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琳,胡敦榮
(漯河市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三附屬醫院外科,河南 漯河 462000)
基于工作過程的急救及重癥監護技術教學實踐與研究
徐 琳,胡敦榮
(漯河市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三附屬醫院外科,河南 漯河 462000)
目的 通過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實踐與研究,培養能夠滿足臨床工作需要的具有較強急救能力的專業技能護理人才,實現學生與臨床護理實踐的零距離。方法 建立接近臨床實踐的模擬教學場景,采用項目及情景教學法。結果 通過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實踐與研究,100%的學生認為對提高自己的臨床思維能力和綜合能力有幫助。結論 在護理專業中開展基于工作過程的實踐教學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基于工作過程;教學實踐;急救及重癥監護技術
為培養出能滿足臨床工作需要的、具有較強的急救意識和具備處理急危重癥病人的能力以及具有較強專業技能的護理人才,也為了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就業競爭力,使學生能夠更快地適應臨床急救及重癥監護工作環境、滿足臨床急救及重癥監護工作的需要和要求,實現學生與臨床護理實踐的零距離,實現工學深度融合,我們對急救及重癥監護技術進行了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實踐與研究,現總結如下。
2009年2月~2009年7月,我們選取2008級三年制護理大專1班160名學生作為實踐對象。學生年齡在20~22歲之間,均為通過全國高考的普招生;帶教教師均具有本科以上學歷,既是專業授課教師,又是臨床帶教教師,具有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和教學經驗。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建立接近臨床實踐的模擬教學場景,采用項目及情景教學法,讓學生自編自演現場急救及監護,同時通過在附院見習、頂崗實習等方式,實現理論與實訓一體化教學。在實施過程中,進行嚴格地監督、控制,以保證整個過程有效地進行。最后通過發放學生調查問卷、實習醫院對學生評價等方法對本項研究效果進行總結、分析。
1.2.1 教學方法(1)《急救及重癥監護技術》教材的編寫。根據崗位對高職高專護理專業所需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以臨床為依托,以實用為原則,以護士注冊考試大綱為參考,構建急救及重癥監護技術課程。用高職高專教育理念構建課程內容,以工作任務及工作過程為依據整合教學內容,以項目完成為導向編排教材。該教材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強化學生職業崗位能力,以求最終達到能力(知識、技能、素質)共贏的目標。(2)基于工作過程進行培訓。用根據真實工作任務設計的情景模擬急救及監護現場進行教學,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和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將理論課堂設在實訓室,以理論引導實訓,以實訓促進理論內容的強化,實施理論—實訓教學全程銜接,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努力實現理論與實訓教學的一體化。(3)進行設計性與綜合性實訓。在實訓教學中,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仿真實訓為主線”的原則,讓學生自編自演,利用模擬病房設立情景。學生在自己創設的臨床情景中,自行安排5~6個角色,進行護患溝通、實施治療和護理操作。這樣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溝通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表演要求:①體現出溝通交流的技巧;②應用護理程序對疾病或臨床各類突發、意外事件進行分析、解決;③有護理技術操作;④有心理護理、健康教育,對病人及病人家屬表現出人文關懷;⑤整體配合默契,突出團隊精神,能夠體現出護士的綜合素質。(4)參與臨床一線教學。在學校的3所附屬醫院安排床邊教學,讓學生參與院前急救、急危重癥監護等,使其真正感受到“時間就是生命”,把握“生命第一,時效為先”的急救原則,從而使學生表現出人文關懷,表現出對病人生命的尊重。(5)評價。模擬臨床考核主要以理論知識和業務技能的掌握程度為考核點,臨床一線護理專家為主考教師。在創設的模擬臨床情景下,臨床一線護理專家考核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及臨床思維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交流與溝通能力。考核標準參照專業護士上崗的標準制訂。
1.2.2 效果調查方法(1)對學生進行調查:在學生實習結束后,對160名學生就實施基于工作過程教學實踐的效果評價進行了調查。(2)滿意度調查:在學生實習結束后向實習單位發放對實習學生的滿意度調查表,從工作態度、健康教育、生活護理、溝通能力、護理操作、解決問題能力等6方面綜合評價實習生。共發放問卷15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進行統計分析。
1.2.3 數據處理 采用SPSS 10.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進行r檢驗。
表1 實習生的自我效果評價[n(%)]
(1)表1顯示,100%的學生對教學結果表示滿意,認為基于工作過程的實踐教學對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思維能力、獨立思考能力、溝通能力、應變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幫助。
表2 實習單位對實習生的滿意度[n(%)]
(2)表2顯示,實習單位對實驗組的各項指標滿意度除護理操作外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充分說明采用基于工作過程的實踐教學能為學生提供理論聯系實踐的訓練機會,學生的應崗能力明顯提高。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臨床危重病人、急診病人、意外傷害明顯增多。護理人員在急危重癥病人搶救及監護中降低死亡率、減少并發癥、促進病人康復的作用日益凸顯,這對護理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現在的護理學生在進入臨床后才開始接觸急危重癥護理的病例,因此不能快速地適應臨床急救及重癥監護工作環境,不能滿足臨床工作的需要。根據崗位對高職高專護理專業學生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我們開展基于工作過程的實踐技能培訓,探索培養醫學高技能人才的新途徑,就是用根據真實工作任務設計的模擬急救及監護現場進行教學,使學生能夠更快地適應臨床急救及重癥監護工作環境、滿足臨床急救及重癥監護工作的需求,從而實現學生與臨床護理實踐的零距離,使學生將專業理論知識、專業技能與臨床實踐有效地對接,以提高學生的職業崗位能力。這樣才能培養出能勝任臨床實際工作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護理人才,并為使之進一步成為基層單位在該學科的骨干打下良好的基礎。這與目前我國高職高專的教育目標和培養模式相一致,并符合時代的要求,符合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規律與趨勢。
本課程以培養能力為教學總體目標,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將理論課堂設在實訓室,以理論引導實訓,以實訓促進理論內容的強化。通過讓學生自編自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實踐能力。這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仿真實訓為主線”的原則。
用根據真實工作任務設計的情景模擬急救及監護現場進行教學,使學生能夠更快地適應臨床急救及重癥監護工作環境、滿足臨床急救及重癥監護工作的需求,使學生能夠較多地掌握急救及重癥監護技術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夠對臨床常見的、多發的急危重癥監護病例和突發事件進行熟練地處理。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得到了提高,進而能夠滿足臨床急救及重癥監護工作的需要。
G526.5
B
1671-1246(2010)20-00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