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廷青
奶牛養殖者都明確地知道奶牛繁殖的重要性,只有將奶牛的繁殖工作做好,奶牛養殖的既定效益才能有可靠的保證。筆者針對現代奶牛群體繁殖過程中的新觀念、新手段等,結合我國奶牛場的實際,筆者多年的臨床實踐經驗和國際最新研究成果,撰寫了此文,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旨在為養殖者解決現實生產中存在的問題提供參考。
奶牛場日常工作之一就是給奶牛配種,然而,相當多的奶牛場場長、獸醫和配種員,從理論上并不清楚其管理的奶牛群體每天應有多少頭奶牛發情和需要配種。這種情況很容易造成奶牛場繁殖生產管理無的放矢,不能及時發現許多需要處理的小問題,從而逐漸積累下來,演變成日后極難克服的難題。本文在此引入一個簡單實用的新概念“奶牛每日發情率”。
在一個正常的奶牛群中,奶牛的發情呈隨機分布狀態。由于奶牛的發情周期是21日,所以“奶牛每日發情率”大約為5%。在此基礎上,可從理論上推算出某一個奶牛群體每日大約應該有多少頭奶牛發情和需要配種。
計算公式如下:未配種15月齡以上育成牛總頭數×5%+已配種未孕育成牛總頭數×5%+已配種21日以上未孕檢育成牛總頭數×30%×5%=每日可期望發情配種牛總頭數(此公式中的30%是假設育成牛的情期受胎率為70%)。

▲ 獸醫為奶牛進行檢查
計算公式如下:未配種產后50日以上擠奶牛總頭數×5%+已配種未孕擠奶牛總頭數×5%+已配種21日以上未孕檢擠奶牛總頭數×60%×5%=每日可期望發情配種奶牛總頭數(此公式中的60%是假設擠奶牛的情期受胎率為40%)。
將上述2項公式合并求出總和,即可得出混合牛群每日應有多少頭奶牛發情和配種。此外,還可以按照以下公式計算:(成母牛總頭數×2.5+4月齡以上育成牛總頭數×1.4)÷365=每日可期望發情配種牛總頭數。這是采用奶牛群體年妊娠總頭數逆算法,并且假設成母牛和育成牛的情期受胎率分別為40%和70%。將這種算法應用到臨床,其預測效果較好。
中國的奶牛場絕大多數是混合群,筆者經反復摸索和多次試驗,總結出一則較為簡單的方法:混合群奶牛總頭數(大小奶牛一起計算)×0.5%=每日可期望發情配種奶牛總頭數。如果是標準結構的混合奶牛群,效果會更佳(標準結構混合奶牛群的概念是:奶牛群各級結構以產犢間隔12個月、育成牛24月齡分娩、年淘汰率33%為基礎,維持其動態平衡和相對穩定)。
傳統觀念中常用“情期受胎率”和“年終受胎率”(即總受胎率)來考查某一奶牛場的繁殖效率。盡管這2個統計數據已經使用多年并且在以往奶牛群體繁殖管理方面發揮過重要作用,但對現代化奶牛場的繁殖管理者來說,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

表1 情期受胎率與21日妊娠率度量經產奶牛群體繁殖效率的差異

圖1 精子和卵子在母牛生殖道存活時間
首先分析情期受胎率。情期受胎率(本情期實際妊娠奶牛總數/本情期全部配種奶牛總數)受下列4個因素制約:母牛繁殖力、發情觀察準確率、公牛繁殖力和輸精技術。過去,從嚴把好上述4個環節,一般都可以獲得滿意的全群繁殖效率。然而,由于奶牛群體的不斷擴大,奶牛群體繁殖管理面對的挑戰異于往昔,牛群管理軟件的開發和推廣,強調決策反饋的高度時效性等,使得應用情期受胎率來度量和監控奶牛群體繁殖管理的各主要環節顯得力不從心。例如,產后牛的繁殖力如何量化?假如沒有認真做好產后監護,如何保證其繁殖力在90%以上;再如,從制約情期受胎率的因素分析,其恰恰無法度量發情檢出率這個最重要的指標。
“年終受胎率”(全年實際妊娠奶牛總數/全年應配種奶牛總數)雖然在度量全群繁殖效率方面有一定的價值,但由于只能在年底統計出來,所以對于規模化奶牛場來說,這種統計方式難以保證決策反饋的高時效性。換言之,如果全群繁殖效率發生問題,由于當時沒有察覺,待年底總結發現后也只能期待第2年采取適當的措施獲得某種改進,這自然會造成由于決策反饋拖宕滯后而導致的某些原可避免的生產損失。
鑒于上述原因,出于生產實際需要,美國奶牛臨床繁殖領域于20世紀80年代引入了“21日妊娠率(21-Day Pregnancy Rate)”的概念,以彌補情期受胎率(Conception Rate)的不足。21日妊娠率的定義是:在21日期間,全部應配種母牛的實際妊娠率。其計算公式是:實際妊娠奶牛總數/21日內全部應配種奶牛總數=21日妊娠率。21日妊娠率受下列5個因素的制約:發情檢出率、母牛繁殖力、發情觀察準確率、公牛繁殖力和輸精技術。顯而易見,21日妊娠率不僅度量情期受胎率,還度量對于提高奶牛群體繁殖效率至關重要的發情檢出率(表1)。
從表1可以看出,A群和B群的情期受胎率皆為60%,可否據此就斷定2個奶牛群體的繁殖效率相同?結論當然是否定的,因為B群的21日妊娠率顯著高于A群,這是緣于B群的發情檢出率遠高于A群。據此可以推論:使A群全群妊娠需要配種3.3次,而使B群全群妊娠則只需要配種2次。21日妊娠率的概念有利于其在奶牛群體繁殖生產管理中的實際應用。
在我國,目前在確定奶牛配種的最佳時間和選擇標準方面存在著2種觀點。一種是以頻繁站立發情為準(頻繁站立發情后8~12h配種),也稱為早晚法則,即:早晨觀察到頻繁站立發情,傍晚配種;下午觀察到頻繁站立發情,第2天清晨配種。另一種是以直腸觸摸法檢查卵泡的發育為主,待卵泡快要破裂,臨近排卵前配種。筆者認為,不應提倡通過觸摸法檢查卵泡的發育來確定配種時間。理由是:①排卵前觸摸卵泡會引起輸卵管傘部收縮,如不及時舒張,稍后卵泡破裂排出的卵子就有可能落入腹腔而使受胎率下降;②觸摸卵泡會增加工作量,且無任何意義,因為奶牛發情持續期很短,多數不會超過12h,首次站立發情至排卵的間隔時間一般為24~32h,輸入的精子存活時間為24~30h,卵子壽命為10h(圖1),頻繁站立發情后8~12h配種即可獲得滿意的情期受胎率;③奶牛發情過程中會產生2個以上的發育卵泡波,單個或數個卵泡發育此起彼伏,單純依賴直腸觸摸檢查卵泡的發育來決定何時配種,往往可能造成困惑或不準確,即使應用超聲診斷也如此。
然而,直腸觸摸檢查卵泡的發育在某些情況下仍有其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①使用性控凍精時,可于頻繁站立發情后立刻觸摸成熟卵泡的位置,輸精時直接將精液輸入成熟卵泡同側,但千萬不要觸摸卵泡,可一定程度上提高情期受胎率;②對屢配不孕者、發情紊亂者和不發情者,理所當然應該檢查卵巢,以判斷真正病因。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