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會明周素紅閆小培
(1.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重慶 400715;2.中山大學城市與區域研究中心,廣東廣州 510270)
全球生產網絡的形成及對中國物流行業的影響分析*
宗會明1周素紅2閆小培2
(1.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重慶 400715;2.中山大學城市與區域研究中心,廣東廣州 510270)
在全球生產網絡下,各個國家和地區都不同程度地參與到網絡中,社會經濟不同程度地受到這種組織方式的影響。本文在借鑒國外的理論經驗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分析了我國物流行業在全球生產網絡影響下的新變化。中國物流行業的變化表現為三個層面:宏觀層面,全球尺度下中國港口地位的崛起,成為全球重要的物流運輸節點和區域;中觀層面,跨國物流企業的搶灘使中國物流市場結構發生變化,由原來的國企壟斷經營到國企、民營、外資企業三分天下的局面;微觀層面,即時生產模式使物流業務外包比例提高,第三方物流市場擴大,配送中心的地位凸顯,物流信息技術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促使供應鏈的不斷整合。在全球生產網絡下,中國物流企業需要認識到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準確定位,積極采取聯盟、合作等策略來適應由此帶來的激烈的市場競爭。
物流業;全球生產網絡;中國;經濟地理學
當今全球生產網絡中,中國物流業發展方興未艾。中國經歷過快速的工業化發展時期,綜合國力明顯增強,但物流成本在GDP中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盡管這一比例從1991年的24%下降到2005年的18.6%,下降了近5.5個百分點,但仍比發達國家的9.5%-10%的比例高出近一倍,說明我國的物流業仍處于粗放式經營階段,整體運行質量和效率不高,但正在逐步發展和完善中。在快速發展的工業化進程中,世界物流業發展正在經歷一個重大的轉型期,中國也不例外。因此,全球生產網絡對中國物流業在哪些方面具有影響?判斷中國物流業在全球生產網絡影響下出現的新的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本文借鑒已經發表的國內外研究文獻和統計數據,分析總結全球生產網絡下中國物流業的發展變化。
1.1 全球生產網絡的內涵
全球生產網絡是一種平行地整合了各層次網絡參與者,把跨越不同公司和國家的分散的價值鏈連結起來的組織革新[1]。全球指的是國際經濟活動的地理空間布局,特別是在不同區位的比較優勢方面,它把空間看作提高經濟效率的因素之一,但從距離和市場分割方面來說空間也是一種約束;生產指的是參與制造和轉移資源、零部件和最終品的各種活動;網絡指的相互作用的復雜聯系,它表達了全球經濟交易和分配的事實,包括生產、物流以及其它各種物質和非物質(信息)要素[2]。不同于原來的科層制或等級制的組織形式,在全球生產網絡中,擁有關鍵技術和掌握重要資源的跨國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尋找合作伙伴,在現代信息技術和物流管理下建立自己主導的生產網絡;而那些不具有關鍵技術和核心資源的企業也紛紛融入到這種生產網絡中。跨國公司將原有的獨資公司、合資公司與全球各地的供應商、承包商、分銷商及戰略聯盟伙伴聯系在一起,通過分工合作組建起以自己為核心的全球生產網絡。
1.2 全球生產網絡的形成機制
全球生產網絡(GPNs)的形成,其內在機制是整個生產網絡在跨國公司的運作下,各個部門在全球范圍內開始展開(包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根據其各自的比較優勢,形成新的國際分工格局。最明顯國際分工莫過于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分工格局。新的國際分工中,生產鏈的高端,即總部管理、產品研究部門、市場營銷部門多與發達國家相聯系,而處于生產鏈較低端的產品的零部件制造、產品組裝、產品運輸等低附加值部門都被轉移到由發展中國家承擔。整個生產網絡主要是在核心公司(一般是跨國公司)的掌握和安排下進行的(見圖1)。
圖1 全球生產網絡下的內部運營機制
首先,產品的訂單及生產要求被傳送到發展中國家的制造工廠,根據跨國企業的要求,在發展中國家完成產品的生產和組裝,然后運送到跨國公司全球布置的配送中心和倉庫中,經過統一的安排,產品再被運送到世界各地的消費市場。在全球生產網絡中,雖然跨國公司的生產范圍擴張到全球范圍,但通過信息技術和物流供應鏈管理,企業的管理權更加集中,在整個供應鏈中核心地位更加明顯。全球生產網絡中,各個環節價值的生產和分配,網絡的治理都成為全球生產網絡研究的重要課題[1,3]。
全球生產網絡的形成,伴隨而來的是全球貿易體系、消費體系及物流體系做出的反應。交通工具的進步和信息技術的進步使得生產資料可以在全球空間內自由流動,并將在未來發展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3]。本研究分別從宏觀層面(全球尺度)、中觀層面(中國尺度)、微觀層面(地區行業)分析全球生產網絡下的中國物流業的地位、結構及組織模式的變化。
