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傳江王 婧
(1.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湖北武漢 430072;2.武漢大學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研究中心,湖北武漢 430072)
基于核心資本變遷的產業可持續競爭力研究*
劉傳江1王 婧2
(1.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湖北武漢 430072;2.武漢大學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研究中心,湖北武漢 430072)
當前,生態環境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約束條件,與生態環境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也是當前產業發展的主要趨勢。本文通過對經濟增長核心要素及約束條件變遷的考察,明確了可持續發展是經濟與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拓寬了產業競爭力的視域,提出了產業可持續競爭力的概念。在此基礎上,本文運用復雜系統動力學理論,探討了產業核心資本變遷與產業可持續競爭力以及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文章得出結論,在資源環境成為經濟發展根本約束條件的前提下,環境質量的改善可以內化于產業可持續競爭力的提升過程中,途徑就是增強產業對核心資本的使用程度。基于理論推導和實際數據的支持,本文最后從貫徹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的理念、運用循環經濟相關理論優化生產經營行為、推進面向資源環境的生態創新、加強人力資源投資、提高產業核心資本構成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產業可持續競爭力;復雜系統;產業環境需求;產業環境壓力
在產業競爭力研究中,“產業”的基本內涵是“同類企業或產品的總和”,而產業競爭力則可以概括為產業向市場提供有效的產品或服務的能力。從經濟學角度來看,產業競爭力主要體現為產業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比較優勢可以概括為特定產業在利用其資源稟賦方面的優勢,[1]而競爭優勢則可以概括為某一產業的特有的資源與產業運用這些資源的能力。從生產要素的角度來看,比較優勢代表的是相對稀缺資源的優化配置,而競爭優勢代表的則是通過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創新,開發和利用能夠給特定產業帶來相對較高的邊際收益的要素。換句話說,產業競爭力強弱的關鍵在于產業對經濟增長核心要素的開發和利用效率。
學術界對經濟增長核心要素以及產業競爭力的研究經歷了一個長期的過程。在古典經濟學的框架內,一國產業的競爭力主要體現為其在國際貿易中的比較成本,主要是勞動力成本[2],在新古典經濟學的分析范式中,資本的配置效率,即機會成本,成為影響產業競爭力的核心要素,這在克魯格曼的規模經濟理論,以及新貿易理論中得到了明顯的體現。當前,產業競爭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度因素對產業競爭力的影響上。這種觀點以邁克爾·波特教授為代表,他認為制度因素是決定和影響產業競爭力的根本因素[3]。然而,這些觀點忽視了資源環境對經濟和產業發展起著根本性的導向作用[4]。這就造成當前產業競爭力的研究僅僅是對當前產業發展的理論框架做局部修正,而在預測產業競爭力的發展趨勢方面,這些理論的能力是比較有限的。
20世紀中后期以來,資源和環境效率一直徘徊不前,從而使經濟發展陷入了瓶頸[5]。因此,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研究經濟如何與資源環境相互協調,實現永續發展的一系列思想和理論應運而生,如生態經濟學、新增長理論等。
這些新型的發展理論主要研究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態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同時探索經濟增長的核心要素。例如,新增長理論認為:人力資本積累是新時期經濟增長和產業發展的核心要素,這些要素的積累可以誘致技術進步,從而促使傳統資本(即人造資本)、自然資本和人力資本得以有機結合,使“生產力”得到提高[6]。雷貝洛提出,經濟中的核心資本是未來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核心資本是指:不可再生要素對該類資本品的生產不存在任何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的資本[7]。這個觀點和可持續發展思想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人力資本將是核心資本,而引起資源退化、環境污染的資本投入是非核心資本,要取得經濟和資源環境的協調與持續發展,應該主要依靠核心資本[8]。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在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下,應當把產業競爭力放在可持續發展的范式中進行分析,不具備持續性的產業,從根本上對經濟的持續發展不僅沒有貢獻,還可能給未來的經濟發展帶來更重的負擔[9]。
