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梅,杜紀偉
(廣東醫學院附屬醫院骨科,廣東湛江 524001)
頸髓損傷臨床較為常見,該病并發癥多、病死率高、脊髓功能恢復較難。除了積極有效的外科手術治療外,早期康復護理在促進頸髓損傷患者功能的恢復,以及改善預后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2004年1月~2009年1月間筆者對42例頸髓損傷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護理,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選取2004年1月~2009年1月間在我院住院治療的頸髓損傷患者42例,所有均經CT/MRI等確診。其中,男28例,女 14 例;年齡 18~60 歲,平均(38.56±2.24)歲。 損傷原因:車禍20例,高處墜落傷19例,腫瘤及其他3例。完全損傷19例,不完全損傷23例。損傷節段:C5損傷11例,C6損傷16例,C7損傷15例;按ASIA2000標準[1]頸髓損傷A級18例,B級14例,C級5例級,D級5例。
所有患者根據病情行減壓加固定手術治療,并給予早期康復護理,措施如下:①一般康復護理:包括正確擺放肢體位置,床上關節活動度、肌力、呼吸功能、膀胱功能、腸道功能、床上體位變換訓練等。②肌力訓練:包括深呼吸、雙手捏皮球、上肢運動、舉沙袋、抬頭、挺胸、抬腿、翻身、坐起、坐撐等。③膀胱功能的訓練:從留置導尿管依次到間歇導尿、自主排尿或反射性排尿訓練。④肛門排便功能訓練:由治療師按照操作規程刺激患者肛周,進而用食指和中指伸入肛門內進行輕柔的刺激。⑤輪椅訓練:根據脊髓損傷平面和程度分別設定康復訓練內容,包括進食與穿衣、斜床站立、梳洗、寫字、打字等訓練。⑥行走訓練:借助平行雙杠由屈髖到直立位,以后改為扶拐練習步法行走。
①美國脊髓損傷協會 (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2]:分為運動和感覺兩部分,運動評定上下肢10塊肌肉,分別是屈肘肌(C5)、伸腕肌(C6)、伸肘肌(C7)、屈指肌(C8)、小指展肌(Th1)、屈髖肌(L2)、伸膝肌 (L3)、踝背屈肌(L4)、拇長伸肌(L5)、踝踱屈肌(S1),按照 Lovett肌力標準(0~5級)評分,總分100分;感覺評定為皮節的痛覺和觸覺,按0、1、2共3級評分,痛覺共112分,觸覺共112分。②采用Barthel指數評定 ADL、功能獨立性評定(FIM)[3]。
采用t檢驗、χ2檢驗進行統計分析。
本組患者早期康復護理后ASIA評分明顯高于護理前,兩者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康復護理前后ASIA評分比較(分)
本組患者早期康復護理后Barthel指數、FIM評分明顯高于護理前,兩者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護理前后Barthel指數和FIM評定比較
本組患者肌肉萎縮5例,腹部感染1例,皮膚壓瘡1例,其他未見明顯并發癥發生。
頸髓損傷為一種后果十分嚴重的創傷,是目前國內外學者公認的觀點。該病并發癥多、病死率高、脊髓功能恢復較難,可遺留較重殘疾,對患者身心具有較為嚴重的影響。隨著脊柱外科技術的迅速發展,外科治療成為常用的手段之一,手術可獲得有效減壓,穩定脊柱,為損傷脊髓節段創造脊髓有利的恢復條件,及防止脊髓的繼發性損傷。此外,系統、規范、有效的早期康復護理在促進頸髓損傷患者功能的恢復以及改善預后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并受到目前臨床的普遍關注。
