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睿文 封志明 游 珍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資源中心,北京 100101)
中國人口集疏格局與形成機制研究
劉睿文 封志明 游 珍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資源中心,北京 100101)
人口集聚和疏散是人口空間分布格局最直觀和最集中的體現,基于人口集聚度的中國人口集疏的空間格局和形成機制的研究,有助于準確把握中國人口空間分布的基本脈絡,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研究采用了人口集聚度分級評價的方法,依據人口集聚度的不同,將各個地區劃分為不同等級的人口集聚區,并對其分別討論。在此基礎上,結合中國人口分布格局、自然條件的空間分布格局、人居環境自然適宜性評價結果以及經濟發展格局和城市化格局,對中國的人口集疏的空間格局進行了歸納,并進一步對相應的形成機制進行了探討,得出了我國人口分布的空間不平衡日益加劇,并呈現沿海、沿江、沿線集聚的態勢的基本結論,并對我國人口分布集疏格局的形成進行了探討,提出了自然因素奠定我國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而經濟發展不平衡與城市化成為人口集聚的動力的觀點。
人口集聚;空間格局;形成機制;分級評價;城市化
人口集聚是指基于各種原因,一定地理范圍內的部分甚至全部人口向該地理范圍內的一個或多個特定區域匯聚的現象、過程以及趨勢。相對應的,人口疏散則是指基于各種原因,一定地域范圍內的全部或者部分地區的人口高度稀疏或者不斷向外流出的現象、過程和趨勢。人口集聚和人口疏散都是區域自然稟賦不均衡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必然產物,也是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結果。
從人口和空間關系來看,人口集聚與疏散是人口空間分布格局最直觀和最集中的體現,因此,研究一個地區人口集疏的空間格局和形成機制,不僅有助于揭示不同地區人口集疏的內在規律,而且有助于把握整體人口分布的態勢和規律,更能體現區域內經濟集聚程度以及城市化的發展水平。
用人口集的聚與疏散的對比來研究我國人口的空間分布是我國人口地理研究的傳統方法,從1926年竺可楨發表的《論江浙兩省之人口密度》算起,這種方法已經沿用了80多年,1935年胡煥庸先生以全國人口密度為基礎,提出了著名的“璦琿(黑河)—騰沖線”,成為我國人口地理學研究至今難以超越的高峰[1]。建國后,我國開展了5次人口普查,基于這些普查數據,我國人口地理研究人員利用新的技術方法對我國人口空間分布展開了系統的研究,尤其近年來采用了GIS等技術,提出了大量新的觀點,如葛美玲、封志明,吳靜等[2-3],但由于計算人口密度只能反映人口空間的靜態的分布,而這種靜態的人口格局在短時間內無法改變,因而研究成果整體上都是印證前人的觀點,缺乏突破性的發現。
中國作為一個人口眾多、區域自然稟賦和社會經濟差異均極為顯著的國家,其人口集疏格局極其復雜,簡單地將中國不同地區劃分為人密集集地區和人口稀疏地區進行探討,或者單純從人口本身來分析其形成機制,都無法系統地揭示中國人口集疏的內在規律和形成機制。鑒于此,我們采用了人口集聚度分級評價的方法,以分縣為基本單元,依據人口集聚度的不同,將各個地區劃分為不同等級的人口分區,在此基礎上,對中國的人口集聚的空間格局以及形成機制進行了初步探討。
1.1 模型的構建
為深入探討中國人口集疏的空間格局和形成機制,本研究選取人口集聚度作為指標,以2006年全國分縣人口數據為基礎,對全國分縣人口集聚程度進行了定量計算,在此基礎上,確定人口集聚程度分級評價標準,揭示了中國人口空間集疏的空間格局。人口集聚度反映的是一個地區相對于全國人的人口集聚程度,可以用某一地區以占全國1%的國土面積上集聚的全國人口的比重(%)來表示,與人口豐度具有同等的價值定義,其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JJDi是i縣的人口集聚度;Pi是i縣的人口數量,人;Ai是i縣的土地面積,平方公里;An是全國土地面積,平方公里;Pn是全國總人口,人。
