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建 彭 濤 王 安
(山東大學經濟研究院,山東濟南 250100)
山東省經濟結構的失衡水平:測度和比較*
魏 建 彭 濤 王 安
(山東大學經濟研究院,山東濟南 250100)
山東省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的省區之一,但隨著經濟增長的不斷推進所積累的矛盾和失衡水平也逐漸提高,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日趨降低。為考察山東省經濟發展的現狀,明確山東省經濟結構中存在的問題,該文擬根據文獻[1]的方法,構建省域經濟結構失衡程度指標體系??紤]到省域經濟的特殊性,確定了包括產業結構、投資消費結構、金融結構、省內經濟結構和國際收支結構5大類共17個指標作為基本指標體系,對近10年以來山東省經濟結構失衡程度進行了測試,并且利用相同的指標體系對廣東、江蘇、浙江等東部代表性省區以及全國的整體結構失衡水平進行了測度和比較分析,明確了山東省經濟結構失衡的絕對水平和相對水平。結果表明:山東省經濟結構失衡現象較為突出,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日趨降低。本文建議山東省加快第三產業發展,理順投資與消費的關系,提高國民經濟中消費所占比重,平衡省內各市際間經濟發展水平才能真正緩解經濟結構失衡狀況,增強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經濟結構;失衡;比較
所謂經濟結構失衡是經濟結構演進中的一種非正常狀態,也是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常見現象,它是經濟失衡的一種,但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結構失衡問題呈現出不斷加劇的態勢[1]。改革開放30年來山東省取得了巨大的經濟發展成績。山東省在1978年以后發展速度明顯加快,2008年全省實現生產總值(G DP)31 072.1億元,名列全國第2位(位于廣東之后)。但隨著增長速度的不斷提高,山東省經濟結構所積累的矛盾也越來越多、越來越突出,既有的以規模和速度為主導的增長方式呈現出越來越弱的可持續性。正值國家“十一五”規劃與“十二五”規劃交替之際,更有必要弄清經濟結構中存在的失衡,對今后經濟發展的方向做出修正,確保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對經濟結構失衡研究的文獻多見于世界經濟領域,用以研究世界經濟失衡的狀態及背后的原因[2,3]。也有部分文獻研究了國內經濟失衡問題[1,4-5]。還未見對國內省域經濟結構是否存在失衡以及對省域經濟結構進行比較的研究。本文以文獻[1]的方法為基礎,構建測度省域經濟結構失衡程度和表現的指標體系,對近十年以來山東省的經濟結構失衡程度進行測度,并全國以及江蘇、浙江、廣東三省的經濟結構失衡水平進行測度和比較,以明確山東省經濟存在的問題和改進的方向。
對省域經濟結構失衡測度指標的選擇,需要從所屬省份的區域經濟具體情況出發,充分考慮省域經濟的特點和特殊性,因此以文獻[1]對中國經濟結構指標體系的劃分為基礎,同時將根據省域經濟的特點進行修正。所謂省域經濟的特殊性,對于山東來說,就是要求經濟指標的選取要能充分反映省域經濟結構的特點,從而能夠準確地測度其經濟結構是否存在失衡以及失衡水平。同時,所選指標應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相對的獨立性,指標之間不存在相互替代性,要有較強的說服力;二是橫向可比性,要選擇能與其他省份參照、比較的指標;三是在統計上需要具有一定的連續性和可獲得性。據此,本文通過如下步驟體現指標選擇的基本原則:
1.1 選取可用的測試指標
與文獻[1]大致一致,選擇產業結構、投資消費結構、金融結構、省內經濟結構和國際收支結構5個總體指標作為省域經濟結構測度指標的基本形式。
(1)產業結構:根據庫茲涅茨對國民收入與產業結構之間關系的分析,產業結構以及不同產業部門中勞動力的結構對現代經濟社會的穩定有著重要的作用。選擇工業化率、三次產業產值比、三次產業就業人數比、比較勞動生產率、能源消耗系數等作為描述產業結構總體指標的備選指標。
(2)投資消費結構:投資、消費始終是衡量宏觀經濟狀況和經濟活躍程度的總量指標。積累和消費對于經濟增長有著重要的影響,也反映了整個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和經濟發展對社會福利的影響。選擇全省固定資產增長率、投資率、消費率、增量資本產出率等備選指標作為對投資消費結構指標的具體描述。
(3)金融結構:經濟中資金和資本的流動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整個經濟中資金的充裕程度、融資渠道及資本市場的活躍程度都對經濟結構產生顯著的影響。但由于省域經濟中對于貨幣流動的指標無法統計,選取通貨膨脹率、不良貸款率、市盈率、存貸款比率以及間接融資比重等指標。
(4)省內經濟結構:由于各省內部不同城市之間的發展也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這種不平衡性恰恰體現了省域經濟的結構性和健康程度。選擇省域內各地區人均G DP、城鄉人均收入比、全省基尼系數、區域產業結構趨同系數等指標。