文獻報道本脊髓損傷合并四肢癱患者,在有效的康復護理措施下,其日常生活的處理能力可顯著提高,認為系統的康復治療可以最大限度地恢復患者殘存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使其不同程度地達到生活自理,對其回歸家庭與重返社會具有重要意義[4-5]。本組42例患者經早期康復護理措施干預后,患者的ASIA評分明顯高于護理前,兩者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且早期康復護理后Barthel指數、FIM評分明顯高于護理前,兩者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且經有效護理干預,有效防止了并發癥的發生,本組患者中僅肌肉萎縮5例,腹部感染1例,皮膚壓瘡1例,以上醫護取得的效果相對滿意,與文獻報道一致,提示對于頸髓損傷患者應盡早進行康復護理,以促進患者功能的恢復并改善預后。根據有關文獻并總結多年的臨床康復護理經驗,我們認為在具體康復護理中需要做到以下幾點:①一般康復護理:在患者入院后即開始,包括正確擺放肢體位置,床上主被動關節活動度、肌力、呼吸功能、膀胱功能、腸道功能、床上體位變換訓練。②肌力訓練:以主動訓練為主,目的是使患者不發生肌肉萎縮或肌力下降,包括深呼吸、雙手捏皮球、上肢運動、舉沙袋、抬頭、挺胸、抬腿、翻身、坐起、坐撐等,或者利用牽引床吊環進行訓練以雙手握住吊環用力向上拉并使頭部、軀干逐漸前驅,每日3次,每次反復進行50次以上,逐漸增加,循序漸進。③膀胱功能訓練:從留置導尿管依次到間歇導尿、自主排尿或反射性排尿訓練。留置導尿適用于頸髓損傷后急救階段及脊髓休克早期的患者,每隔2~4 h開放尿管1次,同時注意定期更換導尿管和尿袋,保持尿道口的清潔,以防泌尿系感染[6]。逼尿肌收縮誘發訓練適用于頸髓損傷早期逼尿反射未恢復的患者,方法為尿排空后在膀胱區頻譜照射15 min,或者排尿后用手按摩膀胱區15 min,然后快速灌注5~10℃冷生理鹽水500 ml,再按摩15 min并快速排出全部灌注的鹽水。間歇性導尿時,每日控制入量,開始時每4小時導尿1次,后可改為每6小時導尿1次或每8小時導尿1次。反射排尿訓練時指導患者定時排尿,排尿時刺激下腹部或大腿內側,堅持3個月左右的訓練。④肛門排便功能訓練: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后,治療師戴雙層手套并涂以消毒石蠟油刺激患者肛周,進而用食指和中指伸入肛門內進行輕柔的刺激,并囑患者做肛門的收縮動作后再用力向外排便,重復10~20次。⑤輪椅訓練:根據脊髓損傷平面和程度分別設定康復訓練內容,如完全性C6脊髓損傷患者進行輪椅驅動和利用自助餐具進行進食與穿衣訓練、斜床站立訓練;C6、C7損傷者進行輪椅使用、利用自助具進行進食、梳洗、寫字、打字等訓練。⑥行走訓練:患者站在平行雙杠中,抓緊雙杠,通過肩部肌肉用力將身體向前攜帶,并由屈髖到直立位,以后改為扶拐練習步法行走。通過早期康復訓練,患者的肢體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得到顯著的改善,而且有效地減少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值得應用。
[1]關驊,陳學明.脊髓損傷ASIA神經功能分類標準(2000年修訂)[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1,11(3):164.
[2]Manyard FM,Bracken MB,Creasey G,et al.International standardeds for neurological and 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pinal cord injury patients[J].Spinal Cord,1997,35:266-274.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政司.中國康復醫學診療規范(上冊)[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63-94.
[4]唐瑛.頸髓損傷并四肢癱患者的早期康復訓練效果觀察[J].護士進修雜志,2007,22(23):2150-2152.
[5]羅治安,李福勝,吳大為,等.康復對頸髓損傷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8,14(1):71-72.
[6]張云潔.頸髓損傷并四肢癱急性期的康復護理[J].中國醫藥指南,2007,5(9):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