在構建分縣人口集聚度計算模型的基礎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統軟件對相應的數據進行分析,本研究根據全國分縣人口集聚度的分布特征,結合縣域人口數量,將全國2 325個分縣單元①為了便于研究,研究組在全國縣級單元數據的基礎上,對部分單元進行了科學的歸并,共計生成2325個縣域單元。劃分為人口密集地區(JJD>2)、人口均值地區(0.5<JJD<2)和人口稀疏地區(JJJ<0.5)三個類別。并進一步根據人口密集或稀疏的程度,將人口集聚度劃分為人口高度密集區、中度密集區、低度密集區、人口密度均上區、人口密度均下區、人口相對稀疏區、人口絕對稀疏區和人口極端稀疏區8個級別,中國分縣人口集聚度分類標準如表1所示。
表1 中國人口集聚度分類標準Tab.1 The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of China’s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1.2 數據來源
本研究的人口數據均來自2006年百分之一人口抽樣數據,本研究所用的氣象數據均來自全國氣象臺站多年平均溫度與相對濕度月值觀測數據,地形條件的數據提取自中國數字化地形圖(DEM,1km×1km);水文數據提取自從全國多年平均降水與水域比例分布圖(1∶100萬);地被條件的基本數據則是提取自中國土地利用類型圖(LUCC,1∶100萬)與歸一化植被指數圖(NDVI,1km×1km)。
1.3 基于分縣尺度的中國人口集聚程度分級評價結果
基于分縣尺度的全國人口集聚度的研究結果和分縣人口集聚度的空間分布狀況表2所示:
(1)人口密集區。2006年中國人口密集區的土地面積占全國的14.98%,相應人口占全國的比例高達68.82%,平均人口密度達到624.84人/km2。中國人口密集區主要分布于東部和中部的平原地區,其中海河平原、黃淮平原以及長江中下游平原東部構成中國最大的人口集聚區域,包括了京津冀、中原地區、長三角三大人口集聚中心;另外東南沿海城市帶—珠三角地區,從東南沿海城市帶直到珠三角地區,包括了福州、泉州、廈門、汕頭等沿海城市和作為全國性人口集聚中心的珠三角城市群;西部地區僅有成渝地區、關中盆地和少數城市地區屬于人口密集區。
(2)人口均值區。2006年中國人口均值區的土地面積占全國的23.92%,相應人口占全國的比例為26.3%,平均人口密度為149.57人/km2。
人口均值區廣泛分布于中國的中部、東部以及西部與東部連接地區,其中中國華中地區南部、西南地區、華南南部地區以及東北地區的松嫩平原的大部分縣域屬于這一類型。
(3)人口稀疏區。2006年中國人口稀疏區的土地面積占全國的比例高達61.1%,其人口卻僅占全國的4.88%。
人口稀疏區全部位于胡煥庸人口分界線以西的地區,其中青藏高原的西部和南部、內蒙古高原東部和西部地區、阿爾泰山南麓地區、塔里木盆地東端地區由于自然環境惡劣,基本屬于無人區。
2.1 中國人口分布的空間不平衡日益加劇,西疏東密格局難以改變
為探討中國整體上人口集聚的程度,本研究以分縣尺度全國人口密度圖為基礎,繪制全國歷年的人口密度洛倫茨曲線,并計算其基尼系數,根據計算結果,2006年的基尼系數高達0.7530,這說明中國人口分布處于極端不均衡的狀態,而2006年中國人口-面積洛倫茲曲線也顯示:當人口累積百分比達到50%的時候,面積累積百分比急劇增加到98.5%,這意味著剩余的1.5%的土地面積上集聚了全國一半的人口,說明中國人口空間集聚程度非常高。
中國近50年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人口集聚程度不斷提高,根據1982人口普查數據,全國分縣平均集聚度為2.66,1990年上升到2.697,2000年大幅上升到2.896,2006年達到了2.944,說明中國人口集聚呈現加速發展的趨勢,中國人口分布的空間不平衡日益加劇。
