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真妮
凱麗從七歲開始有了自己的小金庫,主要以長輩們給的壓歲錢為主。
后來她從我這里掙錢了,起因是老師跟我說她寫作文極有個性,一篇文章全是精華,只有一兩句話就結束了。
我就讓她每天寫日記,給她物質刺激,跟她說,你每寫一句話我給你一毛錢,你一次寫十句話就掙一塊錢了。
她大喜,開始學著噦噦唆唆起來。隨著噦唆水平的提高,小金庫的容量也越來越大,她就想享受一下花錢的樂趣。
她起初就是一次花幾毛錢買塊糖,自己選了自己去付款。那時在商場交款排隊,誰排在我們家后面可真不幸,看似一家人,可我付一份錢,小州又付他自己的那份,最后還要輪到凱麗自付買糖款。
凱麗很享受自己花錢的感覺。慢慢地,她花錢的速度超過了掙錢的速度,小金庫呈逐漸萎縮狀。這時我覺得她只養成消費習慣是不夠的,得有收入支出平衡和儲蓄的概念才行,所以經常會念叨這方面的事情。
結果,有一天她突然開了竅,意識到這錢越花越少,于是對花錢的態度來了180度的大轉彎,從一個大方凱麗變成小氣凱麗了。
每年過母親節父親節,小州總是請我們吃頓飯,今年過父親節我們臨出門時,我問凱麗是否給爸爸準備了禮物。她想了半天,回去打開她的小金庫,拿出了一塊錢,說,今年我給爸爸一塊錢當父親節禮物。
他爸樂呵呵地收下了。
凱麗不僅在“節流”上做文章,還認識到了“開源”的重要性。
她練琴時“敲詐”她哥哥,幫我做家務,也琢磨著應該得到報酬。那天問我,她切一根黃瓜是不是應該給她一毛錢。真是鉆錢眼里了!我笑著問她:“你吃不吃啊?”她瞪著眼看著我,很快就明白我話里的意思,這才作罷。
她自己算計還不夠,還要挑唆小州,有點是可忍孰不可忍了。
那天,小州割完草回來,凱麗問他:“小州,你給我們家割草掙多少錢?”
小州說,給自己家割草要什么錢,不要錢。
凱麗搖頭晃腦地說:“你給鄰居家割草也是割,給自己家割也是割,為什么鄰居付你錢,咱媽不付你錢,這不公平。你應該跟咱媽要錢。”
還好,小州這孩子有原則,不為她的挑唆所動,對她說:“凱麗,你這么想是不對的,我們是一家人,給自己家里干活是應該的,怎么能要錢!”
哥哥的身教重于言教,相信凱麗很快會度過這個思維混亂、矯枉過正的階段,從錢眼里鉆出來。
這是一位身在美國的母親教孩子怎么理財的一篇博文。有趣吧?在西方理財思維與中華傳統美德之間,博文中母親有她自己的觀點。幫自己家里做家務,該不該向父母要錢?就這個問題。不妨和大家討論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