目前關于可持續競爭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業層面,在研究企業可持續競爭力產業競爭力現有定義的基礎上,本文將產業可持續競爭力定義為: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使用核心資本替代非核心資本,并使核心資本的創造和使用能力外化為產業當前的比較優勢和動態的競爭優勢,使產業競爭力與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相互協調,同時實現產業綜合收益的最大化。在可持續發展的理論體系下,對產業可持續競爭力的比較范圍也不僅僅局限于生產同種產品的產業[10],基于產業使用的資本類型(核心還是非核心)和產業對資源和環境的影響,也可以把不同類型的產業按照其可持續程度進行比較和排序,從而確定產業的優先發展順序,以此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1 產業可持續競爭力與資源環境的作用機制——基于復雜系統動力學的視角
如前所述,資源與環境是影響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那么產業可持續競爭力的提高與環境質量、資源存量之間是否存在一種互為促進的關系?本節試以復雜系統動力學的視角來探討這一問題。
根據復雜適應系統(CAS)的觀點,任何系統中的主體都具有自身目的性和主動性,它們與自身的外界環境進行著反復的相互作用,這種能動性的過程是系統發展的根本動力。
這種機理同樣適用于分析產業系統,產業競爭力的形成應該是產業通過“學習”、“反饋”等機制對外部環境進行主動適應的能動性過程。產業競爭力外在體現為產業對生產要素的反應上,即對于稀缺要素具有較高的負載率,或者可以發現和利用新的要素,從而擺脫舊有生產要素的約束。
這個過程可以用生物動力學中的種內競爭模式來模擬。假設現在有兩種類型的產業對生產要素進行競爭,那么則有如下的競爭方程:[11]


方程中的x1,x2分別代表兩種類型的產業產出數量,N1和N2則代表它們單獨存在時生產要素可承載產業產出的最大容量,r1和r2代表它們的增長速率,這種速率是由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和學習、管理等能力決定的,而產業的創新能力又主要由產業的核心資本量決定,因此,可以認為r1和r2是表征產業核心資本使用量的指標。b1,b2代表產業對生產要素的競爭能力,即b1代表x2產業對x1產業所需要素的競爭能力,b2代表x1產業對x2產業所需要素的競爭能力,b1>1表示對x2產業的要素競爭能力大于x1產業,b2>1代表x1產業的要素競爭能力大于x2產業,一般來說,b1與b2之間沒有明確的相互作用關系,因此設b1,b2相互獨立[12]。
該系統的定態方程為: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4個平衡態:

通過對這四個點的穩定性討論,我們可以得出:
(1)A(0,0)為不穩定點;
(2)如果b2>1,則B(N1,0)為穩定的結點,如果b2<1,則B(N1,0)為不穩定的鞍點;
(3)如果b1>1,則C(N2,0)為穩定的結點,如果b1<1,則C(N2,0)為不穩定的鞍點;

如果b1<1,b2<1;Δ>0;平衡點D不是鞍點,
如果T2-4Δ<0,則平衡態為穩定的焦點,
如果T2-4Δ>0,則平衡態為穩定的結點。
根據以上推理,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1)b1<1,b2<1,兩產業可以共存,系統達到平衡態D。這是因為兩種產業對不同要素的競爭力不同,對x1的主要要素,x2的競爭力弱,反之亦然;
(2)b2>1,b1<1,兩產業中只有一個可以存在,系統達到平衡點B(N1,0);
(3)b1>1,b2<1,兩產業中只有一個可以存在,系統達到平衡點C(N2,0);
(4)b1>1,b2>1;Δ<0;由于此時D為不穩定的鞍點,那么到達一定程度后,系統將向B或C演化。
從生產要素角度看,產業競爭力的表現為兩種情況,即:如果產業不能使用新的要素,那么產業具有競爭力即意味著產業對當前稀缺的要素具有的使用效率,此時,要素使用效率低的產業將被淘汰,即情況(2)、(3);如果某產業可以開發利用新的要素,那么利用新、舊要素的產業可以并存,即情況(1)。而無論是哪種情況,基于當前資源與環境成為經濟發展主要約束條件的現實,產業具有競爭力都意味著產業具有較小的資源環境壓力(即較高的資源和環境利用效率),但是,情況(2)、(3)是不可能長期存在的,因為如果無法開發和利用新的要素,即使再怎么提高當前要素的使用效率,產業也終究會達到有限資源負載量的極限值,對于產業發展來說,這仍是不可持續的,因此,產業發展必須主要利用核心資本。因此,產業可持續競爭力的提升,必然隱含著環境質量的提高,而實現途徑主要是產業的資本由非核心資本向核心資本轉變。
2.2 產業可持續競爭力與資源環境質量的實證研究:基
于產業核心資本角度的分析
如前文所分析的,在資源環境成為經濟發展根本約束條件的前提下,產業競爭力的提升和環境質量改善是統一的,其途徑就是增強產業對核心資本的使用程度,本小節試圖實證這種關系。
在實證過程中,產業競爭力用行業從業人員的年平均收益來表示,而產業核心資本使用量由行業從業人員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來表示,如表1所示。
值得說明的是,由于環境是一種需求彈性較高的商品,環境需求較高意味著收入較高,而行業平均收入和行業從業人員的受教育年限,即該行業的核心資本(人力資本)呈正向關系,因此,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高,則環境需求也越高。本小節借鑒我國學者康曉光和馬慶斌的研究方法,將產業環境需求定義為產業行業從業人員的環境需求。
首先,以按照學歷計算各行業的相對收入水平作為行業環境需求的替代指標,得出行業環境需求計算公式為[13]:

ELPtj—t行業j學歷從業人員比重,t=1,2…,40;j=1,2,…,7
n—j學歷從業人員的受教育年限,n=1,2,…,21,并設小學以下學歷水平從業人員收益率為1.
