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扎魯達 內蒙古農牧科學院
三河牛是我國培育的第一個乳肉兼用品種,產于內蒙古自治區,主要分布于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三河牛適應于大陸高寒氣候,放牧性能好,牛奶風味獨特,干物質含量和乳脂率高。近年來,隨著我國奶業的整體快速發展,三河牛頭數增長快,單產水平提高迅速,是今后生產綠色奶制品的優質原料奶來源。
1917~1949年為三河牛的育種階段。三河牛的育種始于俄國革命后部分白俄僑民移居呼倫貝爾市三河一帶,當時他們帶來了一批俄國的改良牛,如西伯利亞牛、后貝加爾牛、西門塔爾牛等,還有少數塔吉爾牛。這些牛與荷蘭牛、亞羅斯拉夫牛、瑞士牛共同參與了對當地蒙古牛的雜交改良。之后(1950~1960年),當地少數民族用良種公牛改良蒙古牛,其中用蘇系西門塔爾牛改良的較多。后來,三河牛的育種開始納入政府的畜牧業發展規劃中,1962年后相繼制定了“三河牛選育標準”和“三河牛育種方案”。三河牛選育的方針是以本品種選育為主,適當導入外血為輔。導入品種為從蘇聯引進的西門塔爾牛。當時提出的育種主要指標為:3胎以上母牛體高130~140cm,體重550~700kg;5歲公牛體高155~165cm,體重900~1200kg;3胎一等母牛305天產奶量達3600kg以上,乳脂率為4%;毛色為紅(黃)白花,花片整齊,界限分明。

采用的主要育種措施是充分發揮種公牛的作用,普遍開展人工授精,積極推廣冷凍精液技術,嚴格實行選種選配,重視培育后備公牛,逐步開展后裔測定和品系繁育;改變基本飼養管理條件及加強疾病防治等。
1986年9月,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正式命名該新品種為“內蒙古三河牛”。同年經國家評審驗收,制定標準而發布,三河牛定為國家優良品種。
目前三河牛的主要特點為:體軀寬大,骨骼粗壯,體質結實,肌肉發達;頭清秀,眼大明亮,頸薄、胸深,背腰平,體軀較長,四肢結實,性情溫馴;遺傳基因豐富且性能較穩定;耐粗飼,耐寒抗病,適應性強,是適合于北方放牧、農牧交錯區放牧及半舍飼的良種奶牛。但是,三河牛尚存在前胸較窄,肩、背、腰薦尾結合不良,乳頭不齊,排乳不快等缺陷。
6月上旬~10月中旬,三河牛一般晝夜放牧;10月下旬~第2年5月下旬則進行舍飼。放牧期間一般不補料,日產奶量為10kg以上的母牛每產1kg奶補精料0.2kg。舍飼期間母牛日喂青干草15~16kg,草種以草甸草原禾本科及雜草為主;青貯玉米7~10kg,精料以玉米、大麥、燕麥為主,麩皮、餅粕占日糧的25%~35%,食鹽50~70g。
公牛以舍飼為主,喂青干草16~18kg,夏季少數公牛合群放牧,割青草飼喂,日補3~6kg。
育成牛一般分為育成公牛群和育成母牛群。放牧期較長,冬春半舍飼,以補青干草為主,瘦弱牛不補料。補群的育成母牛配種后轉入大母牛群,由專人管理并調教。

表1 三河牛母牛305天產奶量 單位:kg
犢牛出生后,7~10天內喂足初乳,一月齡后犢牛單獨族群飼養,每天喂奶3次,日喂奶5~6kg。2~6月齡時,每天喂奶2~3次,一般一頭犢牛到6月齡喂奶350~800kg。過去多是在6月齡斷奶,現在4~5月齡斷奶的也較多。犢牛一月齡后開始訓練吃青干草,夏秋季結合放牧喂奶。
三河牛公犢初生重為35.8kg,母犢為31.2kg;6月齡公犢體重為178.9kg,母犢為169.2kg,在哺乳期公犢平均日增重795g,母犢為776g。斷奶后到18月齡,在正常飼養管理條件下,平均日增重在500g左右。成年母牛體重為550kg,成年公牛體重為1050kg。從生長發育看,三河牛6周歲以后體重才完全停止增長,是晚熟品種。
三河牛在正常飼養管理條件下,初配月齡為20~22月齡。三河牛可繁殖10胎次以上,繁殖成活率平均為78%。母牛妊娠天數平均為283~285天,公犢比母犢妊娠天數多1~2天。
三河牛國家標準母牛305天產奶量如表1所示。
三河牛泌乳天數一般在300天左右,放牧時間長的母牛泌乳天數為270天。呼倫貝爾市謝爾塔拉牧場以三河牛為核心母牛,305天平均產奶量為3205kg,乳脂率為4.1%~4.2%,干物質含量為12.5%以上。“十五”期間奶業重大科技專項“北方牧區現代生產技術集成與產業化示范”課題建立的示范區,飼養三河牛2.4萬頭,其中,產奶母牛平均單產達3550kg,乳脂率3.51%,乳蛋白率3.42%。
呼倫貝爾市有可利用草地約998.0萬公頃,因此,三河牛的發展可借鑒新西蘭的模式,向草地奶牛發展。草地奶牛具有如下特點。
2.1.1 成本低
夏秋季主要依靠放牧,冬春舍飼期大量飼喂青干草,利用谷物較少。在新西蘭,草地奶牛生產1kg原料奶的成本比全舍飼的成本低50%,在呼倫貝爾市約低40%。草地奶牛的經濟效益也比其它草地家畜好。據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專業部門測算,1頭奶牛只消耗10只羊的草料,而能產出30只羊的效益。
