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賀大卓
在2009年,黑龍江省五常市——這個全國最大的水稻田超百萬畝的縣級市,水稻價格經歷了這樣一個漲幅過程:7月以前,水稻每斤價格1.4元,此后是1.8元,半個月之后,上漲至2元,接著,突破每斤2.2元……
這是東方集團(600811.SH)董事局主席張宏偉向《英才》記者轉述的五常市市長的描述,這個漲幅于張宏偉而言合情合理,因為在2009年7月23日,一直在資本市場潛行的東方集團戀上了農業,與黑龍江省五常市政府就共同規劃、開發、建設、運營、管理五常市安家稻谷加工園區及五常大米交易市場項目簽署了框架協議。
去年11月,東方集團投資的園區里,水稻開始收割;今年3月,東方集團向農民派發的水稻種子也已經播種。談及第一季收獲的時候,張宏偉的回答有些空洞:“緊跟國家政策,支持地方發展,為農民增收。”顯然,這無法滿足外界對于這個資本大鱷的期待。東方集團進稻米產業的動力在哪里?未來價值幾何?除進軍米業之外是否還有更強的糧食攻略?這都是張宏偉所要回答的問題。
對于此次合作,張宏偉一再對《英才》記者強調,在生產經營方面“黑龍江省政府有具體要求”。
黑龍江的糧食項目近兩年來很受追捧,中糧集團、北大荒(600598.SH)都建設了自己的糧食項目。而黑龍江的政策也頗為“妥帖”,按照國家和黑龍江省《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及相關農業政策對農業產業的發展規劃,黑龍江省將著力培育一批競爭力和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和企業集團示范基地,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深入實施品牌戰略,推進品牌農業發展。
張宏偉給了《英才》記者一個詳細的數據:去年黑龍江規劃了20個稻谷精深加工園區,東方集團投資了水稻優質產區的4個園區,耗資5個多億。
東方集團圈定的“優質產區”不錯,正如張宏偉所言“我們起點很高”。五常市位于黑龍江省最南部,是典型的農業大市,稻米產業已成為五常市主體資源、立市產業,全市水稻種植面積175.7萬畝,占全省的1/10,是全國水稻五強縣(市)之一。“五常大米”是哈爾濱市和黑龍江省知名商標,2003年又取得了“中國原產地域產品保護”認證;目前,在全國使用產地證明商標和原產地產品保護“雙保險”來保護大米品牌,開發大米營銷市場的僅五常一家;2008年“五常大米”取得了“中國名牌產品”的權威認證。
其實,東方集團與五常市早有淵源,在上世紀90年代,東方集團就在五常市啟動大豆蛋白項目。東方計劃第一步投資7500萬元控制五常市鐵西集團65%的股份,進一步成為全國同類企業的最大生產規模。然而,因與地方利益未協調好,五常大豆項目擱淺。
現在,東方集團卷土重來,在簽約協議中寫明:雙方同意在協議的框架內,密切合作,優勢互補,充分利用五常大米的資源優勢、品牌優勢和較好的投資發展環境,由政府主導規劃,企業自主進行市場化運作,共建全省最大的稻谷加工園區及全國一流的大米物流園區——五常大米交易市場。該項目初步規劃優質稻谷綜合加工以五常為中心,輻射周邊縣(市);物流中心要建設成為現代化的農產品交易中心。
對于此次合作,張宏偉一再對《英才》記者強調,在生產經營方面“黑龍江省政府有具體要求”。
在五常市政府工作報告中可以看到,雙方合作默契。自五常大米項目啟動后,為保證該項目的順利實施,五常市政府將采取一系列措施對現有水稻種植、收購、加工、流通等環節進行規范整合。通過整合五常大米資源,規范大米市場,不斷強化東方集團作為五常大米加工、交易龍頭企業的地位,以東方集團為核心,提升和樹立五常大米品牌和形象。

張宏偉
以農民為主體的單一經營模式,應該向以企業為主體的多元化經營模式方向轉變;其次,要加速實現土地所有權與經營權的轉換,落實土地流轉政策,為實現農業現代化、產業化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
張宏偉向《英才》記者預言東方集團今年將追加對農業的投資,規模將達到10億。
各個方面都需要花錢,張宏偉說:“‘五常大米’只是既有的一個品牌產品,未來東方集團將遵循政府關于完善糧食加工體系、大力發展糧油食品加工業等產業發展政策,堅持走糧油加工新型工業化道路,構建稻米循環經濟加工體系。”
對此,東方集團早有規劃:將立足地方水稻資源優勢和國內外市場需求實際,逐步實現糧食加工的規模化生產和集約化經營。在適度規模基礎上搞稻殼、米糠等副產品的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張宏偉告訴《英才》記者,今年無論在水稻種子培育、栽培技術還是農藥研發方面,東方集團都將加大投入,提升產業整體技術水平。

一直在資本市場潛行的東方集團戀上了農業。
聽張宏偉講述東方集團在糧食項目上的規劃,發現這位在資本市場上素有資本運作長袖善舞盛譽的企業家也應該是位“種地”好手。現在,其運作的成功投資案例——錦州港(600190.SH)也開始為東方集團的稻谷發揮作用。
2009年12月12日下午,東方集團糧油產業專題視頻會議召開,商定2010年稻谷銷售手段主要依托原糧貿易,利用錦州港的運輸優勢,實現北糧南運,發揮港口行業與糧油行業聯動的優勢,加大港口糧食貿易。
對于東方集團在糧食項目中的前景,張宏偉很有信心,當然,他也期望更廣闊的前景和更配套的政策。
以自身經營的園區為例,張宏偉對《英才》記者說:“我國農業發展方式急需改變”。按照他的設計,以農民為主體的單一經營模式,應該向以企業為主體的多元化經營模式方向轉變;其次,要加速實現土地所有權與經營權的轉換,落實土地流轉政策,為實現農業現代化、產業化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
在目前,針對張宏偉提出的這幾個設想,尚問題頗多,如“對涉農企業的扶植力度不足,鼓勵性配套政策不夠,缺乏培養‘農業龍頭企業’的機制;在以企業為主體的產業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如土地使用權抵押貸款問題、履約難等問題得不到有效的支持和解決;農民法律觀念不足,合同履約率低,違約責任無法執行,企業的風險無保障,不能實現與農民的雙贏,影響了農業產業化的進程”。
不難看出,張宏偉在為自己現在或將來可能要面對的問題大聲疾呼,因此,他也拿出了自己的建議:成立國家級“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課題組”。
對于自己所在的涉農企業,張宏偉希望政策給予這樣的支持:加大對現有涉農企業的扶持力度,培育和壯大農業“龍頭企業”,重點解決目前農村土地使用權信貸資信及履約難問題。設立國家級農業產業化專項扶植基金,對重點涉農企業建立扶植檔案,在政策、稅收等方面給予有效的支持。國家要盡快出臺《農村土地流轉法》,從根本上解決土地流轉的管理機構、管理程序、操作規范、合同簽訂、違約責任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