α值在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及一國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取值不同,在康曉光、馬慶斌的研究中,該α值取11國公共部門就業教育收益率的平均值10%。根據這個公式,可以測算出我國代表行業的環境需求平均值,如表1所示。
而行業環境壓力可以以產業最終排放的廢棄物量來衡量。由于與固體廢棄物和水體污染物排放總量相比,廢氣排放量數據的可獲得性以及可比較性較好,因此,本文用廢氣排放量(m3(標)/萬元)來表征產業環境壓力。(此數據可從《中國環境年鑒》中獲得),根據產業的環境需求和壓力可以把產業劃分為六類,如表2所示。
根據分析和實證,我們可以得出,產業可持續競爭力的主要影響因子是產業對核心資本(主要是人力資本)的利用程度,或核心資本對非核心資本的替代程度。隨著當前經濟發展呈現出信息化、知識化、以及“減物質化”的特征,高素質的人力資本會越來越成為產業可持續競爭力的主要影響因素[14]。而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對環境質量表現出較高需求,而相應的產業由于主要依靠非物質性的資本,從而表現出較小的環境壓力,因此可以這樣說,高環境需求、低環境污染的產業,是可持續競爭力較強的產業,產業可持續競爭力的增強和環境質量的改善是同向發展的。
首先,貫徹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的理念,建立產業可持續競爭力的評價體系和相應的制度安排,如:[15]綠色環境制度(綠色資源制度、綠色產權制度、綠色市場制度、綠色產業制度、綠色技術制度等)、(綠色規范制度——綠色生產制度、綠色消費制度、綠色貿易制度、綠色包裝制度、綠色回收制度等)、綠色激勵制度(綠色財政制度、綠色金融制度、綠色稅收制度、綠色投資制度等)。逐步提高環境保護成本的內化程度,把自然資源與環境價值內在地包括于經濟發展中,做到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統一。

表1 行業年平均收益率與從業人員平均受教育年限和行業環境需求Tab.1 Average annual industrial interests and th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of employees in different industries and environmental demand

表2 產業類型和環境需求與壓力[5]Tab.2 Industrial type and environmental demand and pressure
其次,運用循環經濟理論優化產業的生產和經營行為[16]。把循環經濟原理與提升產業競爭力的實踐相結合,最大限度地消解環境與發展之間根本性地對立沖突[17];同時積極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轉向以提升可持續競爭力水平為目標的產業發展道路,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第三,促進產業面向資源環境的生態創新,如生態技術創新、生態管理創新等,通過相應的產業政策,使產業的技術創新導向有利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產業可持續競爭力的提升[18]。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投向可持續發展領域,改變市場競爭結構[19],使產業淘汰或者改進非生態的技術和經營行為,從而促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第四,加強人力資源投資,提高產業的核心資本構成[20]。我國的經濟發展以傳統的物質投資為主,人力資本的投入相對較少,造成我國對人力資本的投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于一些發展中國家的水平(詹姆斯.赫克曼,2000),這種方式和經濟發展信息化、知識化、主要依靠人力資本的趨勢是不相適應的,不僅如此,不提升人力資本的質量,產業的可持續競爭力也是無從談起的,因此,當前需要加大人力資本的投資力度,把以自然資源和物質資本投入為主的產業發展模式轉向以人力資本投入為主,資源集約使用的產業發展模式。
(編輯:于 杰)
References)
[2]張金昌.國際競爭力評價的理論和方法[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35-39.[Zhang Jinchang.Theory and Methods on the Assessment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M].Bei Jing:Economic Science Press,2002.35-39.]
