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水法
大學與人的問題
■韓水法
大學與人的問題,這仿佛是一個多此一舉的問題,沒有人,何來大學?但是,當人們談到中國大學時,那么人確實成了一個巨大的問題。大學自然是人辦的,是為了人而辦的,大學的核心是人。但是,在中國大學里面,不僅非人的物事常常成為控制人的手段,盡管這種手段的背后依然是非學術的乃至反學術的潛規則在起作用,而且人因為是按照學術之外的原則組織起來的,所以學術人因為其學術而受到抑制。其實,這兩者在抵制和抑制學術規則方面原是一致而相互關聯的。所以,中國大學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就有必要予以清楚地辨析,而這里至少有兩層需要區別開來的關系。
首先,人是如何一般地受到對待的?在現代社會,人的一半資籍在大學內外都是一樣的。這與比如西方傳統的階級社會里的情況并不一樣,因為在那時大學里的個人通常享有比社會中的多數人更多的權利,因而擁有不同的資籍,這原本是大學特權的一個方面。比如,在現代社會,學術自由原本就蘊涵在言論自由、良心自由等權利之中,是每一個人都享有的。但在歐洲的傳統社會,學術自由乃是大學師生的一種特權,盡管有限,卻正是校園之外的多數人所不享有的。在哲學的視野里,學術自由原是精神自由的一個層面,而充分的學術自由承帶徹底的精神自由。這樣,在大學內部,個人受到如何對待主要體現在精神層面,也就是說,在教師一邊,學術自由以及相應的保障就是最為關鍵的所在,而在學生就是個性的充分發展,而所謂個性在這里就是指各種能力,比如認知的、定量推理的、道德判斷的、審美的等方面的能力,自然更不用說充分地運用自己的理性的素質。
其二就是人在大學里是如何組織起來的,這與第一點直接相關。盡管它可以被視為形式的東西,卻是人之待遇或地位得以實現的實在。這個問題就如前面所述的那樣,可以具體為如下一個問題,即學術人在中國大學里面如何受到對待以及如何組織起來,或者一般地說,他們在中國大學里是如何生存的,乃是回答何為中國大學這一問題的又一個決定性的因素。迄今為止,中國大學里的教師與學生總是被設定、被計劃或者被要求成為某種特定的人,從而中國大學也自然就成為某種專門的訓練場所。作為學者的人在中國大學里極其缺乏對于學術來說最為重要的東西,這就是自主性。
倘若人們愿意繼續追問,那么可以逼問出一個更為尷尬的問題:中國人是否屬于另一類型的人,而與世界上其他人群有著根本的差異?中國大學并且由此就別有一套原則,而后者與西方世界的大學,與世界其他地區的大學原則迥然有別?那么,這里需要進一步追問的是,在如此原則之下的大學里所展開的學術,或者一些人更愿意稱謂的科學,是否也就另有一套原則?
因為一些原本不正常的現象現在已經司空見慣了。比如,數據可以造假,比如論文容許抄襲,學術的或曰科學的論文可以毫無新意地文字堆砌,比如,學術規范的缺乏。事實上,剽竊與造假是一個最容易判定的事件,在中國卻成為羅生門,每個剽竊事件都是一個羅生門。
中國大學有世界上所有大學中最為繁瑣的考試體系,卻也有最容易進入的關系之門和權力之門。比如,小學都未畢業的獲獎運動員可以輕易地進入大學,獲得大學文憑。
于是,這里也可以追問一下文憑的水分。文憑是受過教育并具備一定程度的知識素養和能力的憑證,但現在文憑是可以通過關系或者權力而獲得的,那么文憑就失去了其原來的意義和價值。我想,其實所有人都明白這個道理,但確實就有不少握有權力的人以及有權力影響大學的人并不理會這一點。不過,他們要付出良心、品位、人格和真正的榮譽的代價。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

為紀念《民主與科學》雜志創刊20周年,民主與科學雜志社編輯了《民主與科學文集》一書,全書近90萬字。該書側重于《民主與科學》近年來刊載的文章,同時也體現《民主與科學》20年的前行軌跡。文章重新分類為“五四篇”、“科學篇”、“民主篇”、“關注篇”、“專稿”,并附“舊文新讀”。內容翔實、文筆生動,可讀性強,反映了《民主與科學》20年歷程中知識界的一些理性思考和對社會熱點問題的關注。
《民主與科學文集》已由學苑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定價70元。全國各大新華書店有售。歡迎購買。亦可從本刊編輯部郵購。有意者請電話垂詢:010-84899122-8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