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何春梅
摩根大通中國新政“局外人”當家
文|本刊記者 何春梅
進入中國已有90年歷史的摩根大通,為什么選擇讓一名律師帶隊搶灘中國市場?
因為“保守”和“謹慎”在金融危機中逆市飄紅的摩根大通,金融危機后卻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任命一直扎根于律師事務所工作的前年利達亞洲區管理合伙人邵子力擔任摩根大通中國區主席。不是市場所熟識的銀行家,也沒有大型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從業經驗,正雄心勃勃在中國擴張的摩根大通“空降”一位律師意欲何為?

事實證明這不是一次簡單的任命。自今年1月正式履新以來,邵子力就一直和中國管理團隊一起忙著建平臺、搭班子——建立合資券商、設立摩根大通(中國)創業投資公司以及經營大宗商品業務的商貿公司等。摩根大通開始在中國多個金融領域擴建自己的地盤,試圖打造一個全方位批發性金融機構。
“我喜歡做一個建設者,短期目標就是加快布局摩根大通在中國的各項業務,為摩根大通在中國建設一個全方位的金融平臺。”從最初擔心自己可能無法勝任的“局外人”,到現在身處其中跑馬圈地,《英才》記者面前的邵子力已明顯進入了狀態。金融危機重創之下,在很多外資銀行放慢在華擴張的腳步之時,一直在中國表現得有些“拘謹”的摩根大通卻開始發力。去年底,摩根大通宣布推出環球企業銀行業務,向大型跨國公司以及一些實力雄厚的本土公司及金融機構等提供包括融資、資金及證券服務和投資銀行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務,中國成為其第一批重點推出此項業務的國家之一。
今年6月9日,摩根大通和第一創業證券簽署合資證券公司協議,成立一家在中國國內證券市場運營的合資證券公司。目前,該合資公司還有待監管機構批準。而今,邵子力又投入到了考察新項目諸如信托業務等工作中。
邵子力在促成這些交易的過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從“局外人”到“局中人”,邵子力真正的轉型已經開始。
進入中國已有90年歷史的摩根大通,為什么選擇讓一名律師帶隊搶灘中國市場?從一位知名商業律師到一家知名金融機構的管理者,邵子力靠什么贏得摩根大通和市場的認可?
從最初的接觸到最終的“聯姻”,邵子力和摩根大通花了接近兩年的時間彼此了解。
對于讓邵子力大膽“空降”摩根大通,用一位業內人士的話說,是因為其此前在律師事務所工作的背景為他的轉型奠定了一個很高的起點。不管是做銀行管理者還是做律師,說到底還是看經驗和閱歷,而邵子力在負責年利達中國業務期間,他帶領的團隊曾為多宗涉及中國大型金融機構的交易提供咨詢服務,包括為中國工商銀行就55億美元入股南非標準銀行提供咨詢、向花旗集團牽頭的財團就收購廣東發展銀行提供咨詢等。可以說,邵子力對內地金融市場相當熟悉,可以為摩根大通爭取到內地更多的資源和市場份額。
而這也正是摩根大通全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杰米·戴蒙最為看重的因素:“邵子力主要的工作是全面考察摩根大通在中國的業務并且以戰略的眼光拓展業務。這給我們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可以與不同的業務部門、政府及客戶增強溝通和聯系。這也是我們的一個主要考慮,我們一直都在尋找有良好聲譽和能力卓越的人才。”
事實上,對擔任年利達合伙人近12年的邵子力來說,離開律師事務所加盟摩根大通,同樣也是一個旁人驚詫的職業變動。對于自己一手建立起來的年利達律師事務所亞洲和中國業務平臺,邵子力有著廣泛的人脈和閱歷,選擇摩根大通就意味著放棄現成的資源;雖然在他負責年利達中國業務期間曾經做過不少外資銀行在華的重要案例,管理律師事務所和管理銀行畢竟不同,新的工作對邵子力來說是無疑具有挑戰性的。
尋找兩者之間的共性成了關鍵。
在大多數人看來,提起銀行首先就是各種復雜的金融產品、各種復雜的數據和回報。在與摩根大通的高管們溝通之前,邵子力也以為他們可能會更看重自己對于銀行業務的認識。讓邵子力頗為意外的是,這些高管們問得最多的問題不是關于如何去拿業務,而是怎么建立團隊、怎么管理,如何確定發展戰略。摩根大通高層對中國長期業務發展戰略的思路也堅定了邵子力加入摩根大通的決心。
“基本上做律師跟做銀行家是有很多共性的。兩者都是服務行業,都是依賴人力資源,很大程度上管理就是人的管理及風險管理;同時,兩者都同樣是要面對客戶,圍繞客戶去提供服務,理念上也是相通的。實際上在做一些項目的時候,除了法律和金融知識在起作用,更主要的是作為一個管理者的判斷能力。”
即使就銀行業務方面,邵子力也有著可謂得天獨厚的條件。“我做律師的時候,80%的客戶都是銀行。”邵子力親身參與過在中國許多兼并收購和投資的案例,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花旗、美林、瑞銀、RBS、匯豐、渣打銀行等的在華項目。實際上,其對銀行的整個運作模式和結構以及在華合資公司的設立和管理已有深刻了解。
做律師的時候首先會考慮的就是風險控制,其氣質無疑契合了摩根大通。
“對于摩根大通來說,在中國市場上的地位肯定會越來越重要,按照我們在全球的地位和在其他國家的市場位置,摩根大通在中國還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其很多業務在中國開展比較晚,諸如批發商業銀行、企業銀行業務最近兩三年才展開。我們會做更多的投入,在中國的布局很可能加速。”邵子力很享受自己“建設者”的角色。
摩根大通希望能在中國復制其在美國的所有業務模式。不同于美國的是,在中國,某些項目的開展要通過成立合資公司。
拿近期摩根大通和第一創業的合資公司來說,為了進軍中國證券市場,摩根大通近幾年一直在尋找一家合適的券商伙伴成立合資券商公司。直到今年6月和第一創業證券簽約成立合資公司。摩根大通在中國的目標是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全方位銀行,換句話說,邵子力當前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全方位”上下功夫。除了為新建立的合資公司招兵買馬,邵子力又開始積極尋找其他領域的合資機會。
“在中國,我們必須要通過不同的平臺,才能完成我們公司的戰略布局。”
從管理的角度講,要通過不同的公司實體運作中國業務,無疑增加了管理上的難度。因此對于邵子力來說,不光要把平臺建好,更要能調動各個公司實體之間的協調與互動。“全能銀行提供的是全方位的服務,通過我們不同的業務條線為客戶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關鍵點就在于大家要把中國看成是一個整體,而不是七八個‘摩根大通’在中國開展業務。”
金融危機和隨之而來的全球宏觀經濟嚴重下滑,使美歐許多金融機構的真正面目暴露在世人面前。而摩根大通能在金融危機下屹立不倒,其根源還在于其擁有較為嚴格的內部風險管理機制和穩健的經營策略。而律師出身的邵子力,其做律師的時候首先會考慮的就是風險控制,其氣質無疑契合了摩根大通的一貫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