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麗 劉 穎
(朝陽市圖書館,遼寧 朝陽 122000)
鄉鎮圖書館(室)是圖書館系統中最貼近農村和農民的文化服務機構,承載著為幾億農民提供文化、科技知識與信息的重任,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全面掌握朝陽地區鄉鎮圖書館的發展現狀,以便有針對性地開展業務輔導工作,發揮市圖書館業務輔導中心的職能,朝陽市圖書館輔導部對朝陽地區的鄉鎮圖書館(室)進行了全面調研。
這次調研我們采用發放調查表和實地走訪兩種形式。調查表設計包括館舍面積、藏書總量、閱覽座席、年購書經費、年訂報刊、管理人員、活動情況等。同時我們還實地查看了部分高標準鄉鎮圖書館(室)的發展現狀。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當前鄉鎮圖書館的發展狀況不容樂觀。1991年朝陽地區共建了27個高標準鄉鎮圖書館(室)(見表1),到2007年,這些高標準鄉鎮圖書館(室)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仍然存在,其中能正常運轉的極少,我們選擇了幾個狀況相對比較好的列入表中(見表2)。從兩個表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到,即使好些的鄉鎮圖書館,無論從藏書、館舍面積,還是購書上都比剛建時減少了很多。許多當年的高標準鄉鎮圖書館(室)已經不存在,“有館無書,有書無館”成了大多數鄉鎮圖書館(室)發展的真實現狀。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僅以凌源市鄉鎮圖書館(室)為例,1990年創建的高標準鄉鎮圖書館,在近幾年來的合鄉并鎮后,圖書大量流失,兩個鄉鎮圖書館的圖書現在還不到原來的一半,其中城關鎮由于搬進新樓后沒有獨立的館舍,所有圖書現在都裝在麻袋中存放在庫里,而宋杖子鎮、三十家子鎮雖有館舍和圖書,但因圖書陳舊,又無專人管理,一直沒有開展活動。應該說幾乎所有縣區的鄉鎮圖書館(室)都是驚人的相似。

表1 1992年朝陽地區高標準鄉鎮圖書館(室)情況表

表2 2007年朝陽地區部分高標準鄉鎮圖書館(室)調查表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原有的27個高標準鄉鎮圖書館現在近2/3沒有館舍,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合鄉并鎮把圖書館合沒了;有的是在創建之初迫于上級的壓力,不顧自身的客觀條件,哪里有房子就在哪里設一個圖書室,等創建風過后,它們就會逐步“退耕還園”;還有一些鄉鎮圖書館(室),雖然設在好位置,但用不了多久,就被擠占關停。
從調查表中可以看到,鄉鎮圖書館(室)經過十幾年的發展,藏書在質量和數量上不但沒有提高,相反,大部分鄉鎮圖書館(室)的藏書總量在減少,有的甚至全部流失;在藏書質量上,有藏書的鄉鎮圖書館(室)幾乎全部是陳舊過時的圖書,這樣的藏書質量和數量,即使開館對讀者也沒有吸引力。這是少數維持開館的鄉鎮圖書館(室)“門前冷落”的主要原因。
經費短缺是貧困地區圖書館普遍存在的問題,對鄉鎮圖書館(室)來說就更為嚴重。在鄉鎮機構改革后,鄉文化站一般實行與鄉鎮脫鉤,自收自支,有的鄉鎮給予適當補貼,在這種情況下,工作人員的工資都無法保證,何談購書經費和活動經費。歷年經費不足,使鄉鎮圖書館(室)都面臨著破(館舍破)、舊(藏書舊)、少(讀者少)、缺(設備缺)、差(效益差)的窘境。這些圖書館不能堅持正常開放,更不用說開展各項活動了,最終致使農村文化活動蕭條。這也是大部分鄉鎮圖書館(室)最終癱瘓和消失的癥結所在。
鄉鎮圖書館(室)的管理人員幾乎全部是文化站干部兼任,他們一人身兼數職,分身乏術。同時,鄉鎮圖書館(室)的現狀使他們缺乏工作熱情和主動性,造成一些鄉鎮圖書館(室)有空就開,沒空就關,根本談不上定時開放,使鄉鎮圖書館(室)形同虛設。尤其在近幾年合鄉并鎮后,受減員的影響,文化站長不專職抓文化,圖書館管理員不給報酬只好走人。
在調查和實地走訪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許多問題,但同時我們也看到了鄉鎮圖書館(室)發展的希望。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社會背景下,上至國家下到地方政府對文化越來越重視,一些經濟發展較好的鄉村開始主動申請建圖書館(室),并在新建辦公樓時為圖書館特別留出了一席之地。如北票的上園和龍城區的杠頭溝村,都為圖書館留出了館舍,龍城區的辛杖子村主動聯系市圖書館在本村建立圖書室。
各鄉鎮圖書館(室)存在的問題具有普遍性,要解決這些問題,實現快速發展,必須爭取國家和當地政府政策和資金支持。同時,鄉鎮圖書館(室)也應一改以往“等靠要”的思想,主動出擊,轉變消極被動的局面,加大服務力度,拓展和挖掘服務社會的空間和潛力,獲取社會的認可和政府的支持。
