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俊王克強
(1.上海財經大學,上海 200433;2.華東理工大學,上海 200237)
中國城市化發展與產業結構關系的實證分析
陳立俊1,2王克強1
(1.上海財經大學,上海 200433;2.華東理工大學,上海 200237)
中國的城市化在改革開放之后取得了飛速的發展,但城市化發展水平與產業結構還存在著不協調的一面。本文通過建立實證模型,對城市化與產業結構的關系進行了分析,并在進行國際比較的基礎上提出中國要進一步提升城市化發展水平,就要從提升工業化發展質量、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掃除制度障礙等方面入手,推進城市化與產業機構的協調發展。
中國;城市化;產業結構;國際比較
中國的城市化發展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后,保持了平穩快速的增長。城市化這種穩步增長的態勢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國經濟的發展。改革開放之后,隨著外資的大量流入,我國經濟普遍進入快速發展時期,特別是在東部沿海地區,經濟水平的快速提升一方面使得城市的范圍越來越大,另一方面,許多農村人口開始流向城市。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城市化的進程不斷加快,取得了快速的發展。1978年中國城鎮人口只占總人口的17.92%,到1990年達到26.41%,2006年底則達到43.90%。
一般認為,城市化的發展與工業化有著密切的聯系。隨著工業化水平的提高,社會生產迅速擴大,城市生活越來越舒適和方便,城市對勞動力的需求也快速上升,這就吸引了農村人口向城市逐步轉移;同時,工業生產也使農業生產率得到大幅提升,農村中勞動力就會進一步產生富余,從而為城市和工業的擴張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資源。工業化、城市化就形成了良性的互動關系,互為條件、互相促進。
解放初期,我國在發展戰略上采取了工業上的“趕超戰略”,工業化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1958年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已經從1952年的20.9%躍升至37.0%,超過農業成為比重最大的產業。盡管在后來的三年自然災害時期,這一比重下降到31%左右,低于第一產業;但從1970年以后,工業化水平穩步提升,始終保持在40%以上,成為名副其實的“龍頭老大”。到2006年,第二產業的比重占到48.9%,第三產業為39.4%,而第一產業下降至11.7%。因此,在我國的三次產業的發展過程中,長期以來工業都扮演了最為重要角色。
從國際經驗來看,當一個國家的工業化發展到一定的水平,第三產業的發展會顯著增強。目前,全世界第三產業在GDP中的比重已經達到68%,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甚至已經達到72%。然而,我國產業結構中存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長期投資比例過高,倚重第二產業,盡管改革開放之后,第三產業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在工業化水平已經達到將近50%的情況下,第三產業所占的比重仍在40%左右徘徊。
2.1 實證模型的建立和分析
一個國家城市化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緊密相連,而一國的產業結構則從一個側面體現了其經濟發展水平。第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必然增強城市的吸納能力、使更多的人口由農村轉向城市,從而加快了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可以建立城市化水平與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占GDP比重的回歸模型:
其中U表示城市化水平,用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表示;I和S分別表示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占當年GDP的比重,β0,β1,β2是待估計參數,ε為誤差項。
利用表1中1978-2006年的數據得出的回歸模型為:
方程的t值和F值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這也充分映證了之前的假設。β1和β2均為正數表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水平對城市化水平有顯著的促進作用。第二產業比重I的系數為0.620表明,I每上升1個百分點帶動城市化水平U上升0.620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S的系數為1.040表明S每上升1個百分點帶動U上升1.040個百分點。這樣的結果同時也說明從1978年改革開放之后的發展情況來看,第三產業比第二產業對城市化水平的促進作用更為明顯(見表1)。
表1 中國1978-2006年城市化水平和產業結構
2.2 結果分析
目前我國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已經過高,希望依靠第二產業比重的進一步提高來提升城市化水平已經不太現實,而第一產業中短期內進一步下降的空間也非常有限,因此將來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依靠第三產業比重的提升來促進城市化水平的進一步提高。這一點從前面推導出的回歸方程上也可以得到證明,從系數上看,β2為1.040,要比β1的0.620高,這說明如果將第二產業的生產要素轉移到第三產業上來的話,中國的城市化水平有進一步提高的可能。
第三產業對城市化的帶動作用較強的原因一方面體現在其本身的特點上,第三產業涵蓋面十分廣泛,從信息技術、醫療衛生,到家政服務、環境保潔都屬于第三產業的范圍,這就決定了它對不同層次的勞動力都有巨大的吸納能力,吸納勞動力的效果也非常顯著。另一方面原因則體現在第三產業的發展對于城市生活硬環境和軟環境的巨大改善上。第三產業的發展為城市居民提供了舒適的生活環境、可靠的醫療保障、便捷的交通通訊……所有這些,都會使農村居民對城市生活充滿了向往,從而加快了農村居民“進城”的步伐。