2.1 全球生產網絡下,中國成為全球物流運輸體系中的重要節點區域
全球生產網絡下,全球范圍內商品和貨物的流通主要是通過港口和遠洋運輸來實現的,地區在全球物流網絡中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可以通過集裝箱港口體系變化來分析。因此,港群集聚地的變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全球性勞動分工的格局。從全球集裝箱港口體系變化來看,港群集聚地經歷了幾個發展階段,從北美、歐洲――日本、亞洲四小龍――中國幾個不同的集聚階段,這也恰恰是與全球工業化的發展路徑不謀而合。目前,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正在經歷一場跨世紀的偉大變革——中國的工業化進程。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政策上的優惠,發達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FD I)將目標轉向中國,世界五百強公司也紛紛在中國建設自己的產品的生產基地。這樣,國外直接投資(FD I)企業在中國貿易出口中占據了很大部分份額,再加上中國國有企業的轉型,民營企業的快速發展,中國制造行業確立了在全球生產網絡中“世界的制造業基地”地位。
在全球生產網絡中,中國制造業已占據一席之地。對外貿易的增長與集裝箱箱量的增長保持了同步水平,各港口集裝箱吞吐量都有不俗的表現,奠定了中國在世界運輸體系中港口大國的地位。至2005年底,我國港口完成吞吐量49.1億t,完成集裝箱吞吐量7 580萬標準箱,這兩項指標已經連續三年排名世界第一。中國港口在世界集裝箱港口吞吐量排名中也屢創佳績:從1970年以來世界港口集裝箱吞吐量排名變化來看,1975年,世界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前30名中,沒有一家中國港口。從20世紀70年代末,隨著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的崛起,到1985年和1995年,中國的香港和高雄進入了世界集裝箱吞吐量前30名,到2005年,隨著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和中國“世界制造業基地”地位的確立,中國的香港、高雄、內地的上海港和深圳港、青島港5家進入前30名。到2006年,進入前30名的中國港口達到10家,占前30名的三分之一,內地港口有8家進入前30名,近幾年的集裝箱吞吐量的增長速度遠遠高于世界港口增長的平均水平。在世界集裝箱港前5強中,中國港口占了4家。
2.2 全球生產網絡下,跨國物流企業“搶灘”引發中國物流行業經濟主體構成變化
在世界生產網絡下,隨著中國物流市場的對外開放,外國的物流企業紛紛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搶灘登陸中國的物流市場。按照中國加入WTO的相關協議,自2005年12月11日開始,公路貨物運輸、貨物租賃、一般貨物批發零售及物流配送、出入境汽車運輸公司等將在地域、股份比例等方面取消對外資的限制[4]。至此,中國物流市場涉及物流行業的絕大部分領域都對外資全面開放。從這時開始,跨國物流企業紛紛轉向獨資運營、控股或并購國內企業來獲得自己的發展平臺。如2004年,美國聯合包裹運送公司(UPS)與中外運簽署“贖買”協議,2005年,荷蘭天地(TNT)宣布,將完成對國內最大公路零擔貨運商華宇集團的收購;并計劃到2010年,在華分支機構將由目前的25家增加到100家,為中國1 000個城市提供物流、快遞和直郵服務,員工增至3萬人,倉庫面積增至325萬m2,將組建擁有2 500輛車的運輸車隊。2006年,聯邦快遞(FedEx)以4億美元收購大田-聯邦快遞有限公司50%股份。丹麥馬士基(Moeller)、總統輪船(APL)、德國郵政(DHL)、日本日通(N IPPON EXPRESS)、英國英運(EXEL)在中國都有大的手筆。世界著名的物流裝備生產廠家,如德國的西門子、林德、日本豐田產業、大宇重工、瑞典沃爾沃、美國巴特勒等等也大舉進入中國市場。到2004年底已在上海申報的獨資物流企業有60家,28家已獲商務部批準[5]。大量外資物流企業的進入,眾多民營物流企業的成立,大型國有企業的重組,國內物流業并購等,正在使中國的物流市場經濟主體構成發生結構性變化。
2.3 全球生產網絡下,中國物流供應鏈實現一定程度的整合及組織模式的進步
微觀層面,在全球化的影響下,企業之間的競爭越來越體現在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全球生產網絡下,中國物流行業的供應鏈組織模式發生許多新的變化,主要體現在物流供應鏈整合及物流信息系統的使用方面。
2.3.1 即時生產模式下的物流供應鏈實現進一步整合