(5)國際收支結構:東部各省沿海貿易發達,外資投入也相對于內陸省份較為豐富,在全國外貿及外資引入中占有較高的比重,但省域經濟中對國際收支指標的統計有一點的局限性,因此,選擇省域對外貿易進出口差額/G DP、外貿依存度等指標。
1.2 評估比較并最終確定測試指標
備選測度指標為選擇測試指標提供了一個范圍,但這些指標比較龐雜,缺乏內在的邏輯和聯系,并且有些指標的可獲得性受到限制,因此,需要對指標進行進一步的整理和篩選。參照文獻[1]的思路,根據指標選擇的代表性、獨立生、橫向可比性和數據可獲得性的要求,確定了5大類共17個指標,如表1所示。這些指標都是具有較高代表性和可比性的指標。
1.3 制定參考值和指標評分等級
根據統計測試的基本原理,在確定測度指標體系之后,需要對測度指標值進行評估,而評估的方法通常采取打分的形式。
不同的測度指標具有不同的經濟內涵,指標值之間是不可比的,但不同的指標通常能反映某一領域經濟運行所處的狀態,即是否超出了經濟運行的正常區間。根據測度指標值與適度區間的偏離度,對經濟結構失衡測度的評分采取五等分法,即指標值分成5個區間,分別對應1分、2分、3分、4分和5分。對應的經濟結構類型分別是:正常(指標值在適度區間內,經濟運行良好)、輕度失衡(指標值稍超出適度區間,需要引起關注)、中度失衡(指標值較大幅度超過適度區間,需要加強關注)、重度失衡(指標值大幅度超過適度區間,需要引起嚴重關注)及潛在危機(指標值嚴重超過適度區間,有可能引發經濟危機),即評分值越高,失衡程度越高。
1.4 制定測試區間臨界值的確定標準
在五等級劃分中,最重要的是正常區間和潛在危機區間的確定,這也是指標評分的上界和下界,需要依據基礎理論和省域的實際情況來確定。本文中大部分指標的評分等級都是依照文獻[1]中所制定的標準,有少數指標是根據省域經濟發展中的實際情況和長期趨勢確定的。比如,存貸款比率就是根據近20年中每年山東省存貸款余額的長期趨勢來劃分評分區間的,詳細評分標準見表1。
2.1 對1998-2007年山東省經濟結構指標進行評分
在確定測試指標的評分標準后,構建指數模型進行計算,得出5大因素失衡的分類指數和總體的失衡指數。按照上述測度指標的評分標準,根據《山東省統計年鑒》1998-2007的數據對山東省經濟結構失衡指標體系5大因素17個指標進行評分,得到了不同年份各指標的評分值,如表2所示。
從表2中可以看出,這些測度指標的評分呈現如下基本特征:
第一,從時間上看,最近幾年處在正常區間的指標較少,而且從總體上看,絕大多數指標也長期處在失衡狀態,只有部分指標處在正常區間。這說明山東省經濟結構長期處在一種非均衡的狀態。特別是市際間人均收入、消費率、投資率以及間接融資比重等在所統計的最近幾年都處在潛在危機區間。
第二,各指標間的評分差異性較大。1998-2007年,17個指標中指標值平均在2分以下的指標沒有,得分在[2,3]間的指標有7個,得分在[3,4]間的指標有6個,得分在4分以上的指標有4個。
第三,從指標評分的變化趨勢看,1998-2007年間多數指標保持失衡趨勢甚至趨向更高程度的失衡,特別是有部分指標失衡趨勢呈逐年惡化的趨勢。如消費率指標和城鄉居民收入比指標的失衡狀態都呈逐漸攀升的趨勢。只有少數指標有輕微的改善跡象,如單位G DP能耗、農業財政支出與農業G DP之比。
表1 省域經濟指標評分標準表Tab.1 The assessment criteria table of provincial economic indicators
表2 1998-2007年山東省經濟結構失衡測度評分表Tab.2 The assessment table of imbalance of Shandong economy:1998-2007
2.2 1998-2007年山東省經濟結構因素失衡水平
在各個測度指標評分的基礎上,對五個因素的測度指標得分進行簡單算術平均,得到五個因素的分類指數,然后再對五大領域結構指數進行簡單算術平均,得到綜合失衡水平,如表3所示。
表3顯示了1998-2007年山東省經濟結構中各因素失衡水平及變動趨勢。
(1)省內經濟結構處在重度失衡狀態,失衡的絕對水平最高,表明山東省內各地區的經濟發展處在嚴重的不平衡狀態。特別是省內東西部的差距較大,沿海城市普遍較內陸要發達。但是自2006年以來有一定的改善跡象。這與近些年山東省實施的“突破菏澤”、“突破濟南”等提高山東省西部地區發展水平的政策措施有關。
(2)產業結構長期處于中度失衡水平但改善趨勢明顯。產業結構失衡水平由3.75逐漸下降到3,這與山東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改造和升級第二產業,尤其是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戰略有密切關系。這也說明山東省目前實施的改善產業結構的政策是有效的,努力的方向是正確的。
(3)投資消費結構因素呈現出迅速惡化的趨勢,由最低的2.00一度上升到4.25的高水平,并且自2004年以來一直保持在4.00以上,這說明山東省的經濟增長中對于投資的依賴較為嚴重且依賴程度在上升,是一個值得高度重視的隱患。
表3 1998-2007年山東省經濟結構因素失衡水平Tab.3 Imbalance in the level of economic structural factors in Shandong economy:1998-2007
(4)金融結構整體上處于中度失衡水平,且上下波動性較大。與全國的大趨勢基本上一致,山東省的直接融資比重小,過度依賴于間接融資。同時也說明山東省本省的金融機構發育水平還很不足,不能夠為經濟發展提供穩定的金融支持、
(5)國際收支結構失衡水平總體較低,但呈上升趨勢。山東省的經濟體系一直較為完整和獨立,外貿依存度相對較低。但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山東省的外向水平大幅度上升,自2003年以后保持在中度失衡狀態。