3.1 中國的城市化水平仍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一般而言,城市化水平的衡量以居住地所屬為標準,如2004年世界城市化率平均水平則為49%,發達國家為72%,發展中國家為42%。2004年中國按居住地統計口徑,農村人口比重為58.2%,而城市化率為41.8%,比世界平均水平低7個百分點以上,比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還低0.2個百分點。從橫向來看(見表2),2004年大多數主要發達國家的城市化水平都在80%以上,中國城市化水平與發達國家有著明顯的距離。
3.2 以“錢-塞型式”分析中國的城市化與工業化
著名經濟學家錢納里和塞爾昆在1975年提出了城鎮化與工業化關系的“發展模型”。該模型表明,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城鎮化與工業化之間有較為明顯的正相關性。根據錢-塞模型,工業化與城鎮化共同達到13%左右的水平后,城鎮化開始加速發展并明顯超過工業化。到工業化后期,制造業占GDP比重逐漸下降,工業化對城鎮化的貢獻也開始逐步減弱(見表3)。
然而,如果把中國的城市化水平和工業化水平作以比較的話,我們就會發現,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中國的城市化水平一直落后于工業化水平,并且工業化水平一直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上。筆者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我國在解放后在工業發展上采取了“趕超”的戰略,集中全部的精力去發展工業,使得工業化獲得了超常規的高速發展,因此工業化水平在較早的時期已經達到了相當的水平。另一方面,錢-塞模型關注的更多的是工業化對城市化本身的促進作用,工業化水平的提高一般會帶動農村人口向城市的轉移,從而帶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但在中國,長期的城鄉分隔和戶籍制度的二元化使得已經轉而從事工業生產的農民依然不能擺脫“農村人口”的標簽,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表2 世界各國的城市化水平(%)
表3 錢-塞“發展型式”的城鎮化與工業化的關系
3.3 中國與國外城市化與工業化之對比
上文已經分析,城市化與工業化一般存在著正相關關系,工業化對城市化的發展有明顯的推動作用。當城市化發展到一定階段時,開始加速并明顯超過工業化。從世界銀行的統計來看(見表4),低收入國家城市化與工業化的比率平均為1.11,下中等收入國家為1.20,上中等收入國家為2.25,高收入國家為3.00。這也說明隨著經濟水平的發展,這一比率是在不斷上升的,城市化領先于工業化的程度也是逐步加大的。
表4 2004年按收入和區域劃分
2004年中國城市化水平為40%,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從城市化與工業化的比率來看,世界平均水平為1.75,下中等收入國家為1.20,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為0.91。而中國這一比率為0.87,大大落后于平均水平。
同時我們應注意到,在城市化發展的不同階段,城市化發展的動力仍有所區別。城市化發展的中前期,其發展主要依靠工業化來推動;到了城市化的后期,城市化則主要由第三產業來推動。因此,對于城市化和工業化之間關系的分析還要考慮到不同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據世界銀行的統計,包括中國在內,2004年人均GN I在1 000-2 000美元的國家一共有13個。如果把這13個國家的城市化水平和工業化水平作以對比的話,我們同樣會發現,中國的工業化水平(46%)是13個國家中最高的,而城市化水平卻僅比斯里蘭卡和斯威士蘭高。
由此可見,中國目前城市化水平與工業化水平確實有不相適應的地方,與世界平均水平有較大的差距。這種差距一方面體現在城市化水平整體的落后,另一方面則體現在中國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過高,而第三產業的發展則顯得較為滯后。
4.1 提升工業化發展的質量,推動工業化帶動城市化
相關的國際經驗表明,工業化對城市化有著根本性的帶動作用。工業化的持續推進對農村勞動力產生了直接的需求;工業化帶來的勞動力規模的擴張也會以“衍生需求”的方式對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產生更大的需求。目前,經濟學界多數判斷傾向于認為中國處于工業化發展的“中期階段”,中國的第二產業增加值盡管已經在GDP中占據了較大的比重,但這種比重還帶有較為明顯的“投資推動”的色彩,真正實現工業化“內涵提升”還有很大的空間。因此,當前我們應更加注重工業化的內涵式增長,著力提升工業化發展的質量,增強工業化對農村勞動力的吸納和對第三產業發展的帶動,推動中國的城市化發展進程。應認真對中國目前工業化發展的結構、速度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制定各個產業的發展規劃,從總體上引導相關產業有序、健康發展。
4.2 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吸納農村過剩勞動力
前文實證分析的表明,相對于第二產業而言,第三產業的發展對中國城市化的帶動作用更為明顯;同時,中國第三產業所占的比重偏低的現狀也表明第三產業的進一步發展空間仍十分巨大,因此目前非常有必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提高第三產業對農村勞動力吸納的數量和質量。大力發展第三產業,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改善第三產業發展的外部環境,著力消除部分行業存在的壟斷現象,為國內外企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要加大對第三產業中的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這些中小企業往往在吸納就業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在促進第三產業發展的過程中要為這些中小企業創造良好的投融資環境,增強它們對勞動力的吸納作用。要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地區的不同特點,相應的制定出第三產業發展的具體規劃,從而增強第三產業發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更好的發揮第三產業對當地經濟社會強大的帶動作用。