根據2006年統計數據,結合地理信息系統軟件分析,可以看出,中國人口集聚主要發生在中部和東部地區,中國東部地區分縣平均人口集聚度高達3.895,中部分縣平均人口集聚度為3.447,均明顯高于2.944全國分縣平均集聚度,而中國西部地區分縣平均人口集聚度僅為1.439,西北地區僅為1.149,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由于在可預見的將來,我國人口分布的主要約束性要素在地域上的“西貧東富”的格局不會出現根本性的轉變,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西疏東密”的人口分布整體格局也會長期存在,考慮到區域經濟集聚在東部地區不斷加劇以及由此產生的東部地區城市化進程加快等情況,這種格局在未來數十年內還有可能進一步強化。
2.2 人口依托平原盆地集聚,丘陵山地沙漠人口稀疏
中國人口集聚的空間分布情況與中國地形起伏度空間分布進行對比顯示,中國人口集聚基本都發生在地形起伏度比較低的平原、盆地地區,其中華北平原、淮河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區是中國人口集聚程度最高的地區[1,4]。與之相對應,人口稀疏地區主要位于高原、沙漠和山地等地區,其中青藏高原和西北的塔克拉瑪干沙漠、騰格里沙漠、毛烏素沙漠等干旱地區是中國人口集聚度最低的地區,存在大量的無人區。中國人口集聚區的空間格局明顯受到中國平原、盆地空間分布的影響,尤其是以胡煥庸線[1]為界的東南半壁,其平原、盆地地區的分布格局完全決定了人口集聚區的格局,而其丘陵、山地的格局也和人口稀疏區的分布一致。
2.3 人口沿海、沿江、沿線集聚的趨勢明顯,已形成若干
區域人口集聚中心
從中國沿海、沿江、沿線人口分布圖上可以看出,中國目前已經形成了“一帶、三江(河)、兩線”的人口集聚框架。“一帶”即南起珠三角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帶,經長三角城市群、山東半島和環渤海經濟區,直達遼東南城市群的“沿海人口集聚帶”。“三江(河)”是指西起成渝地區,經武漢都市圈、長株潭城市帶、昌九城市帶,東至長三角城市群的“長江沿線人口集聚帶”;西起西寧、蘭州,經河套地區、山陜交界地區和中原城市群,東達山東半島的“黃河沿線人口集聚帶”;西起昆明,經貴陽、南寧,直達珠三角的“珠江沿線人口集聚帶”。“兩線”是指南起香港九龍、經深圳、廣州、長沙、武漢、鄭州、北京、沈陽,直達最北端的哈爾濱的“哈大—京沈—京九鐵路沿線人口集聚帶”;東起上海,經蘇州、南京、鄭州、西安、蘭州,穿過河西走廊直達烏魯木齊的“隴海—蘭新鐵路沿線人口集聚帶”。
中國人口集聚經過多年的發展,也逐漸形成了若干個區域性人口集聚中心,其中以北京—天津為核心的京津冀地區、以中原城市群為核心的中原地區、以滬寧杭為核心的長三角地區、以廣州—深圳為核心的珠三角地區、以武漢都市圈為核心的長江中游地區以及以成都—重慶為核心的四川盆地成為中國人口集聚程度最高的區域人口集聚中心(見表3)。這些人口集聚帶和人口集聚中心對其周邊區域人口分布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共同構成了中國人口集聚的“骨架”,從根本上奠定了中國人口分布的基本框架。
表2 中國基于分縣尺度的人口集聚度分類統計表(2006年)Tab.2 The classified statistics of China’s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in county scale
3.1 自然條件奠定了中國人口集疏的基本格局
(1)中國自然因素的地域分異格局對人口集聚疏格局的形成具有決定性影響。良好的自然條件是人口集聚的前提,作為自然差異巨大的中國尤其如此。項目組對中國人口分布與中國地形、氣候和植被等自然條件的空間分布進行[4]對比,根據計算結果,中國人口分布與中國地形條件、植被條件有著高度的一致性,與氣候條件也有很高的相關性。其中地形條件對中國人口分布的影響尤為突出。中國人口集聚區的分布與中國主要的平原、盆地地區的分布完全一致,而中國的人口稀疏區乃至無人區也基本上都分布在地形起伏度較大的地區。中國人口“西疏東密”基本格局的形成就是中國“平原集中分布于東部地區而西部多高海拔山地以及高原”的地形地貌格局限制的結果,中國地形地貌的整體格局根本上決定了中國人口分布的整體格局。
