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玲霞,甄 莉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皮膚科,山西太原 030001)
黃芪(Astragacus,AS)是多年生豆科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干燥根[1],始載于《神農本草經》,以補中益氣、升舉清陽為主要功效,是補氣的要藥[2]。我科運用黃芪治療蕁麻疹療效確切,但其作用機制尚不清楚。本實驗旨在進一步觀察黃芪對大鼠被動皮膚過敏反應(PCA)的抑制作用,初步探討其可能的機制,從而為臨床用藥提供依據。
Wistar大鼠 35 只,體重(160±20) g,雌雄兼用,購自山西醫科大學生理實驗室,分籠飼養于山西醫科大學生理實驗室。
卵清蛋白(Sigma公司,批號A5253),白百破疫苗(武漢生物制品研究所,批號20080516-4),黃芪(豪州市萬珍中藥飲片廠,批號081226),富馬酸酮替酚片(海南制藥廠有限公司制藥一廠,批號081101),伊文思藍,甲苯胺藍。
低速離心機SC-3610(科大創新股份有限公司中佳分公司),721型分光光度計(上海第三分析儀器廠)。
1.4.1 動物分組 Wistar大鼠30只,隨機分為模型組、酮替酚組、黃芪組。模型組:生理鹽水2 ml/只;酮替酚組:0.7 mg/kg;黃芪組:5 g/kg。
1.4.2 大鼠同種PCA模型的構建及處理 各組藥物均配制成2 ml溶液,灌胃給藥,每天1次,連續7 d,第5天給藥后在大鼠背中線兩側選取致敏點。取卵蛋白IgE抗血清生理鹽水溶液(1∶1),于皮內注射0.1 ml/點。末次給藥后1 h進行抗原攻擊:即尾靜脈注射0.5%伊文思藍溶液1 ml(內含卵清蛋白30 mg)。30 min后將動物處死,分離背部皮膚。
1.4.3 藍色反應斑光密度值測定 將藍斑剪下,剪碎,加入丙酮-生理鹽水(7∶3)混合液 4 ml,浸泡,離心,取上清液于 721型分光光度計610 nm處測定光密度值(OD值),取各組的平均光密度值,計算出抑制率。
抑制率=(1-用藥組平均光密度值/模型組平均光密度值)×100%
1.4.4 病理組織學變化 標本固定,常規石蠟包埋,切片,蘇木素-伊紅染色,光鏡下觀察皮膚組織病理學變化。
1.4.5 脫顆粒肥大細胞計數 組織切片常規脫蠟,1%甲苯胺藍染色,0.5%冰醋酸分化,顯微鏡下觀察控制呈色,透明,封片。每張切片選取3個肥大細胞分布相對較多的視野,高倍鏡下計數100個肥大細胞中的脫顆粒細胞數,計算脫顆粒百分率及抑制率。
肥大細胞脫顆粒率(%)=脫顆粒細胞數/肥大細胞總數×100%
肥大細胞脫顆粒抑制率(%)=(1-用藥組脫顆粒率/模型組脫顆粒率)×100%
光鏡下模型組主要表現為真皮水腫,皮膚毛細血管及小血管擴張充血,淋巴管擴張及炎癥細胞輕度浸潤,水腫在真皮上部最明顯。黃芪組及酮替酚組炎癥程度均有改善。
由表1可知,黃芪能夠抑制大鼠同種PCA,與酮替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黃芪對大鼠PCA OD值的影響(±s)

表1 黃芪對大鼠PCA OD值的影響(±s)
與模型組比較,*P<0.05
劑量(mg/kg 或 g/kg) 抑制率(%)正常組模型組酮替酚組黃芪組組別 只數1010101000-00.75 OD值0.051±0.0210.340±0.0320.101±0.034*0.203±0.047*70.2940.29
正常的肥大細胞結構完整,圓形,顯藍色,邊緣光滑,胞質內充滿粗大的紫紅色顆粒。模型組肥大細胞腫脹、變形,邊緣不齊,胞膜破裂,顆粒脫出。由表2可知,與模型組比較,酮替酚組與黃芪組肥大細胞脫顆粒數明顯減少(P<0.05),黃芪組與酮替酚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黃芪對大鼠皮膚組織肥大細胞脫顆粒的影響(±s)

表2 黃芪對大鼠皮膚組織肥大細胞脫顆粒的影響(±s)
與模型組比較,*P<0.05
劑量(mg/kg 或 g/kg) 抑制率(%)組別 只數10101010正常組模型組酮替酚組黃芪組---00.710脫顆粒率(%)11.20±3.6562.80±4.3419.70±4.1630.70±3.8968.63*51.11*
