否轉移是影響乳腺癌患者預后的一個重要因素,同時也決定患者是否需要輔助化療、內分泌治療或放療。目前,由于影像技術的不斷發展,已發現越來越多的早期乳腺癌患者。有報道認為,即使腫塊<2 cm的乳腺癌患者中,腋窩淋巴結轉移者仍可高達31%[1]。本研究結果顯示,在臨床為T1的患者中實際有28.77%的患者需要接受腋窩淋巴結清掃。目前PET、Tc-MIBI顯像及前哨淋巴結檢查雖可提高腋窩淋巴結轉移的檢出率,但必須具備相應的設備、技術以及存在檢查費用高、不易普及等缺點。因此,了解腋窩淋巴結轉移的高危因素更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本組資料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提示,腫瘤大小、腫瘤分化程度、微淋巴管浸潤和癌周浸潤是預測腋窩淋巴結轉移的危險因素。有研究認為腫瘤的大小是預測腋窩淋巴結轉移的獨立因素[2-3],本文結果與其相似,說明原發腫瘤的體積越大,腋窩淋巴結轉移率越高。乳腺癌細胞向腋窩淋巴結轉移,其前提條件是必須浸潤小葉淋巴管網,再向腋窩淋巴結引流。因此,微淋巴管浸潤是腋窩淋巴結轉移的最直接、最危險的因素。腫瘤分化程度和癌周浸潤能反映腫瘤的侵襲能力,分化差、浸潤深提示其腫瘤細胞侵襲能力強,故患者發生腋窩淋巴結轉移的危險性隨之增加。
流行病學研究表明,遲初潮、早絕經、生育次數多為乳腺癌的保護因素,有流產史的女性易于患乳腺癌。而近年來通過對乳腺癌患者妊娠次數與腋窩淋巴結轉移關系的研究發現,妊娠次數較多的乳腺癌患者其腋窩淋巴結轉移的發生率明顯增高[4-5]。本組資料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提示,隨著患者妊娠次數的增加,乳腺癌患者發生腋窩淋巴結轉移的幾率明顯增大,但經過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患者妊娠次數并不是預測腋窩淋巴結轉移的危險因素,因此,有關T1乳腺癌患者妊娠次數與腋窩淋巴結轉移之間的關系仍需進一步深入研究。
有研究認為,激素受體的狀況不能作為預測腋窩淋巴結轉移的有用指標[6-7],本文的結果也表明兩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有報道孕激素受體陰性者有更高的腋窩淋巴結轉移,但也有相反結果的研究。因此,激素受體狀況與腋窩淋巴結轉移的關系還需進一步研究。
[1]廖瑜倩,徐兵河.118例小腫塊多腋窩淋巴結轉移乳腺癌患者的臨床特征和預后分析[J].中華腫瘤雜志,2007,29(8):615-618.
[2]Brenin DR,Manasseh DM,Tamer M,et al.Factors correlating with lymph node metastases in patients with T1 breast cancer[J].Ann Surg Oncol,2001,8(5):432-437.
[3]Woo CS,Silberman H,Nakamura SK,et al.Lymph node status combined with lymphovaseular invasion creates a more powerful tool for predicting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invasive breast cancer[J].Am J Surg,2002,184(4):337-340.
[4]艾合買提江·吐爾伊力木,王閩全,阿地力·艾買提,等.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的高危臨床因素預測[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04,27(5):474-476.
[5]陶冀,趙慶均,趙福江,等.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的多因素分析[J].黑龍江醫學,2002,26(2):87-88.
[6]張仕義,吳智勇,林瑄,等.影響臨床T1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的多因素分析[J].廣東醫學,2008,29(11):1820-1822.
[7]馮貴安,李根生.C-erbB-2在乳腺癌中的表達與淋巴結轉移的意義[J].中國現代醫生,2009,47(21):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