[3]邁爾克.波特.國家競爭優勢(中文版)[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32.[Michael Porter.National Comptetive Advantage(the Chinese edition)Bei Jing:HuaXia Press,2002.32.]
[4]Dale Jamieson.Sustainability and beyond[J].Ecological.Economics,1998,24(3):86
[5]戴星翼.走向綠色的發展[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Dai Xingyi.T owards theGreen Development[M].Shang Hai:Fudan University Press,1998.]
[6]G·多西等.技術進步與經濟理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2.[Dosi G.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Economic Theory[M].Bei Jing:Economic Science Press,1992.]
[7]LeLeS M.Sustainable Development:A critical Review[J].World Development,1991,19(6).
[8]Anastasios Xepapadeas,AartdeZeeuw EnvironmentalPolicy and Competitiveness:The Porter Hypothesis and the Composition of Capital[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9,(37):165-182.
[9]趙細康.環境保護與國際競爭力[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1,11(4):40.[Zhao Xikang.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1,11(4):40.]
[10]Daniel C Esty,Michael E Porter.Ranking National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andPerformance:ALeadingIndicatorofFuture Competitiveness[A].In:Michael E Porter,G 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1-2002[C].New Y 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78.
[11]林振山.種群動力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59-60.[Lin Zhenshan.Population Dynamics[M].Bei Jing:Science Press,2006.59-60.]
[12]陳平.文明分岔.經濟混沌和演化經濟動力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Chen Ping.Civilization Bifurcation,Economic Chaos and Evolutionary Economic Dynamics[M].Bei 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
[13]康曉光,馬慶斌.城市競爭力與城市生態環境[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7.61-62.[Kang Xiaoguang,Ma Qingbin.Urban Competitiveness and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M].Bei Jing:Chemical Industry Press,2007.61-62.]
[14]Holsapple C W,Singh M.The Knowledge chain model:activities for competitiveness[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1,(20).
[15]牛文元.循環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理想經濟模式.http://www.cas.cn/html/Dir/2004/12/21/0783.htm,2004-12-21.[Niu Wenyuan.Circular Economy:the Ideal Economic Mode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http://www.cas.cn/html/Dir/2004/12/21/0783.htm,2004-12-21.]
[16]Mulatu A,Florx R JG M,Withagen C A A M.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Tibergen Institute Discussion Paper,2001-039/3.
[17]Gene M.Grossman,Alan B.Krueger,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The QuarterlyJournal of Economics,1995,(6):34.
[18]葉依廣,孫林.資源效率與科技創新[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2,(6).[YeGuangyi,Sun Lin.ResourceEfficiency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2,(6).]
[19]L Bird,R Wustenhagen,J Aabakken.A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Green Power Markets:Recent Experience,Trends,and Market Drivers[J].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02,6.
[20]Richard V,Knight S.Knowledge-based Development:Policy and Planning Implications for cities,Urban Studies,1995,32(2).
AbstractAt present,the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has become the most prominent constraintsfor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y with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is also the mainstream of current industrial development.On the basis of studying the transition of the core elements and constraint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this article identifi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an inevitable trend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xtends the extent of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by coming up with the concept of industrial sustainable competitiveness.Then,using the theoryof the dynamismof complex systems,authors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ition of the core elements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sustainable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aswell as the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l these lead to the conclusion that under the constraints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the improvement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the enhancement of the sustainab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intensifying the dependence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n the core element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inference and the data,authors finally make relevant policy sugges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thoroughly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optimizing producing and operational process by means of circular economy,advancing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oriented ec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ncreasing investmentson human resource to enhance the proportion of industrial core elements.
Key wordssustainable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complex system;industrial demand for environment;industrial pressure on environment
Industrial Sustainable Competitiveness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LIU Chuan-jiang WANG Jing
(1.Center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earch,Wuhan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072,China;
2.Center for Poputation,Resource and Environrnental Economics Research,Wuhan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072,China)
F062.9
A
1002-2104(2010)03-0062-05
10.3969/j.issn.1002-2104.2010.03.012
2009-10-10
劉傳江,博士,教授,博導,主要研究方向為產業與可持續發展。
*該文系武漢大學“985”兩型社會建設研究創新平臺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