2.1.2 利于奶牛的健康并提高母牛的繁殖率
奶牛在清新空氣的環境下,在草場采食新鮮牧草,飲用天然水,日行走30~40km,利于繁殖、健康,減少傳染疾病。
2.1.3 原料奶的風味好,乳脂率、乳蛋白率均較高
三河牛產的原料奶不但風味濃,乳脂率和乳蛋白率也較高。在新西蘭、澳大利亞的草地奶牛的乳脂率均在4.0%以上,有的高達4.5%,三河牛的乳脂率一般在4.1%~4.2%。
2.2.1 三河牛的選育方向
三河牛為乳肉兼用牛,今后可向偏乳型選育,不追求個體高產奶量,而致力于單位面積草地的高效;保持三河牛的環境適應性和放牧性能,進一步提高原料奶的質量。
2.2.2 乳用性能的改善
建議母牛305天的產奶量,特等牛為4600kg,一等牛為3800kg,二等牛為2900kg,三等牛為2000kg,比1986年發布的國標提高約10%;乳脂率為4.2%~4.3%,比國標提高約0.2~0.3個百分點。
2.2.3 實施三河牛群體改良計劃
奶牛群體遺傳改良技術體系是當前最為科學、合理和有效的技術體系,通過實施這一技術,可在實現達到國標的三河牛頭數快速增長的同時,實現奶牛群體質量的提高。在技術上應做好以下3項工作:一是做好母牛良種登記工作,這是奶牛遺傳改良的基礎工作,其目的是保證三河牛品種的一致性和穩定性,促進奶農飼養優良奶牛,保存基本遺傳參數和生產性能記錄,以達到選育優良三河牛的目的;二是優秀三河牛公牛的選育和后裔測定,即通過后裔測定和相應的遺傳評定技術選育優秀公牛;三是利用人工授精技術,將優秀公牛的優良遺傳物質推廣到整個三河牛群中,進一步提高牛群的乳用性能。利用人工授精技術符合當前內蒙古的生產條件,經濟而且簡單易行。
2.2.4 考慮培育新品系
品系繁育是不斷提高品種質量水平的有效方法,考慮到三河牛當前外貌特征存在的一些缺陷,采取品系育種方法,培育各具特點的2~3個品系,并建立一定數量的品系基礎奶牛;然后在品系間有計劃地進行雜交,使品系間的優秀特點互相補充和結合,逐步糾正三河牛的缺陷。
2.2.5 引進某些特需公牛或精液進行導入雜交
為加快三河牛的品種改良和提高原料奶品質,可有計劃、有目的地導入外牛精液,如選擇具有胸深、寬,乳頭整齊和乳脂率高等性狀遺傳基因的種公牛或精液,同時考慮導入公牛的毛色,與三河牛相近。
在草地建設方面,除采取常規的草地改良和建設措施外,應建設優質豆科、禾本科為主的(或混播)人工草地,實現每頭三河牛母牛應有0.4~0.6公頃的人工草地。在草地利用上,應限制載畜量,放牧期實行要季節轉場并逐步開展劃區輪牧,形成“舍飼—輪牧”的集約型畜牧業,確保草場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和牧草高效生長。
“十五”期間,內蒙古農業大學金曙光教授等曾在呼倫貝爾市鄂溫克草甸草原進行三河牛劃區輪牧試驗。在6~9月牧草生長季節,圍欄面積48公頃,內設7個小區,每區面積6.8平方公里。7個小區分為輪牧小區5個,連續放牧區1個,不放牧對照區1個。每個輪牧小區放牧7天,輪牧三河牛16頭,連續放牧區8頭,三河牛年齡、胎次、泌乳期、生產性能相近。試驗結果顯示,論牧區比連續區平均每頭母牛每天多產奶3.22kg。
畜牧業標準化是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發展的重要標志,三河牛的現代化飼養管理也離不開標準化。“十五”奶業重大科技專項“北方牧區現代奶業生產技術集成與產業規范”課題,根據三河牛的品種、飼養管理特點,制定了“三河牛飼養管理技術規范,包括育種、繁殖、飼養與飼料、衛生保健與草甸草原地區奶牛劃區輪牧技術標準”等。2006年末,又在這個標準的基礎上,起草了“三河牛劃區輪牧及飼養管理系列地方標準”。這個標準為三河牛的科學飼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有利于推動三河牛養殖的健康、持續發展。
三河牛作為奶牛,市場發展潛力大。國家有關部門以及自治區各級政府應對三河牛的品種改良給予扶持或納入國家重點項目予以支持。草地建設方面,除政府對牧區的正常投入外,也應鼓勵有關龍頭企業對草原建設作出承諾,政府應明確草原利用和建設的責、權、利,讓企業進行生產規劃時,樹立生態意識,統籌天然草地的使用、建設。
[1] 朱延生.呼倫貝爾盟畜牧業.海拉爾:內蒙古文化出版社,1992
[2] 阿迪雅.關于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發展奶牛養殖業的幾點思考.中國乳業,2005(1):22~24
[3] 潘耀國.內蒙古牧業有多大發展潛力.中國牧業通訊,2004(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