根據各因素失衡指標,用簡單算術平均的方法可以得到山東省經濟結構總體失衡水平,計算結果(見圖1)表明:山東省經濟結構整體上處于越來越嚴重的失衡狀態中,不僅五個方面的結構構成指標都處于失衡狀態,而且整體上失衡水平處于不斷提高的趨勢中。但同時經濟增長一直在高位運行,出現了“失衡并增長”的現象,即在社會、經濟和資源環境風險可承受的范圍內,經濟結構失衡和經濟快速增長在一定時期內并存,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在顯著降低。
3.1 與全國經濟結構失衡水平的比較
3.1.1 經濟結構總體失衡水平比較
如圖1所示,將山東省經濟結構失衡水平與項俊波對全國經濟結構失衡水平的測度結果進行比較后發現:2005年之前,山東省經濟結構總體失衡水平與全國相當,二者交替上升并保持了基本一致的增長速度。到2005年,山東省經濟結構總體失衡指數達到3.62,同期的全國水平為3.73,全國水平略高于山東。此后,隨著山東省經濟結構調整力度的加強,整體失衡趨勢有所緩和,顯露出下降的趨勢,而全國經濟結構失衡繼續加劇,全國經濟結構失衡水平遠遠超過山東省。
3.1.2 五大經濟結構因素失衡指數比較
在五大經濟結構因素中,山東省的金融結構、省內經濟結構、投資消費結構失衡狀況與全國水平類似,變動趨勢也基本一致。
產業結構方面,2002年之前山東省的產業結構失衡狀況與全國相似,其中2000-2002年該指數一度完全相同。之后全國產業結構失衡突然提高,且持續在高位,而山東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改造和升級第二產業的舉措使產業結構失衡不斷緩解。
國際收支失衡狀況的比較顯示,全國范圍的國際收支結構在以更快的速度加劇失衡。以2004年為界,之前山東省在該因素的失衡指數始終大于全國水平,之后隨著山東省國際收支結構進入平穩階段,全國范圍失衡狀況超過山東省并出現越來越大的差距,到2007年二者之間的差距已達到2。
3.2 與代表性省區的比較
廣東、江蘇、浙江與山東同居東部沿海,經濟實力均居全國前列,與山東具有很強的可比性。運用同樣的指標與方法,對三省的經濟結構失衡進行了測度,得到了三省的經濟結構總體及五大結構因素的失衡水平。
(1)省際間經濟結構總體失衡水平的比較。截取項俊波[3]測算的1998-2007年的全國經濟結構總體失衡水平,與本文對四省失衡水平的測算,將各地及全國的結構失衡變化趨勢共同添加到圖1中可以看出:1998-2007年廣東、江蘇、浙江三省的經濟結構總體失衡水平比較穩定,指數曲線未出現過交叉。失衡水平從高到低依次是:江蘇、廣東、浙江,其中江蘇省與廣東省有所下降,浙江省略微上升。而同時期山東省則經歷了經濟結構失衡水平持續惡化的階段。1998、1999年山東省經濟結構失衡水平比浙江分別低0.14、0.27,之后開始大幅提高,6年之內分別超越浙江、廣東、江蘇三省,到2005年達到3.62,超出江蘇省0.04。06和07年雖有改善但不僅仍高于廣東、浙江,而且有反彈趨勢。從失衡水平最低到失衡水平最高、次高,說明山東省經濟結構存在巨大的問題。
(2)省際間經濟結構各因素失衡水平的比較。產業結構失衡的比較:1998-2007年,盡管在山東省產業結構調整努力下,失衡狀況改善趨勢明顯,但失衡水平始終很高。這方面,浙江省的產業結構調整舉措值得學習。初期,浙江省的產業結構失衡水平與山東最為接近,但改善趨勢明顯優于山東,2004年后已成為產業結構失衡水平最低的省份。考慮影響產業結構的四個分指標,發現近年浙江省單位G DP能耗大幅下降,第三產業比重也在不斷上升,而山東省能耗水平居高不下,第三產業也相對落后,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浙江省在產業結構上的優勢和山東省的劣勢。
圖1 1998-2007年全國及四省經濟結構總體失衡指數Fig.1 The imbalance index of economic structure of the nationwide and the four provinces:1998-2007
投資消費結構失衡的比較:1998-2001年,山東省投資消費結構失衡水平穩中有降,在四省中處于最低水平,但之后突然大幅提高,超越廣東省后持續在高失衡水平運行。廣東省的投資消費結構相比之下則平穩許多,并有下降的趨勢。分指標對比發現,廣東省的消費率和資本利用效率始終較高,投資率較低。相比之下,山東省在投資與消費上的失衡水平都大幅提高,嚴重影響了投資消費結構的優化。
金融結構失衡的比較:四省1998-2007年金融結構失衡水平波動幅度都較大,2004年之前基本處于全國水平之下。令人詫異的是在全國金融結構失衡狀況改善的2004-2006年,四省卻同時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惡化,浙江省尤為明顯。
省內經濟結構失衡的比較:省內經濟結構方面依舊是浙江省最具優勢,失衡指數曲線與三省未出現交叉,失衡水平最低,并有不斷下降的趨勢,山東、廣東、江蘇三省的失衡水平則嚴重很多。分因素考察發現,浙江的市際間人均G DP極值比始終處于正常水平,山東則長期存在危機,這進一步說明實現地區內經濟平衡發展的重要性。
國際收支結構失衡的比較:山東省的經濟體系一直較為完整和獨立,國際收支結構失衡水平較低,但優勢有不斷縮小的趨勢。
(3)四省相比,浙江省在產業結構與省內經濟結構方面的優秀表現,使其總體經濟結構處于優勢地位,失衡水平較低。而山東省盡管在國際收支結構方面存在優勢但不明顯,產業結構較大的劣勢以及投資消費結構失衡的急速加劇,造成了總體經濟結構失衡指數較高,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令人擔憂。