(1)配送中心的使用逐步擴展。世界生產網絡下的分散布局紛紛給即時生產方式帶來極大的挑戰。即時生產模式(Just In Ti me/J IT)下,要求供應商對顧客或廠商要求能夠做出快速反應(Quick Response),并減少大量的庫存。而供應鏈管理的一個很重要的成果就是將倉庫或倉儲都集中到一個設施中心。這種設施中心慢慢就被建設成流和生產量主導的物流配送中心(Physical Distribution Center),而不再是有大量存貨的倉庫[6]。因此,配送中心的使用及企業配送服務的外包程度是供應鏈整合的一個重要標志。北京大學聯泰供應鏈研究與發展中心對企業的調研(2006)顯示,中國目前30%的企業已設有全國性的配送中心,91.5%的企業設有地區性的配送中心。對商品調研顯示,除了食品和化妝品有較大比例沒有經過配送中心,直接送達門店外,比例分別為60%和40%,其他商品大部分都是經過配送中心或倉庫間接到達門店的,但配送中心的商品增值服務的發展不足[7]。
(2)物流服務外包比例增大。物流服務的外包也是物流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之一。企業紛紛將運輸部門減小規模或是干脆撤銷,更愿意將運輸業務承包給專業的服務公司,而將主要的精力集中于核心業務的發展。因此物流市場的需求越來越大[8]。企業調研結果顯示39.4%的工商企業將41%以上的物流業務進行了外包,19.3%的企業將31%-40%的物流業務進行外包[4],而且隨著JIT生產模式的推廣,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將選擇將物流業務外包給更專業的物流公司。
(3)第三方(TPL)物流提供商發展方興未艾。隨著J IT生產模式的推廣,外資企業和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將選擇將物流業務外包給更專業的物流公司。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出現,將極大的整合社會物流資源,提供更高效的物流服務。相關統計資料顯示,近年來,中國的第三方物流市場經營主體正以每年16%-25%的速度遞增,平均規模也有所擴大[4]
2.3.2 物流信息系統的應用促進物流組織模式進步
物流信息技術應用是現代物流發展的重要特征之一。物流信息系統包括兩個方面:電子商務(EC)和企業規劃資源系統(EPR)。物流信息技術可以使所有生產過程都可以信息化和電子化;加強企業與供應商、顧客之間的聯系;企業變得更加靈活、有彈性;企業可以掌控供應鏈,物流管理更加集中[9-10]。
為了適應當前生產模式,滿足顧客多樣化的需求,企業對物流信息技術更新要求強烈。在物流快速發展的中國,實際情況正是如此,大型企業普遍已經完成向現代物流業的轉型,現代信息管理技術一應俱全,中小企業對信息技術的應用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在接受訂單的方式中,傳統性的電話和傳真普及程度非常高,電子郵件的使用比例也達到了61.1%[7]。企業物流信息系統包含的模式增加,對信息技術更新的愿望也非常強烈達到62.3%[4]。
與國外的物流巨頭相比,中國企業的物流信息技術的應用尚處于起步階段,2002年“911”事件發生,強大的物流信息技術為跨國物流企業贏得了競爭優勢,他們更容易得到跨國制造和生產企業的青睞[11]。因此,發展現代物流、普及物流信息系統技術應用,中國的物流企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全球化是各個國家都在經歷的一個長期的,對每個地方的社會、經濟、空間都將產生深遠影響的過程。借助經濟地理視角,我們可以發現全球化背景下的新的全球生產網絡(GPNs)的形成,使物流業和組織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中國的物流行業發展處于物流市場快速擴張階段,市場的結構,供應鏈的組織方式面臨著巨大的調整和震蕩,處于轉型階段。在全球生產網絡下,中國物流行業的變化主要表現為三個層面:宏觀層面,全球尺度下中國港口地位的崛起,成為全球物流運輸網絡中重要的物流運輸節點和區域;中觀層面,跨國物流企業的搶灘使中國物流市場結構發生變化,由原來的國企壟斷經營到國企、民營、外資企業三分天下的局面;微觀層面,即時生產模式使物流業務外包比例提高,第三方物流市場擴大,配送中心的地位凸顯,物流信息技術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促使物流供應鏈不斷整合。
在全球生產網絡下,中國的物流企業需要充分認識到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在不斷細分的物流市場中明確自己的定位,抓住這一時機,發揮自己的專長,學習國外公司帶來的先進的管理經營理論和信息操作技術,采取聯盟或是合作方式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保護和發展自己。國家和地方政府也需要對本土中小型物流企業進行一定的扶持和幫助,促進中小型物流企業的發展,提升本地物流產業在全球生產網絡中的作用和價值分成。
(編輯:李 琪)
[1]Hesse M,H Y.Whither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in Economic Geography?Past,Present,and Future[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A,2006,38(7):1193-1204.
