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佛山市順德區陳村醫院兒科,廣東佛山 528313)
驚厥是新生兒時期的一種常見癥狀,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暫時性腦功能損害所造成,可導致新生兒死亡或留有神經系統后遺癥[1]。在活產足月兒中,新生兒驚厥的患病率為2‰~3‰;在早產兒中約為10‰~15‰[2]。新生兒期發病率為0.2%~0.4%,生后3天~2周為發病高峰,其臨床表現不典型,又可致神經系統損傷。因此,對于新生兒驚厥,早期診斷和積極治療對降低病死率及后遺癥有重要意義。本文對我院2007年6月~2009年5月收治136例新生兒驚厥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診斷標準參照《實用新生兒學》(第3版)[1]。136例新生兒驚厥患兒,其中,男75例,女61例;生后驚厥發作1~3 d者 67例,4~7 d者 33例,8~14 d者 21例,≥15 d者 15例;其中缺氧缺血性腦病、顱內出血和低鈣共82例,化膿性腦膜炎8例,病毒性腦炎10例,敗血癥5例;破傷風7例,先天性腦畸形6例,藥物撤退綜合征11例;疑先天性代謝病7例。
驚厥的出現,出生3 d內主要見于缺氧缺血性腦病和(或)顱內出血及低血糖、低血鈣、藥物撤退綜合征;3天~1周大多為生后感染,1周以上為低鈣、低鎂及感染等。驚厥發作形式以微小型抽搐為主,如眨眼、眼瞼顫動、吸吮和呼吸暫停、四肢劃動或踏車樣運動等為主,亦有強直型、陣攣型及肌陣攣型,或混合出現。
有血紅蛋白進行性下降,白細胞明顯增高(化膿性腦炎、敗血癥),低鈣、低鎂、低糖及腦脊液改變等相應改變。腦CT見腦出血、腦水腫、腦梗死、腦畸形等異常改變。
給予抗驚厥治療,藥物首選苯巴比妥。首劑15~20 mg/kg,15 min后如發作未止,可追加1~2次,每次5 mg/kg,24 h總量不超過30 mg/kg。維持量為5 mg/kg,分兩次靜脈推注,效果不佳者可聯合應用安定。62例中單用苯巴比妥50例,9例加用安定。加用安定者為破傷風、核黃疸及重度HIE患兒。
136例驚厥患兒經治療后,132例治療效果良好,治愈率為97.86%,2例因顱內出血造成死亡,另2例因驚厥不止、病情危重而放棄治療。見表1。

表1 136例驚厥患兒病發類型(例)
新生兒驚厥發作影響神經發育,造成以后的認知、行為障礙或癲癇合并癥[3]。新生兒驚厥病因很多,常多種因素同時存在。本組病例表明:新生兒驚厥以顱內出血最多,其次為缺氧缺血性腦病,而該病也是新生兒顱內出血的病因之一。本組缺血缺氧性腦病和顱內出血幾乎均在生后3 d內發病,明顯高于其他日齡組,所以防治HIE引起的腦損傷非常重要。驚厥時腦的耗氧量較正常時增加5倍,并可能影響換氣,加重低氧血癥和高碳酸血癥,使顱內壓升高[4]。HIE引起的新生兒驚厥是因為窒息后腦低氧引起腦水腫、顱內壓增加以及缺血后再灌注損傷導致的,同時,低氧、缺血損傷引起驚厥伴發低鈣血癥及低血糖,可能因為窒息、低氧導致大量氧自由基生成,細胞膜的鈣泵不能有效發揮作用,從而使細胞漿內的鈣離子濃度異常升高。
苯巴比妥是新生兒常用的一線抗驚厥藥物。研究認為,苯巴比妥除具有鎮靜止驚作用外,還有降低腦代謝率、降低顱內壓、改善腦血流、清除自由基、抑制過氧化及預防顱內出血和神經保護等作用[5]。用藥應做到及時、足量,給藥途徑最好為靜脈給藥,盡快控制驚厥發作,使病情穩定下來。應用負荷量迅速控制驚厥,以減輕驚厥時腦的耗氧量,從而保護腦細胞功能。如負荷量未止驚厥,15 min后可追加劑量,為防止其蓄積中毒,最高不超過每次5 mg/kg,總量不超過30 mg/kg,12或24 h后給予維持量4~5 mg/kg即可。
此外,應做好小兒驚厥的預防工作,加強對新生兒護理常識的宣傳,以減少感染發生。對缺氧缺血性腦病、顱內出血、化腦膿性腦膜炎、膽紅素腦病等腦組織有損傷的疾病,在疾病穩定后,積極應用腦細胞代謝激活劑、高壓氧、水療等治療,指導家庭訓練,定期隨訪,預防及減少后遺癥的發生。
[1]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53-257.
[2]郭慶輝,王紀文.新生兒驚厥的診斷及治療新進展[J].國外醫學:婦幼保健分冊,2004,15(6):324.
[3]Mary L,Zupanc MD.Neonatal seizure[J].Pediatr Clin N Am,2004,(51):961-978.
[4]張開明,沈惟堂.巴比妥類藥在兒科的臨床應用[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8,13(3):139.
[5]Whitelaw A.Postnatal phenobarbitone for the prevention of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in preterm infants[J].Cochrane Datebase Syst Rev,2001,(1):1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