通過以上的分析,對山東省經濟結構失衡的絕對水平進行一個大致的總結:①山東省的經濟結構總體上處于中度失衡水平之上,且近年來加劇趨勢明顯,改善趨勢不顯著;②工業先行、投資主導戰略,尤其是粗放式的增長模式是導致失衡的主要原因;③產業結構、投資消費結構和省內經濟結構有改善跡象,但能夠穩定持續改善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通過與文獻[1]對全國經濟結構失衡測度的比較,發現2005年前山東省經濟結構總體失衡狀況與全國狀況擬合度很高,之后開始脫離全國經濟結構失衡的軌跡,這說明山東省的經濟結構調整政策已經初見成效。
通過與廣東、江蘇、浙江等代表性省份的比較,對山東省經濟結構失衡狀況的相對水平可以得出以下結論:①1998-2007年間,山東省的總體經濟結構與廣東、江蘇、浙江等代表性省份相比,逐漸由優勢變為劣勢;②盡管產業結構失衡狀況有明顯的改善跡象,但與廣東、江蘇、浙江等代表性省份差距依舊很大,尤其是第三產業產值比重及能耗因素的差距顯著;③山東省投資消費結構失衡水平的大幅上升嚴重拖累了經濟結構總體平衡發展,而消費不足將導致第三產業產值比重提升乏力;④省內經濟結構失衡嚴重,市際間人均G DP極值比過大。
綜上,由于山東省經濟結構存在較高水平的失衡現象,從而導致其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日趨降低。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顯得尤為重要。尤其是理順投資與消費的關系,提高國民經濟中消費所占比重,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平衡省域內各市際間經濟發展水平才能真正緩解經濟結構的失衡狀況,實現山東省經濟發展的可持續發展。(編輯:李 琪)
References)
[1]項俊波.中國經濟結構失衡的測度與分析[J].管理世界,2008,(9):1-11.[Xiang Junbo.The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f the Imbalance of China’s Economic Structure[J].Management World,2008,(9):1-11.]
[2]華民.世界經濟失衡:概念、成因與中國的選擇[J].吉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8-16.[HUA Min.World Economic Imbalances:Concept,Causes and China’s Choice[J].Jilin University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07,(1):5-16.]
[3]劉鉆石.從歷史角度看世界經濟失衡:文獻綜述[J].亞太經濟,2007,(6):2-6.[Liu Zuanshi.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G lobal Imbalances:Literature Review[J].Asia-Pacific Economic Review,2007,(6):2-6.]
[4]李閩榕,黃茂興,李軍軍.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預測模型的構建與精確度驗證[J].管理世界,2009,(2):1-11.[Li Minrong,Huang Maoxing,Li Junjun.The Construction and Accurate Verificationof the Forecast Model of the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in Provincial Economy[J].Management World,2009,(2):1-11.]
[5]莊佳強,徐長生.結構變遷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新進展[J].經濟學動態,2009,(4):102-107.[Zhuang Jiaqiang,Xu Changsheng.The New Development of the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ructure Change and Economic Growth[J].Economic Perspectives,2009,(4):102-107.]