4.3 逐步改革戶籍制度,掃除城市化的障礙
中國的戶籍制度長期以來實行的是“城鄉二元分割”的政策,用行政手段人為的將人從戶口的角度分為“農村戶口”和“城鎮戶口”。即使一個農民進了城、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但由于“戶口”的限制,他無法享受相應的社會保險,也就無法真正實現“城市化”。
我國目前以戶籍制度為基礎的城鄉分隔的就業、醫療、教育制度已經成為城市化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障礙,使得第二、第三產業對城市化的促進作用大打“折扣”,同時在客觀上也增加了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成本”,阻礙了城市化進程中農村居民身份的有效“變更”,因此有必要對現行的制度進行改革,從體制上掃除城市化發展的障礙。首先,應廢除傳統上以城鄉分割為標志的戶籍制度,建立符合新形勢的有效制度,允許在城市中生活和工作一定時間的農村居民在城市中落戶,取得城市居民的資格。第二,在戶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過程中,要努力讓進入城市的農民也能夠享受城市居民所享受到的勞動就業、醫療保健、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權利。第三,在農村推行農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一旦農村也建立起了有效的社會保障體系,就可以著手使城鄉社會保障體系一體化,建立全國統一、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體系。
(編輯:王愛萍)
[1]世界銀行.2006年世界發展指標[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
[2]姜愛林.城鎮化、工業化與信息化協調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2004.
[3]岳珍.新農村建設與城市化道路的關系探析[J].新西部,2008,(3):5-6.
[4]徐文娟,陳亞楠.我國城市化道路的思考:從人口遷移角度談政府定位[J].江西社會科學,2008,(2):186-189.
[5]舒長根等.戶籍政策與人口城市化[J].城市問題,2008,(2):50-53.
[6]史言信.新型工業化條件下我國的城市化發展[J].當代財經,2007,(10):88-89.
[7]毛新雅.城市化與建設新農村的關系探究——兼論中國解決農民問題的途徑[J].經濟問題探索,2007,(6):4-9.
[8]喬真.中國城市化的發展及其戰略選擇[J].經濟前沿,2005,(7):17-21.
[9]李京文,吉昱華.中國城市化水平之國際比較[J].城市發展研究,2004,(3):1-10.
[10]Gordon G Liu,Xiaodong Wu,Chaoyang Peng,et al.Urbanization and Health Care in China[J].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2003,21(1):11-24.
[11]Seong Hoon Cho,JunJieWu,W illiam GBoggess.Measuring Interactions among Urbanization,Land Use Regulations,and Public Finance[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3,85(4):988-999.
AbstractChina has i mproved its urbanization greatly since the adoption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While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is not coordinated with the industry structure.In this paper,the autho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 ween Chinese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y structure through a regressionmodel.The author pointsout that if Chinawill improve its urbanization level,it should raise the quality of industrialization,develop the tertiary indrstry and break the barriers in the present system.
Key wordsChina;urbanization;industry structure;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Urban ization and Industry Structure
CHEN L i-jun1,2WANG Ke-qiang1
(1.Shanghai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y,Shanghai 200433,China;
2.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237,China)
X171.1
A
1002-2104(2010)03專-0017-04
2009-12-07
陳立俊,博士生,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城市化、產業結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