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偉 李 婧 趙艷玲 崔如珠 張雅莉
(長治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職工總醫院,046031)
我院疼痛門診2008年12月~2010年4月對62例重癥肩周炎患者給予中西醫結合綜合治療,取得滿意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所選 62例患者,年齡 42~78歲;男 16例,女 46例;左肩50例,右肩 12例;病程 12~48個月。均符合重癥肩周炎的診斷標準,就診前曾行藥物、理療及痛點注射等治療,療效差。經X線攝片排除其他疾患,除外糖尿病、高血壓、傳染病、藥物過敏史及嚴重心腦系統疾病等。
診斷標準[1]:①輕度:肩及上背部間斷隱痛、酸脹,少數患者可有頸及背部放射痛,但仍可以參加日常工作。肩外展或前屈上舉<180°(正常肩關節外展或前屈上舉為 180°),后伸 <35°(正常為 35°),壓痛點為 1 ~ 2個,無肌肉痙攣及萎縮。②中度:肩及上背部經常疼痛,肩關節活動不當即可誘發劇痛,夜間加重,常影響日常生活,肩關節外展或前屈上舉為<150°,后伸<25°,壓痛點為2~3個,肩周肌肉有不同程度萎縮。③重度:上述癥狀加重,肩關節外展或前屈上舉<90°,后伸<15°,壓痛點為3~5個,肩關節造影可見肩關節容量減少。
診斷:所有患者均符合重度診斷標準。
所選62例患者均行五點注射、關節腔內注射及口服中藥制劑。8例患者施以小針刀治療,12例患者于臂叢麻醉下行三步手法松解術。全部病例經治療后,進行患肢功能鍛煉,預防再次粘連。
1.五點注射[2]:囑患者取端坐位,依次找到肩峰下滑囊、喙突、結節間溝、肩胛上神經、腋神經等五點的體表投影處,于肩胛上神經、腋神經處用3ml球后針頭注入消炎鎮痛液各5ml,其余3處各注入3ml。每周治療2~3次,5次為1個療程,一般需連續治療4~5個療程。消炎鎮痛液配方[3]:1%利多卡因 5~10ml或0.25%~0.375%布比卡因 5~10ml,內含地塞米松5mg或利美達松4mg,維生素B12500μg,也可在局麻劑中加入 654-2或當歸液,用 0.9%的生理鹽水稀釋至25ml。
2.關節腔內注射[4]:囑患者仰臥位,在患側肩峰、喙突、肱骨大結節連線的等腰三角形之中點肩關節間隙作穿刺點。用7號針頭經皮垂直刺入,阻力消失后注入上述混合液5~6ml,完畢后,接含玻璃酸鈉注射液的注射器,將玻璃酸鈉注射液20~25mg注入關節腔內,拔針用創可貼貼針眼處。
3.口服丹參歸芍湯[5]:丹參15g,當歸12g,赤芍9g,川芎 9g,絲瓜絡18g,雞血藤 18g,牛膝 12g,生黃芪30g,木瓜18g,干姜6g,乳香、沒藥各9g,甘草6g。每日1劑,清水煎服2次,7日為1個療程。
4.小針刀療法:粘連嚴重且形成瘢痕或鈣化塊處施以小針刀治療。在痛點阻滯后,退針時阻滯皮內形成皮丘,經皮丘刺入針刀,達病變組織,剝離松解粘連,切割瘢痕,切碎鈣化塊等,限于病灶局限者。
5.三步法手法松解[6]:對發生粘連而限制了肩關節活動的患者,可在臂叢神經阻滯下進行三步手法松解。操作時患者去枕平臥,頭偏向健側,行臂叢神經阻滯后,術者站于患者的患側。第一步:一手扶其胸部,另一手扶患肢的肘部,將患肢向上、向頭壓向其頭部外側,使肘觸及床面,此時多可聽到肌肉撕裂聲。第二步:一手扶患者肩關節,另一手扶患肢肘部,將其肘關節向對側推壓。盡量使肘關節觸及胸部。第三步:站在患者頭端,雙手拉其雙手腕,向頭端牽拉片刻,然后再活動患肢。
所有患者經治療后,均常規行肩關節功能鍛煉,防止新的粘連形成。