蕁麻疹是由于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及通透性增加而出現的一種局限性的水腫反應,15%~20%的人一生中至少發作一次[3],且易反復發作,嚴重影響了患者的身心健康。蕁麻疹的病因復雜,約3/4的患者找不到原因,故很難達到病因治療。中醫藥治療蕁麻疹的療效越來越受到國內外學者的充分肯定,但目前文獻報道大多限于臨床經驗的總結,而在機制闡述方面尚需進一步發展。本實驗通過大鼠同種被動皮膚過敏反應實驗,證明黃芪對蕁麻疹有抑制作用。
蕁麻疹的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主要分為免疫性和非免疫性。免疫機制多為Ⅰ型超敏反應。Ⅰ型超敏反應的基本機制為:變應原進入機體后,即可誘導B細胞產生IgE抗體,IgE抗體與MC或(和)嗜堿粒細胞等靶細胞結合,使機體處于致敏狀態。相同的抗原再次進入機體,與已結合在靶細胞上的IgE發生特異性橋連,促使肥大細胞脫顆粒釋放組胺等化學介質[4],引起毛細血管擴張、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縮、腺體分泌增加,產生一系列臨床癥狀。非免疫機制是一些物質促使補體激活或直接刺激肥大細胞脫顆粒,釋放介質。最近的實驗與臨床研究表明,該機制還可能涉及特異性抗體和T細胞[5-7]。無論免疫因素或非免疫因素,肥大細胞是蕁麻疹發病過程中的主要效應細胞,其活化脫顆粒釋放血管活性介質是蕁麻疹發病的中心環節[8]。故通過修飾肥大細胞的生物學作用來緩和變態反應性疾病是目前變態反應性疾病的研究熱點之一。酮替酚是臨床上公認的介質釋放抑制劑,能穩定肥大細胞膜,抑制肥大細胞脫顆粒。以酮替酚作為陽性對照組,通過大鼠皮膚肥大細胞脫顆粒實驗發現:黃芪可明顯減少由卵蛋白被動致敏的大鼠皮膚組織肥大細胞脫顆粒,所用劑量的作用效果較酮替酚弱。本實驗論證了黃芪具有穩定肥大細胞的作用,可以通過減少被動致敏的肥大細胞脫顆粒而發揮抗Ⅰ型超敏反應的作用。
綜上所述,黃芪治療蕁麻疹的主要作用機制可能是穩定肥大細胞膜,抑制肥大細胞脫顆粒釋放炎癥介質,為該藥的臨床應用提供了理論依據及良好的應用前景。
[1]國家藥典委員會.中國藥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1995:271.
[2]陰健,郭力弓.中藥現代化研究與臨床應用[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3:593.
[3]趙辨.臨床皮膚病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613.
[4]顧瑞金.21世紀醫師叢書:變態反應科分冊[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0:70.
[5]Hermes B,Zuberbier T,Haas N,et al.Decreased cutaneous expression of stem cell factor and of the p75 NGF receptor in urticaria[J].B Dermatol,2003,148(3):411-417.
[6]Gruber BL,Bacza ML,Marchese MJ,et al.Prevalence and functional role of anti-IgE autoantibodies in syndrome [J].J Invest Dermatol,1998,90(2):213-217.
[7]Sabroe RA,Greaves MW.The pathogenesis of chronic idiopathi urticarial[J].Arch Dermatol,1997,133(8):1003-1008.
[8]Tharp MD.Chronic urticaria:pathophysiology and treatment approaches[J].J Allergy Clin Immunol,1996,98(6):S325-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