(2)人居環境自然適宜性的空間格局決定中國人口集疏的地域格局。通過中國人口集聚度與中國人居環境適宜性在空間分布[5]的對比可以看出,中國人口密集區全部位于東南半壁的人居環境高度適宜區和比較適宜區,與之相對應,中國人口稀疏區則全部位于中國西北半壁的人居環境臨界適宜區和不適宜地區。從統計結果來看,中國人居環境不適宜地區的人口密度僅為6人/km2,而與之相對應的人居環境適宜地區人口密度為273人/km2,其中人居環境比較適宜地區人口密度為375人/km2,人居環境高度適宜地區的人口密度高達541人/km2,中國人口向人居環境高度適宜地區和比較適宜地區集聚的效應明顯。3.2 城市化是中國人口集聚的核心內容
表3 中國主要人口集聚中心對比Tab.3 Comparison of the five national center of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通過將中國人口集聚與中國主要的24個城市群的空間分布的情況進行對比,城市化地區的分布基本確定了中國人口集聚的框架(見表4)。如前所述,中國的人口集聚帶全部都是以眾多的城市群、城市帶作為骨干,而主要人口集聚中心如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中原地區、長江中游地區以及四川盆地等也分別以京津、滬寧杭、惠深港、中原城市群、武漢都市圈以及成渝等城市群或城市帶為核心,說明城市化地區是中國人口集聚的骨干和核心。中國人口集聚實際上是圍繞區域城市化進行的。從最初的分散型城鎮體系、中期城市群的初步形成,到未來的都市圈—都市連綿區的全面形成,中國的城市化完全引導著中國人口集聚發展的方向,中國的城市化是中國人口集聚的核心內容。
3.3 中國經濟集聚的空間不均衡性是人口集疏格局形成的根本動力
為驗證中國的人口集聚與經濟的相關性,本文分別選取了中國分縣人口密度與經濟密度進行相關分析,分析結果顯示,在0.05的置信度水平上,中國分縣人口密度與經濟密度的相關度高達0.828,這說明中國人口的空間集聚與各地的經濟水平密切相關。
從空間分布角度看,本文選取分縣人口集聚度與經濟集聚度分別作為人口集聚與經濟發展水平的評判指標,通過將兩種集聚度的空間分布進行對比,探討人口集聚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空間關系。結果顯示,人口集聚與經濟發展顯著相關,經濟核心區與人口核心區完全一致,而極端落后地區以及待開發地區也全部都屬于人口極端稀疏區與基本無人區。按照經濟集聚度由高到低的各類型區也分別與按照人口集聚度由高到低的各人口集聚類型區存在著明顯的一一對應關系,這說明中國的人口集聚與中國經濟發展水平之間在空間上基本吻合,證明中國的人口集聚與中國的經濟發展密切相關。
事實上,中國人口空間集聚很大程度上都是源于經濟集聚而導致的不斷擴大的區域經濟差距,這種差距導致大量的人口為獲得更優越、富裕的生活條件不斷涌入經濟相對比較發達的地區,最終在這些地區形成了人口的集聚。經濟集聚在空間上的不均衡性是中國人口集疏格局形成的根本動力。
(1)在總體集聚度不斷提高的大背景下,中國人口分布“西疏東密”的傳統空間格局短期不會改變、人口集聚以平原地區為依托、并呈現“沿海、沿江、沿線”高度集聚的特征。經過近現代近百年的發展,中國已經基本形成了“一帶、三江(河)、兩線,若干區域人口中心”的人口集聚空間框架。與之相對應,中國人口稀疏地區則主要分布在高原、高山、沙漠等自然條件差、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其中青藏高原和西北沙漠地區是我國人口集聚程度最低的地區,存在大量的無人區;
表4 24個城市群人口統計Tab.4 The population statistics 24 chie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hina
(2)中國自然要素地域差異性決定了人口在空間上“高度集聚區和極端稀疏區并存”的現狀,而自然要素對人口集疏格局的性影響最終體現在人居環境自然適宜性上,其空間分布的格局奠定了人口集聚的基本格局;城市化是人口集聚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和最高級形式,同時城市化也會促使人口進一步向城市化地區不斷積聚,使得城市化地區成為中國人口集聚的骨干和核心,并最終帶動了中國整體人口集聚,城市化是中國人口集聚的核心內容;