[2]Rodrigue J-P.Transportion and the Geographical and Functional Integration of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J].Growth and Change,2006,37(4):510-525.
[3]HesseM,Rodrigue J-P.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and the Role of 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J].Growth and Change,2006,37(4):499-509.
[4]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運行局.中國現代物流發展報告[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
[5]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中國物流年鑒2005[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
[6]Markus Hesse J-PR.The Transportation Geography of Logistics and FreightDistribution[J].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Geography,2004,12:171-184.
[7]北京大學聯泰供應鏈研究與發展中心.中國供應鏈現狀: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8]Cheung R K,Tong J H,Slack B.The Transition From Freight ConsoliDation toLogistics:the Case of Hong Kong[J].Journalof Transport Geography,2003,11:245-253.
[9]Lasserre F.Logistics and the Internet:Transportation and Location Issues are Crucial in the Logistics Chain[J].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04,(12).
[10]Rutner SM,GibsonB J,W illiams S R.The I mpactof the Integrated Logistics Systems on Electronic Commerce and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System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2003,39:83-93.
[11]Aoyama Y,Ratick S,Schwarz G.Organizational Dynamics of the U.S.Logistics Industry:An Economic Geography Perspective[J].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2006,58(3):327-340.
AbstractThe role of logistics industry plays both in countries’level and in enterprises’level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Some scholars and governmental officers had realized that.But the geographers’research often neglected this field.W ith the help of the infor mation technology and modern logistics industry,the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can transfer the production,transportation,assembling and distribution sectors to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and maintain the headquarter,R&D,marketing sectors in developed countries.Thus,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 was formed with the TNC as the core company.Each part of the world was involved in the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GPN)to different extent.Economy geography lends a good tool to better understand how the GPNs are shaping the regional logistics industry.The empirical research using secondary data shows that under the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China had been one of themost importantmanufacturing bases in theworld.China had become an important node in the global logistics net workswith four of the five biggest container ports in the world in 2006.As the openness of the Chinese logisticsmarket,the global biggest integrators entered the Chinese logistics market.W ith the nation-owned firms,private logistics firms,it also becomes one of three importantpartsof the logisticsmarket in China;the impactsof GPNs on the logistics industry also include:themanufacturers and retailers outsource more logistics business to the professional logistics company,which enlarges themarkets for the Third PartyLogistics(TPL)service providers;more andmore firms induce in theLogistics Information Systems(L IS);the role of distribution centerplayed has beenmore andmore important in thewhole supply Chain,whichmade a great change in themode of the logistics network organization.In a word,the supply chain of fir ms becomesmore and more integrated;it is helpful to promot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logistics firms of China.Under this circumstance,the logistics fir ms in China should realize the chances and the challenges that globalization brought in,make reasonable judgments,and take the strategy of alliance or cooperation with other firms to survive themselves.
Key words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GPNs);logistics industry;China;economic geography
The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 and Its I mpacts on the Logistics Industry of China
ZONG Hui-m ing1ZHOU Su-hong2YAN X iao-pei2
(1.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Southwest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2.Center for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 510275,China)
F062.9
A
1002-2104(2010)03專-0030-04
2010-01-16
宗會明,博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經濟地理學、城市物流。
周素紅,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經濟地理。閆小培,教授,博導,主要研究方向為經濟地理。
*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No.4012500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No.40401019)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