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延平,李明生
(1.廣州大學 商學院,廣州 510006;2.中南大學 商學院,長沙 410075)
支撐廣東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人力資本貢獻率研究
張延平1,2,李明生2
(1.廣州大學 商學院,廣州 510006;2.中南大學 商學院,長沙 410075)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各區域經濟發展的一種規律性的表現。區域人力資本是影響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內在的重要的驅動因素之一。文章應用人力資本外部性模型,分析了廣東省總量經濟增長中人力資本作用,包括人力資本存量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和人力資本水平的貢獻率;同時也分析了三次產業的人力資本貢獻率。最后得出結論:廣東省人力資本對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貢獻率仍然較低,區域人力資本的存量與結構不能滿足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需要。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人力資本貢獻率;永續盤存法;人力資本外部性模型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各區域經濟發展的一種規律性的表現,是生產力提高和科技進步的必然要求。任何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的中心內容都是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和升級,但如何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或者說尋找何種途徑和通過何種方式來達到優化升級的目的,各區域由于自身條件和情況差異,則會有所不同。進入21世紀,廣東省如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發揮排頭兵作用,就必須不斷培育和強化促進產業優化升級的內在驅動力。眾多理論學者認為人力資本是影響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內在的重要的驅動因素之一。因此,有必要研究和分析廣東省區域人力資本支撐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貢獻度,據此制定發展區域人力資本的相關政策建議,以便更好的內在驅動廣東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本文主要研究廣東省人力資本對產業結構調整中的貢獻程度。具體研究內容包括為以下兩個方面。
(1)總量經濟增長中人力資本作用分析
在分析人力資本對總量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時,既分析人力資本存量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分析人力資本水平的貢獻率。
人力資本存量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又稱直接貢獻率)是指人力資本作為生產要素的直接產出貢獻率,估計這貢獻率需要利用經濟增長方程將各要素(資本、勞動力、人力資本和綜合要素生產串)的作用分離。
人力資本水平的貢獻率(又稱間接貢獻率)是人力資本的外部性使其他要素(資本、勞動力、綜合要素生產率)的效應提高的貢獻率,估計間接貢獻率需要利用特殊方法將各投入要素中由于人力資本的外部性作用而提高的效應部分剝離出來。
(2)三次產業的人力資本作用分析
總量經濟增長是通過各次產業的產出增長實現的,而各次產業具有不同技術條件和生產方式,因而需要分別分析各次產業中人力資本對產出增長的作用及其特點,從而可以更準確地判斷人力資本在各產業經濟增長中的作用。為此,論文將建立各次產業的經濟增長方程,計算各次產業中人力資本的貢獻率。
論文主要利用新經濟理論的人力資本外部性模型,實證研究廣東省人力資本對產業結構調整中的作用。
該模型不僅充分考慮了人力資本的生產功能,而且充分考慮到人力資本對其他非人力資本要素的外部性作用,它真實地反映了產出與要素投入的函數關系。該模型為分析判斷人力資本在廣東產業結構調整中的作用提供了可靠的分析框架。其數學表達式為:

其中,Yt為產出總量;A(t)為技術因子(綜合要素生產率或技術進步率);Kt為資本的投入;Ht為盧卡斯所說的有效勞動,即人力資本存量。ht為從業人員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用以衡量勞動力具有的平均人力資本水平;假設每個從業人員的人力資本水平一致,并均以相同的時間提供相同的勞動量,則有ht=Ht/Lt,Lt產業的從業人員總數。
為了能夠利用樣本數據對該模型的生產函數進行回歸分析,克服計量模型的中可能存在的多重共線關系。本模型采用直接估計方法,得到線性回歸方程,并推算出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對各次產業的貢獻率。
(1)產出指標的選擇與度量
產出指標主要反映一段時期內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論文主要引用廣東省統計年鑒上的數據,選取國內生產總值(GDP)表示產出指標。但為了消除物價的變動因素的影響,論文對廣東省生產總量以及三次產業的各年的產值統一按1978年的價格換算。
(2)資本投入指標的選擇與度量
資本存量估算及其相關研究一直是廣東國經濟學界研究的熱點,但因統計數據缺失,為資本存量的估算帶來極大的困難。就目前而言,己被普遍采用的測算資本存量的方法是戈登史密斯在1951年開創的永續盤存法。該方法首先通過確定某一基期的資本存量,然后在可比價格的前提下,在最初基期存資本量數據的基礎上,逐年累計各年的增量數據,從而得到以后若干年份的資本存量。
(3)人力資本的選擇與度量
人力資本度量的方法主要有受教育年限法、勞動者報酬法、學歷指數法、技術等級法與教育經費法。不同的人力資本度量方法有不同的優點與不足,但依據廣東省現有的統計體系與數據基礎,論文采用了受教育年限法分別度量廣東省各次產業的人力資本存量,并且假設同級教育中承認教育與普通教育和自學考試取得的學歷是同質的,將教育層次定義為五級,大專以上,高中,初中,小學,文盲和半文盲。受教育年限法度量廣東省各次產業的人力資本存量公式如下:

平均受教育年限=產業的人力資本存量/該產業從業人員總數
其中,H1、H2、H3、H4、H5分別代表該產業具有大專以上,高中,初中,小學,文盲和半文盲的從業人員人數。
由于除了1982年、1990年、2000年的人口普查資料以及1987年、1995年廣東省人口抽樣調查數據外,廣東省并沒有分產業受教育程度的數據。因此,為了得到研究所需的數據,論文采用簡化的線性內插法,估算1978~2007年廣東省各次產業的人力資本存量。
在選擇模型的同時,將樣本數據分別調入到SPSS軟件中進行回歸分析,通過對四個模型分別進行擬合度檢驗、F檢驗以及對系數顯著性進行檢驗,對整體模型的精確性進行了考察。其中,擬合度檢驗是指對已制作好的計量模型進行檢驗,比較它們的預測結果與實際數據情況的吻合程度。F檢驗是指對引起方差變化的各種因素進行分析比較,從而檢驗出形成各樣本(各部分)差異的主要原因(因素),并與規定的理論F值相比較,以判定它們之間的差異是否顯著。系數顯著性水平是檢驗模型所得到的相關系數的可信程度度。
考察模型的擬合度、F檢驗以及系數顯著性水平,可以了解模型對數據的解釋意義。在spss軟件的擬合度檢驗和F檢驗中,通常檢驗值越大,代表解釋性性水平越高,對數據的解釋能力越強。而系數顯著性水平一般默認為5%之內。
根據spss軟件的檢驗結果(表1),從擬合度來看,廣東省四個計量模型對原始數據有較高的擬合程度,全部高于93%。這表明了模型對原始數據有較高的吻合程度。從F檢驗來看,總量與第三產業的計量模型的 F檢驗結果較好,其中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的計量模型F值相對偏小,兩者F值低于100之內,但從整體F檢驗結果是可以通過;從系數的顯著性水平來看,各計量模型的系數的顯著性水平低于5%,這表明模型所得系數具有可信性。因此,廣東省四個計量模型整體通過檢驗,適用于實證研究廣東省經濟增長各要素的貢獻率。

表2 廣東省不同時期各要素對經濟總量增長的貢獻率 (單位:%)

表3 廣東省不同時期各要素對第一產業增長的貢獻率 (單位:%)

表4 廣東省不同時期各要素對第二產業增長的貢獻率 (單位:%)

表5 廣東省不同時期各要素對第三產業增長的貢獻率 (單位:%)

表1 模型檢驗結果(因變量為lnYi-lnHi)
由以上檢驗可知,該模型整體通過檢驗,適用于分析廣東省總量與三次產業的人力資本貢獻率。因此,利用以上得到的模型標準化系數,分別建立廣東省總量與三次產業的人力資本外部性模型。模型如下:

其中,Y0為廣東省產出總量;A0為技術因子(綜合要素生產率或技術進步率);K0為資本的投入;H0為有效勞動,即人力資本存量。h0為從業人員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其中,Y1為廣東省第一產業產出總量;A1為技術因子(綜合要素生產率或技術進步率);K1為資本的投入;H1為有效勞動,即人力資本存量。h1為從業人員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其中,Y2為廣東省第二產業產出總量;A2為技術因子(綜合要素生產率或技術進步率);K0為資本的投入;H2為盧卡斯所說的有效勞動,即人力資本存量。h2為從業人員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其中,Y3為廣東省第三產業產出總量;A3為技術因子(綜合要素生產率或技術進步率);K3為資本的投入;H3為有效勞動,即人力資本存量。h3為從業人員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根據式(2)、(3)、(4)、(5)可以分別計算得到廣東省各時期經濟總量與三次產業各要素的貢獻率(見表2~5)。
(1)從產出彈性方面進行分析
從產出彈性方面來看,資本投入、人力資本存量與人力資本水平三個要素在總量增長模型與三次產業模型的產出彈性為:總量經濟中產出彈性分別為0.482、0.518和0.516;第一產業中產出彈性分別為0.296、0.704和1.174;第二產業中產出彈性分別為0.578、0.422和0.373;第三產業中產出彈性分別為0.396、0.604和0.592。上述產出彈性數據表明了廣東省人力資本在總量經濟以及各次產業增長中具有巨大的生產要素功能以及外部性作用,增加人力資本的投入與投資有利于促進廣東省經濟的發展。
(2)從產業的貢獻率方面進行分析
由經濟總量增長來看,30年間廣東省整體經濟的增長主要動力主要來源于資本投入的增長與綜合要素生產率的提高。雖然整體經濟的人力資本存量與人力資本水平產出彈性較高,但各次產業的人力資本存量與人力資本水平的增長速度緩慢,造成現階段廣東省的人力資本存量與人力資本水平對促進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然較低。這表明廣東省整體上對人力資本投資力度仍然不足,人力資本的投資對促進廣東省整體經濟增長仍然有較大的空間。
從第一產業增長來看,第一產業的人力資本水平存量與人力資本水平對產業增長的貢獻率高于資本投入的貢獻率,值得關注的是1978~2007年廣東省人力資本水平的貢獻率(15.89%)高于人力資本存量的貢獻率(7.12%)。這主要由三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方面,1978年以來,廣東省人力資本結構上處于文盲、以及半文盲的人數占總從業人口的絕大比例,處于中等、高等教育的人數只占絕小的比例;另一方面,長期以來城鄉發展的差異,造成農村的中級與高級的人力資本向城市轉移,造成人力資本存量的減少;還有一方面是,廣東省加大對農村的教育投資普及義務教育,提高了農村每個個體的人力資本存量;此消彼長,造成廣東省農村的人力資本存量增長速度慢于人力資本水平的增長速度,即造成廣東省第一產業人力資本水平對產業增長的貢獻率高于人力資本存量貢獻率。因此,廣東省第一產業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綜合要素生產率與人力資本水平增長的拉動,但廣東省城市已經普遍處于中等、高等的教育階段,農村尚處于義務教育階段向中等教育階段轉變,城鄉的人力資本差異仍然較大,平均的人力資本水平仍然處于較低水平。
從第二產業增長來看,第二產業的增長主要依靠資本投入、綜合要素生產率提高以及人力資本存量的增長拉動,人力資本存量的增長速度快于人力資本水平增長的速度,令人力資本水平的貢獻率仍然處于較低水平。而且,2001~2007年,廣東省資本的增長速度有顯著的提高。這表明廣東省工業仍然處于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產業的轉型階段。
從第三產業增長來看,廣東省第三產業的增長主要依靠資本增長、人力資本存量與綜合要素生產率增長拉動,人力資本水平的貢獻率尚處于較低水平,處于勞動密集型與資本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產業轉型階段。
(3)從綜合要素生產效率的貢獻率方面進行分析
綜合要素生產效率的貢獻率主要反映了技術進步、政策、對外貿易環境等因素對廣東省的經濟影響。在表2、表3、表4和表5中所列示的30年間,綜合要素生產率對廣東省經濟總量增長與三次產業產出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27.8%、75.21%、21.07%、21.35%,這表明了技術進步與政府的政策、貿易環境對促進廣東省經濟增長亦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特別對于第一產業的發展,綜合要素生產率的貢獻率達到75.21%。因此,廣東省政府還應積極采取政策,大力促進科學技術的進步,保持穩定的經濟環境。
綜上分析,人力資本存量的提高有利于促進實現廣東省產業的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方式轉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廣東省經濟的增長。這也驗證了學者的研究理論,人力資本積累的提高對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具有巨大的支撐性作用。但因廣東省人力資本的存量與結構不能滿足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需要,人力資本支撐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貢獻率仍然較低。這需要廣東省政府積極采取措施,優化區域人力資本的結構,建立完備的人力資本投資系統機制,提高人力資本存量,促進人力資本發展,支撐和匹配產業發展的需要。
[1]韓銀娥.廣東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驅動力分析[J].現代商業,2009.
[2]馬建會.廣東經濟增長過程中人力資本貢獻率差異分析[J].改革與戰略,2008.
[3]朱衛明.人力資本對三大經濟區域發展的實證——以甘肅、河南、廣東為例[J].甘肅農業,2006.
[4]張軍,吳桂英,張吉鵬.中國省際物質資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經濟研究,2004,(10).
[5]徐現祥,周吉梅,舒元.中國省區三次產業資本存量估計[J].統計研究,2007,(5).
(責任編輯/浩 天)
F224.9
A
1002-6487(2010)15-0088-04
2008年教育局市屬高校社科項目資助(08B101)
張延平(1978-),男,吉林長春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區域產業經濟。
李明生(1945-),男,湖南郴州人,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市場經濟理論、城市與區域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