(3)經濟集聚的不斷發展導致區域經濟差距不斷擴大,促使越來越多的人前往發達地區,而欠發達地區在這一過程中必然面臨人口的不斷外流、最終出現人口密度下降、居民區收縮甚至廢棄的局面。經濟集聚的空間不均衡性是中國人口集疏格局形成的根本動力。
本研究采取了人口集聚度對全國分縣人口數據進行計算,集中了問題,得出了一些有價值的結論,是一個值得借鑒的思路。但是,由于所掌握的數據的限制,尤其是數據的存儲格式的問題,無法實現人口數據與自然因素數據的相關分析,從而限制了進一步深入探討的空間,如果能夠在這方面取得突破,將會得出更有價值的全新結論。
致謝:本課題的研究得到了國家人口計生委發展規劃與信息司在數據收集和信息提供方面的全力支持,特此感謝。
(編輯:于 杰)
References)
[1]胡煥庸.論中國人口之分布[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3.1-27.[Hu Huan-yong.On China’s Population Distribution.Shanghai: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1983.1-27.]
[2]葛美玲,封志明.基于GIS的中國2000年人口之分布格局研究——兼與胡煥庸1935年之研究對比[J].人口研究,2008,1(32):51-57.[Ge Mei-ling,Feng Zhi-ming.Research on China’s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Pattern in 2000 based on GIS.Population Research.January 2008,1(32):51-57.]
[3]吳靜,王錚.2000年來中國人口地理演變的Agent模擬分析[J].地理學報2008,63(2):185-194.[Wu Jing,Wang Zheng.Agentbased Simulationon the Evolutionof Population Geographyof China during the Past 2000 Years.Acta Geographica Sinica.Vol.63,No.2Feb.,2008,185-194.]
[4]張善余.中國人口地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207-262.[Zhang Shan-yu.China’s Population Geography.Beijing:Science in China Press.2007.207-262.]
[5]封志明,唐焰,楊艷昭.中國地形起伏度及其與人口分布的相關性[J].地理學報2007,62(10):1073-1082.[Feng Zhiming,Tang Yan,Yang Yan-zhao.The Relief Degree of Land Surface in China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Population Distribution.Acta Geographica Sinica.Oct2007,62(10):1073-1082.]
[6]唐焰,封志明,楊艷昭.基于柵格尺度的中國人居環境氣候適宜性評價[J].資源科學,2008.30(5):648-653.[Tang Yan,Feng Zhiming,Yang Yan-zhao.Evaluation of Climate Suitability for Human Settlement in China.Resources Science,2008,30(5):648-653.]
[7]沈續雷,王桂新,孔超.中國人口分布和經濟發展空間不均衡性對比研究[J].人口與發展2009,(6):37-45.[Shen Xulei,Wang Guixin,K ong Chao.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Spatial Disequilibrium between China s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2009,(6):37-45.]