觀察指標:應用VAS評分標準,0分為無痛,10分為最痛,記錄治療前后VAS評分,同時記錄患者治療后1個月、6個月、12個月的治愈、顯效、有效、無效例數及其所占的比例。
療效標準:痊愈:肩周疼痛消失,關節活動正常或接近正常,外展>90°,上舉≥160°,屈肘內旋指尖達 T9以上,屈肘外旋指尖達對側上耳輪,VAS評分為0分。顯效:肩部疼痛及壓痛基本消失,外展>70°,上舉>140°,屈肘內旋指尖達 T12以上,外旋指尖達對側顳部,VAS評分<3分。有效:疼痛與壓痛減輕,肩關節活動范圍較前加大,VAS評分>3分。無效:肩周疼痛與肩關節活動范圍均無明顯改善。
所有患者經治療后VAS評分的比較見表1。

表1 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治療后各時期隨訪的療效觀察:治療后1個月治愈50例,顯效 6例,有效 4例,無效 2例,總有效率96.8%;治療后6個月治愈49例,顯效6例,有效4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 95.2%;治療后 12個月治愈49例,顯效6例,有效4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5.2%。
肩周炎中老年發病居多。我院疼痛門診對62例重癥肩周炎采用上述治療方法治療,取得了滿意的療效。
肩周炎是肩關節由于急性損傷或慢性勞損,產生無菌性炎癥,形成粘連,組織變性和攣縮,從而引起疼痛和功能障礙。故采用神經阻滯一方面可使局部止痛,利于患者功能鍛煉,以松解肩關節部位粘連。另一方面能使肩關節區域血管擴張[7],可切斷疼痛惡性循環,改善局部血運,促進新陳代謝,消除炎性反應而收到明顯治療效果[8]。關節腔內注射消炎鎮痛液可減少滑膜產生滑液,從而防止炎性反應的發生,玻璃酸鈉為關節滑液的主要成分,是軟骨基質的成分之一,在關節腔內起潤滑作用,可覆蓋和保護關節軟骨表面,增加潤滑功能,改善病理性的關節液,減少肩關節腔內的炎性反應及增加肩關節的活動度;所用中藥中丹參歸芍湯具有活血化瘀、祛風止痛、強筋壯骨的功效,所有患者服用后明顯感到肩部疼痛減輕,舒適度增加,提高了肩關節功能鍛煉的效率;小針刀療法可將肩關節周圍嚴重粘連點剝離松解,疼痛減輕,解除肌肉痙攣,防止關節粘連,而使關節功能得以恢復;手法復位對重癥肩周炎具有良好的療效,可縮短療程,提高治愈率。應用時應注意手法輕柔,以防動作粗暴引起骨折。
綜上所述,重癥肩周炎應用中西醫綜合治療后,加以肩關節功能鍛煉,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值得推廣應用。
[1]魏緒庚,田素杰,石寶瑞.麻醉治療學.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8:385.
[2]陳濟民.五點注射結合功能鍛煉治療肩周炎160例.實用疼痛學雜志,2008,4(5):394.
[3]趙俊,李樹人,宋文閣.疼痛診斷治療學.鄭州:河南醫科大學出版社,1999:651.
[4]王麗敏.關節腔注射和手法治療肩周炎.實用疼痛學雜志,2008,4(5):394.
[5]張存熙.曲安奈德注射與丹參歸芍湯聯合應用治療肩周炎療效分析.實用疼痛學雜志,2008,4(1):39.
[6]周兆清.三步法治療肩周炎的觀察.實用疼痛學雜志,2008,4(6):407.
[7]冉菊紅,馬明玉,劉蘭萍.肩胛上神經聯合痛點局部阻滯綜合治療肩關節周圍炎.中醫正骨,2007,19(5):50.
[8]李仲廉.臨床疼痛治療學.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313-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