目前,我國的圖書館法尚未出臺,圖書館事業建設缺少必要的法律支持和監督,圖書館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當地政府對圖書館的重視程度。所以鄉鎮圖書館(室)要發展,更要積極爭取當地鄉鎮政府政策上的傾斜和財政上的大力支持。力求通過政府行為,將圖書館建設納入鄉鎮社會發展規劃,并作為評選和考核村鎮各項工作的重要指標。同時,積極爭取各級財政對鄉鎮圖書館(室)建設的投入,確保鄉鎮圖書館(室)建設的資金需求。為鞏固鄉鎮圖書館(室)的發展,主管部門還應對已建立的鄉鎮圖書館(室)經常檢查評估,發現不足要及時彌補,以此確保鄉鎮圖書館(室)的可持續發展。
鄉鎮圖書館(室)的建設和發展,僅靠一個人或一部分人的支持是沒法取得長足發展的,僅靠政府的財政投資也是不夠的。它需要社會各方面的支持,尤其是農村先富裕起來的村民的參與。我們應積極扶持熱心公益文化事業的農民組建圖書館(室),允許其以市場運作的方式開展多樣的文化活動。近幾年文化個體戶是在廣大農村悄然興起的一種新生事物,他們在富裕起來的同時更熱衷于文化事業。比如:北四家子雹神廟村的青年農民李春君,他利用外出打工掙來的錢,自發義務地在村民中開展文化活動,2004年朝陽縣圖書館協助他建立了“春君圖書室”,并教他規范的借閱程序,在圖書室設立了朝陽縣圖書館流通圖書專架,定期挑選農民需要的圖書流通到那里,深受當地村民的歡迎。現在,“春君圖書室”在縣圖書館和各界朋友的幫助下,已成為當地農民致富奔小康的良師益友,特別是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發揮著積極的示范帶動作用。
文獻資源是圖書館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是開展服務工作的物質基礎。但是目前各鄉鎮圖書館(室)由于沒有固定的經費保障,新書入藏量很低,無法滿足廣大農民的閱讀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可依托本地區的公共圖書館(市館、縣區館)豐富的文獻資源優勢,為本鄉鎮居民服務,滿足本鄉鎮居民的閱讀需求。方式可采用創建分館或建立圖書流通網點形式借用公共館的文獻資源,并根據流通情況不定期更換。比如:朝陽市圖書館作為朝陽地區最大的綜合性圖書館,現有藏書近30萬冊,農業科技圖書報刊占有相當的比重,而且市圖書館一直把為農業、農村、農民服務作為工作的重點,并努力探索服務新農村建設的新路,分館就是在這種形勢下應運而生的。辛杖子村分館是朝陽市圖書館歷史上創建的第一個分館,它由朝陽市圖書館和新杖子村聯合創辦。辛杖子村分館的經費、設備投入,管理員的聘用,圖書館的日常借閱、管理等工作由辛杖子村委員會負責,朝陽市圖書館負責該館的業務輔導和不定期地向分館提供館藏圖書。朝陽市圖書館辛杖子分館的成立既開拓了市圖書館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的新思路,也解決了鄉鎮圖書館(室)新書入藏量低的問題,實現了雙贏。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對農村文化建設越來越重視。僅以朝陽為例,朝陽市7個縣區2009年已全面開始農家書屋建設工作。建平縣年內創建第一批農家書屋40個;凌源市已建成37個農家書屋,并計劃年底前要在大王杖子鄉完成82個書屋的建設工作;喀左縣29個農家書屋的籌建工作已經開始;朝陽縣51個書屋正處在圖書采購分編過程中;龍城區10個村的農家書屋收到了近2000冊嶄新的圖書和100余種音像制品。這些讓我們看到了鄉鎮圖書館發展的希望,一些農家書屋正是在原來的鄉鎮圖書館(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這是鄉鎮圖書館恢復和發展的大好時機,鄉鎮圖書館(室)將會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同時已有越來越多的地方領導意識到:無論是農業的發展,農村的進步,還是農民的致富,都離不開科技文化知識的支撐。雖然鄉鎮圖書館(室)建設任重而道遠,但我們相信它會趁勢而起,搭乘新農村建設的快車飛速前進。
[1] 姜萍,姜岳.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公共圖書館的歷史責任.圖書館學刊,2006(6).
[2] 王理.關于欠發達地區村級圖書館建設的探討.圖書館學刊,2008(3).
[3] 顧惠冬.農村鄉鎮文化站(圖書室)建設現狀與思考.圖書館學刊,2007(2).
[4] 曹再芳.發展農村圖書館的基本對策.圖書館學刊,2007(2).
[5] 白芳.鄉鎮圖書館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圖書館學刊,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