[8]施華萍,柯見洪,孫策.中國人口分布規律及演化機理研究.物理學報[J].2009,58(1):1-8.[Shi Huaping,Ke Jianhong,Sun ce.Rules of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of China and its evolution mechanism.Acta Physica Sinica,2009,58(1):1-8.]
[9]段學軍,王書國.長江三角洲地區人口分布演化與偏移增長[J].地理學報,2008,28(2):139-144.[Duan Xuejun,Wang Shuguo.Evolution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Growth Shift in Changjiang River Delta.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8,28(2):139-144.]
[10]杜國明,于鳳榮,宋戈.環境最小限制率在人口分布中的實證研究——以吉林省為例[J].中國人口科學,2008,(1):145-154.[Du Guoming,Yu Fengrong,Song ge.Demonstrating the Environmental Law of the MinimumLimitationfor Population Distribution:A Case Study for Jilin Province.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2008,(1):145-154.]
[11]程曉亮,饒芬芳.不同地形環境下道路、河流對人口分布影響的分析——以黃山市為例[J].地理學報,2008,24(5):417-419.[Cheng Xiaoliang;Rao Fenfang.Analysis of Influence of Road,River o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under Different Terrain Environment:Take Huangshan City as an Example.Resource Development&Market,2008,24(5):417-419.]
[12]孟慶艷,李強.城市公交網點與人口分布互動關系的理論模型[J].人文地理,2008,23(5):119-123.[Meng Qingyan,Li Qiang.A Concept Model on The Interacton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Public Traffic Routes&Stations and Population Lation Distribution.Human Geography,2008,23(5):119-123.]
[13]羅仁朝,王德.基于聚集指數測度的上海市流動人口分布特征分析[J].城市規劃學刊,2008,(4):81-86.[Luo Renchao;Wang de.An Analysis on Characteristics ofFloating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Shanghai by Means of Accumulation Index.Urban Planning Forum,2008,(4):81-86.]
[14]陳彥光,劉繼生.城市人口分布空間自相關的功率譜分析[J].地球科學進展,2006,121(1):1-9.[Chen Yanguang,Liu Jisheng.Power Spectra Analyses of Spatial Auto-Correlations of Urban Density:An Application to the Hangzhou Metropolis.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2006,121(1):1-9.]
AbstractPopulation agglomeration&shrinking is the most direct and most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popul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The research on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shrinking spatial pattern and its formation mechanisms in a specific region,will not only help to reveal the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shrinking in the region of the inherent law itself,but will also benefit study of the overall regional population spatial pattern,and even further,the study of regional economy agglomeration and urbanization.With the largest population a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regional natural condition and economy,China’s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and shrinking,in terms of the size and complexity,is not comparable in the world.Thereby,research on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its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China’s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shrinking,which will contribute to grasping the essence of China’s popul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both in academy and practice.The article chose the classification evaluation of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which classified China into many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regions at different levels according to their population centralization index,and then,discussed them in each type.Based on this,and making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China’s population,natural condition,human environmental suitabil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article generalized the spatial pattern of China’s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shrinking,and made further discussion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China’s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shrinking.The conclusion emphasized the effect of natural suitability of human settlement,the urbanization,and the economic agglomeration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and shrinking in China.
Key wordspopulation agglomeration&shrinking;spatial pattern;formation mechanisms;classification evaluation;urbanization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Pattern&Formation Mechanisms of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Shrinking in China
LIU Rui-wen FENG Zhi-ming YOU Zhen
(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01,China)
C924.24;F291.1
A
1002-2104(2010)03-0089-06
10.3969/j.issn.1002-2104.2010.03.017
2009-10-10
劉睿文,博士后,主要從事人口地理學的研究。
*本研究是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項目“國家人口發展功能分區方案與配套政策研究”(2008-2010)的配套研究成果,得到了該項目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