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何春梅
企業家的集體困惑
文|本刊記者 何春梅

人才、政策、經濟大勢成為了2010年企業家們最困惑的事。

什么是令企業家最愁的事?不論是國企、民營企業還是跨國公司,幾乎每一個接受《英才》記者訪談的企業家都提到了人才問題。一方面是企業用人成本的提高,另一方面是高素質人才的短缺以及人才的培養、團隊的建設等問題。不少企業家表示,人力資源的挑戰已經成了制約企業進一步發展、擴張甚至國際化最大的瓶頸之一。
國內的企業家們最為擔心的另一個問題是來自政策和市場方面的壓力。國家宏觀戰略層面的微小政策變動,都會在市場層面形成很大的波動,從而對于企業的經營和布局產生非常大的影響。甚至有民營企業家認為,政策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民營企業的生死。
低端勞動力價格的上漲和高端人才的缺乏,讓中國企業家們對企業發展的人才鏈產生了巨大的擔憂。
過去30年是中國企業高速發展的30年,眾多優秀的中國企業迅速崛起于國內和國際市場。然而,不管是國企還是民營企業,卻都認為亟需解決人的問題。
德邦物流董事長崔維星在接受《英才》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物流行業來說,隨著勞動力成本的提高,當前他們面臨的最為棘手的問題就是如何降低勞動力成本,“如何進一步提高效率、優化流程進而減少不必要的環節,以此達到提高業務的準確度、提高質量,降低勞動力成本的目的。”
而對馬凱投資董事長李震來說,當前企業經營中遇到最為尖銳的問題是高端人才難求。“當我們的投資業務做得更大的時候,人才問題就越發顯得重要了。其實當前不乏聰明人,也不乏努力的人,但是你要把專業的精神和聰穎、經驗、職業精神以及一些主觀的敏銳加在一塊,整個市場上的高端人才是供不應求的。”
不過,對于人才問題,華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光榮當前最大的困惑卻是如何打造一個強有力的人才隊伍。在李光榮看來,要想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最大的區別就在于是否有一個有戰斗力的團隊。“有一句話說沒有沒落的行業,只有做不好的企業。一個團隊的素質以及是否能夠形成合力,是決定企業未來發展的關鍵。”
李光榮的困惑在津能投資總經理李庚生這里得到了共鳴,李庚生認為,對于人才問題,不能將其完全歸罪于人才自身,企業在如何引進和培養人才方面,也是負有責任的。
而對于高端人才的缺失來說,天津財經大學中國經濟統計研究中心副教授王健認為,就中國的人才梯隊而言,一定程度上說,對于高端人才的培養機制是有缺失的。除了企業內部的培訓,中國的人才在接受教育階段就已經略顯落后了,“我們的基礎教育還可以,但是在經濟管理教育以及商學院的培養方面,還需要更多的努力。”
政策的不穩定性和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讓企業家們感到迷茫。
近年來,民營企業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和市場競爭力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但是,在當前新的形勢和機遇面前,民營企業卻面臨很多政策上的限制。在接受《英才》記者采訪時,企業家們最大的困惑就在于政策在有些地方“過多”而在另一些方面“缺位”。
華成控股集團董事長沈鳳飛告訴《英才》記者,“現在我們的一些政策變化太大,今天怎么樣,明天怎么樣我們沒有明確的心理預期。同時,政策在某些方面沒有起到應有的規范和引導作用。比如說某個行業,大家都在搞新興產品,所有人都一哄而上,結果造成了很大的資源浪費和惡性市場競爭。”

對于沈鳳飛提到的市場不規范問題,中新藥業董事長郝非非也表示深有體會,“具體到我們行業,可能醫藥市場不規范是我們從醫藥行業到衛生行業都共同焦慮的問題。這個不規范不光是藥,還包括醫和藥市場的不規范。這是一個急需解決的瓶頸問題。醫藥產業很奇怪,競爭這么激烈,卻都是惡性競爭,反倒價格虛高,問題就出在醫藥體制上。醫療和藥品不分家,醫院和藥房在一起,形成了現在的藥品虛高。”
而在遠東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蔣錫培看來,面對越來越多的市場機會,政策上的不穩定性卻讓他們不敢輕易出手。此外,政策在某些方面的缺失也是其企業發展面臨的瓶頸之一,“拿電纜來說,這一塊有太多的無序競爭,高消耗、低水平的重復投資非常嚴重。醫藥這一塊市場其實也是相對比較亂,包括地產也是政府高度關注的。”
除了政策,也有一些企業家對未來的市場環境有著一定程度的擔憂。蘇黎世金融服務大中華/東南亞區首席執行官陳志宏就表示,當前他們最為關注的就是經濟是否能夠持續成長的問題。而這也得到了圣象集團有限公司執行總裁郭輝的認可,“我們的企業還處于大的經濟環境背景之下,和經濟能否持續穩定發展是息息相關的。不過,對于企業來說,如何應對外部環境,主要還在于內功修煉的問題。”
(本刊記者徐建鳳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