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建寧 周勵
憂患泥石流
文 / 李建寧 周勵
2010年夏末秋初以來,泥石流三字幾乎成了國人心目中最為傷情的字眼之一。這不僅是因為它能在轉眼間挾泥石咆哮而來,吞噬農田村莊,給人民的生命和財產造成巨大的損失,更重要的是它們普遍發生在一向沉寂的西部山區。
國土資源部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7月份,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26009起,造成843人死亡或失蹤。這些災害分發于云南、貴州、四川、重慶、甘肅、陜西、湖南、湖北等地。面對如此眾多的高危頻發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如何及早科學做好防范,盡量減少和避免災難,則是非常令人關注的問題。
2010年8月8日凌晨,一場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在甘肅南部的美麗山城舟曲突然暴發。山路被毀,通信中斷,大量房屋倒塌……昔日美好家園如今變成了水上孤島。“8·8”特大山洪地質災害造成1254人遇難,490人失蹤。有專家認為,這場災難其危害不亞于兩年前的四川汶川地震。

就在全國人民為舟曲牽腸掛肚的同時,四川由于連日的強降雨也導致了多地相繼發生重大的泥石流災害。通報稱,8月12日以來,四川省部分地方降大到暴雨,局部地方大暴雨。截至8月19日17時,全省14個市(州)、67個縣(市)、576萬人受災,因災死亡16人,失蹤66人;倒塌房屋3600戶10700余間。全省因災直接經濟損失68.9億元人民幣。
與此同時,云南怒江州、陜西南部一些山區也發生多起泥石流災害。
在國家地質調查局專家眼中,舟曲是個再熟悉不過的地區,縣域內山高溝深,地形起伏強烈,地質構造以遇水即軟化、泥化的炭質板巖居多,是國內滑坡、泥石流強烈發育區之一。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地質災害調查監測室主任周平根博士甚至早有預言,“只要連日暴雨,必然災害發生。”
2010年1-7月,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26009起,造成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248起,843人死亡、失蹤,經濟損失33.44億元。地質災害發生的數量竟是2009年同期的10倍,由此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也大幅增加。國土部地質環境司司長關鳳峻亦坦言,“今年上半年地質災害形勢令人擔憂”。
周平根分析說,極端氣候是引發地質災害頻發的原因之一,而近年來遍地開花的修建水電站、高速公路、鐵路,或切坡建樓,都誘發了一定程度的地質災害。正如國土部通報2009年地質災害說,“……自然條件變化和不科學的人類工程活動是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引發因素。”
另外,媒體記者從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獲知的權威消息顯示,截至2009年全國共發現地質災害隱患點20萬處,威脅數千萬人民群眾的生命和1200多億元財產安全,其中,特大型和大型地質災害隱患點1.6萬處,威脅人口700萬,威脅財產840億元。
周平根呼吁,這意味著中國至少還有1.6萬個與“舟曲”類似的隱患威脅著700萬人的人身和財產安全。他介紹說,這些隱患點重點分布于云南、貴州、四川、重慶、甘肅、陜西、湖南、湖北等山多坡陡的省市。
首先,持續或急劇的大氣降水是最典型的一個因素;第二,春天的凍融也是一個方面;第三是地震,可以造成崩塌、滑坡、河壩潰決;還有,火山堆積物的潰決。
此外,人為的因素也有很多,修路、蓋房,把本來穩定的斜坡變成不穩定;開發、采礦會造成地表開裂,到一定程度就會山體滑坡,留下的礦渣遇上雨,又會變成泥石流,在水庫的蓄水過程中,由于變化在斜坡主體中產生動、靜水壓力或浮托力,也會引發滑坡災害。因此,搞水電站、工程建設、建設公路鐵路、開采石油天然氣,都會導致地表變形,并產生滑坡泥石流。
專家認為,這個問題需要辯證地看待。原來一直有個誤區就是認為水土流失就是小型泥石流,實際上水土流失是表層的、小顆粒的,不是滑坡泥石流。因此,單種樹不能解決問題。相反樹種多了,樹的種類再不對,滑坡泥石流反而會更多。
專家指出,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越來越頻繁,未來發生地質災害的趨勢將越來越嚴峻,這與地球活動、氣候變暖,甚至是我國的經濟發展都有關系。
隨著工程的開發,自然平衡的改變,人類活動的地域、方式、強度的改變,滑坡、泥石流的發展趨勢總體上是大大增加的,因而,我們將來遇到的災害肯定也是大大增加的。
甘肅舟曲突發特大泥石流災害,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巨大損失。泥石流能不能預警預報?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副司長陶慶法說,泥石流預報在目前仍是世界性難題。
如何采取措施預防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發生呢?陶慶法認為,第一,加強地質災害調查,把災害的分布情況摸清楚。目前,我們已經對全國范圍內分布在山區、丘陵地區的1640個縣進行了地質災害初步調查,查出了24萬個地質災害隱患點。但這個調查還是初步的,很不全面,必須繼續加強。
第二,搬遷避讓。避開危險區,這是最好的方法。尤其是泥石流溝口和溝道地區要采取避讓。
第三,工程治理。如在上游修建攔擋壩,將泥石流一級一級攔住。還有修建跨越工程,在泥石流上方跨越通過;修建排導工程、防護工程等。
第四,群測群防。對于大量搬不走、治不了的地質災害,只能通過加強群測群防來預防,盡量把損失降到最低。
陶慶法說,防與不防,有準備沒準備,有措施沒措施是不一樣的。以撤離來說,提前做好培訓、預演,當地質災害發生的時候,人們便知道往哪個地方撤離,反之,則可能到處奔跑而闖進泥石流的上游或者下游區,喪失逃生機會。
地質災害的發生發展是復雜的,具有隱蔽性、突發性、多變性,加之人們對地質災害規律的認識有限,我們能夠有效防止一些地質災害的發生,但也有不可預防的一面,因此就要采取綜合防治,即搬遷、工程治理、群測群防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