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健芬,鐘 琳,譚立波,楊芙蓉,張靄霞
(珠海市衛生學校,廣東 珠海 519020)
護理專業技術實訓教學探討
陳健芬,鐘 琳,譚立波,楊芙蓉,張靄霞
(珠海市衛生學校,廣東 珠海 519020)
目的 建立護理專業技術實訓教學模式。方法 采用模擬情景教學法,結合臨床案例運用護理程序對病人實施整體護理。結果 模擬情景教學法有助于提高學生理論知識掌握程度和實踐能力。結論 在護理專業技術實訓教學中采用模擬情景教學法,給學生提供在臨床情景中思考和決策的機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
助產專業;護理專業技術實訓;護理技能
護理專業技術實訓[1]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其課程設置拉近了理論知識和臨床實際的距離,使學生能根據案例作出評估,擬定計劃并實施;對病人能實施整體護理,體現了對病人的人文關懷。我們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采用模擬情景教學法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我校普通全日制(中職)助產專業2007級170名學生,均為女生,平均年齡17歲,分為3個班,每班56~57人。
1.2.1 確定教學項目 將護理專業技術實訓中的實驗教學內容分為5個大項目。(1)生活護理:備用床準備、麻醉床準備、臥床病人床單更換、壓瘡的預防和護理、特殊口腔護理。(2)生命體征的觀察,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的測量及繪制,體溫計的消毒。(3)醫院感染的預防與控制:無菌技術操作、隔離技術基本操作。(4)診療技術:皮內注射、皮下注射、肌內注射、靜脈注射及藥物過敏試驗方法、周圍靜脈輸液方法。(5)各種置管病人的護理:鼻飼病人護理、灌腸操作、女病人導尿、氧氣吸入、吸痰護理。
1.2.2 模擬情景教學方法 每個操作項目分為5個步驟:(1)篩選簡要臨床案例;(2)將案例進行分析,并作適當的點撥與指導;(3)制訂計劃并示教;(4)將全班學生分成20個小組,每組2~3人,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互飾病人和護士,完成操作項目,教師巡視指導;(5)師生共同進行操作測評,每個項目均安排2~3學時進行練習。
表1 顯示,采用模擬情景教學法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程度和實踐能力明顯提高。
中職生年齡較小,學習主動性差,學習方法不當[2]。雖然經過醫學基礎知識和專業課程的學習,他們已經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但是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能力有限。在護理專業技術實訓教學中采用模擬情景教學法,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將專業知識和臨床實踐相結合的學習平臺,學生可根據教材上的案例去思考,如同直接面對一位病人,鮮活的案例拉近了學校和醫院的距離[3],同時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增強了實踐能力。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在護理專業技術實訓教學中采用模擬情景教學法證明了這一點。開設此課程是在第二學年的第二學期,此時學生已完成絕大多數課程的學習,即將進入臨床實習階段。通過模擬情景教學法,把護理程序的工作方法和技術操作相結合[4],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這一內容。護理專業技術實訓的每一章都是先讓學生熟悉案例然后進入護理程序。如:首先分析病人病情,發現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確定病人的合作程度和自理能力。然后進行用物準備;細分操作步驟,教師對操作難點再次演示,并請一名學生回示,其他學生觀看并指出存在的問題,教師指正。接著學生互飾病人和護士進行模擬訓練,教師巡視指導,進行個別指正。最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講評。實踐證明,采用此教學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護理技能。
表1 2007級助產專業護理專業技術實訓考試成績分布[n(%)]
在護理專業技術實訓教學中采用模擬情景教學法,要求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學生互飾病人和護士,可以對如何與病人進行溝通有較為深刻的體會,對操作技術的完成更富人性化。加強對學生人性化護理意識的培養,是教育與臨床接軌的必然要求[5]。護理專業技術實訓教學不僅是學生積累知識的過程,也是在技術操作中融入人性化護理內涵,使技術操作與人文關懷緊密結合的過程。通過實訓不僅給學生創造實踐的條件,而且使學生在模擬的臨床情景中護理病人,給學生提供了在臨床情景中思考和決策的機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同時,也使學生認識到護理技術必須以人文關懷為基礎,以病人為中心,這對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將起到重要作用。
[1]張美玲.護理專業技術實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林細吟,尤黎明,萬麗紅,等.護理本科生護理學基礎技能實驗教學方法的改革[J].中華護理教育,2009,6(7):298~300.
[3]劉巍,劉玉錦.護理專業評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J].中華護理教育,2009,6(3):134~136.
[4]黃允香.強化集中示范在中職護生護理程序教學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教育,2009,6(2):93~94.
[5]葉國英,姚蘊伍.體現人性化護理的高職護理實訓中心建設[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8,6(6):103~117.
G420
B
1671-1246(2010)15-007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