AbstractAlthough Shandong is one of the most rapidly developing provinces in China,as the economy continuously grows,the imbalance structure and other potential problems accumulated.Those problems may threaten the sustainabilit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In order to examine the current status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dentify the problems in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Shandong province,according to the methodology of Xiang(2008),the article constructs the indicator system to test the imbalance of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Shandong province.Taking account of the special property of provincial economy,this article takes seventeen indicators as the basic indicator system,including industrial structure,investment and consumption structure,financial structure,inter-province economic structure and international balance of payments,etc.Based on this basic indicator system,this article tests the extent of imbalance of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Shandong province,and compares this with those of representative provinces in east China including Guangdong,Jiangsu,Zhejiang,etc.,as well as the whole country;therefore the article obtains both the absolute level and comparative level of the imbalance of economic structure of Shandong.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mbalance of economic structure in Shandong is much more serious,and the sustainability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refore decreasing.On the basis of these results,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Shandong should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ertiary industry,proporiately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vestment and consumption,increase the weight of consumption in national economy,and balance the level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cross different cities in the province.Only through these solutions,can the imbalanced status of economic structure be alleviated,and the driving for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e enhanced.
Key wordseconomic structure;imbalance;comparison
The Imbalance Level of the Structure of Shandong Economy:Measurement and Comparison
WEI Jian PENG Tao WANG An
(Center of Economic Research,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Shandong 250014,China)
F326.22
A
1002-2104(2010)03-0038-06
10.3969/j.issn.1002-2104.2010.03.008
2009-10-30
魏建,教授,博導,主要研究方向為法經濟學、制度經濟學和資本市場。
*該文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吉林大學數量經濟研究中心2007年度招標課題(項目號:07JJD790132)和山東省“十二五”規劃前期論證課題“山東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思路和對策”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