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秦青 圖 · 由同仁堂提供
誠信立業
文 · 秦青 圖 · 由同仁堂提供

300多年來,作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藥行業著名老字號的同仁堂,歷經皇朝變遷、民國戰亂,始終昌盛不衰。如今面對當前的經濟大潮,其更是蜚聲海內外。
2008年的金融風暴,使得許多企業陷入困境,同仁堂雖然也受到了影響,但仍保持了較快的發展勢頭。2009年,同仁堂集團銷售額突破100億元人民幣,利潤8億元人民幣,出口創匯2544萬美元,連續13年實現主要經濟指標雙位數增長,繼續穩居同行業之首。
同仁堂何以在風浪中巋然不動?行業因素、科技因素,體制機制因素固然是成功之要素,但“濟世養生”的誠信理念才是同仁堂立業之基、發展之本。
同仁堂用340年的時間詮釋了“誠信”。翻開同仁堂的歷史,濃郁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文化和美德,熔鑄于企業的生產經營和職工的言行之中,形成了獨特的同仁堂文化,代代相傳,流傳至今,成為同仁堂綿延發展、永續經營的立業之道。
“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概念,也是同仁堂文化的精神支柱。同仁堂340年的歷史中,滲透和體現著鮮明的中國文化特色,尤其是中華文化的主脈——儒家文化。
公元1669年成立的同仁堂,其創業者尊崇“可以養生、可以濟世者、惟醫藥為最”, 恪守“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古訓,樹立“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識,把行醫賣藥作為一種濟世養生、效力于社會的高尚事業來做。
在此后的幾百年間,這種誠實敬業的品德,一直深深影響著同仁堂歷代經營者,并將其升華為同仁堂職業道德的精髓而代代相傳,以仁德、誠信推動著企業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同仁堂的歷史就是謀求“信義”的歷史,同仁堂的金字招牌就是“信義”的凝結。
如今,在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同仁堂的經營者始終堅持“誠實守信”是一個企業最基本的職業道德。在日常生產經營中,同仁堂藥店始終保持著十多項深受人們歡迎的便民活動,如咨詢服務,坐堂問診,代客加工飲片及成藥,代客寄藥、煎藥、送藥,登記短缺藥品等。特別是一些本小利微的飲片,既占資金又占庫房,很多藥店不愿經營,而同仁堂從患者需求出發,講“仁德”和“誠信”,為患者服務。
每年,同仁堂都要收到大量表示感謝或求醫問藥的來信。對此,許多門店都設有專人仔細閱讀,熱情回信答復,并寄去患者所需藥品,幾十年如一日,雖然不賺錢,但職工們覺得值得,因為這是同仁堂的傳統、同仁堂的精神。
歷史前進了,但同仁堂的“仁本”思想沒有變。如今,同仁堂新一代的經營團隊繼承了“仁本”理念的精華,并融入了新的內涵,提出了“善待”的思想,包括善待社會、善待職工、善待經營伙伴、善待投資者。這種“善待”文化的運用,使同仁堂的內在凝聚力和外在影響力空前高漲,企業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在同仁堂,“仁本”既是一種共同為之奮斗的理想,更是一種共同認同的文化。這種文化作為一根紐帶,凝聚了全體同仁堂人的力量,彌補了資本紐帶和權利紐帶的不足。

“以義為上,義利共生”是同仁堂的經營哲學,其深刻內涵就是“以義取利,不取無義之利”;尤其是當“義”、“利”發生矛盾時,堅持以“義”為上、為先,先“義”后“利”。同仁堂堅信,在生產經營中只有把“義”放在首位,利潤自然會滾滾而來;堅信重義才能取信于市場,有了信譽才能盈利,這也是同仁堂得以做長的一個重要原因。
歷史上,同仁堂在擴大經營的同時,普施善舉,如為進京趕考的舉子免費贈送平安藥,通過冬設粥廠夏送暑藥、施義棺、辦義學等方式救濟窮苦百姓,自酬資金創辦消防水會……正是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義舉,使得同仁堂贏得了良好的口碑。
今天,同仁堂依舊深植“仁本”之基,保持著優良傳統。1988年上海“甲肝”流行之際,同仁堂的職工晝夜加班,趕制了180萬袋板藍根派專人專車送往疫區;2003年“非典”肆虐京城,同仁堂挺身而出,毅然拿出1000萬元平定中藥市場價格,并對外公開三項承諾:保證產品質量、保證藥品供應、保證藥價不漲,累計向市民提供“非典”藥和瓶裝代煎液300萬副,61家同仁堂店供應著全北京近一半的藥量,滿足了近100萬人次的用藥需求,自己卻承擔了近700萬元的損失。
但在同仁堂看來,“義”和“利”從根本上并不矛盾。上海“甲肝”、北京“非典”,雖然當時同仁堂賠了錢,但卻贏得了“人心”,贏得了信譽,贏得了市場,為今后的經營創造了無限的商機。從這個意義上說,同仁堂看得更遠、更深。
有數據統計,1990年亞運會開幕當天,大柵欄整條街一天的營業額為80多萬元,其中同仁堂藥店就占了52萬元;從1996年到2009年,同仁堂連續13年保持主要經濟指標雙位數增長;2008-2009年在世界經濟環境的“寒冬”中,同仁堂逆市而上,依然保持了良好的經營業績。
同仁堂的“利”正是來源于厚積薄發之“義”。正是因為 “以義為上”的誠信理念早已像一座無形的豐碑,牢固樹立在了億萬消費者的心中,因而“義利共生”才是企業經營的最高境界。
質量是同仁堂生存發展的根本,也是實現“做長、做強、做大”的前提和基礎,更是企業“仁本”理念的集中體現。
要“仁”要“義”就必須首先要講商品質量,尤其是制藥企業,關系百姓的生命健康,沒有質量就談不到“仁”和“義”。因而,同仁堂歷代繼業者始終恪守古訓,將質量作為企業管理的重中之重,不敢有絲毫怠慢。
同仁堂嚴格的自律意識以及長達188年供奉御藥期間無形的外在壓力所形成的“質量至上、安全第一、療效確切,萬無一失”的責任和理念深深影響著同仁堂一代又一代,構成了同仁堂獨特的質量文化。
如今,同仁堂雖已發展為現代化的企業集團,但講求質量的傳統本色沒有變,方法則更科學。同仁堂引進了現代科技手段、實現了全面質量管理,過去“丸散膏丹神仙難辨”的歷史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科學數據。與此同時,同仁堂還將“質量”賦予了更加深刻而廣泛的內涵,即在確保產品質量的基礎上,還要不斷提升服務質量、經營質量和資產質量,從而使企業更加健康。如果說過去同仁堂的質量更多是依靠員工的自律意識的話,那么今天的質量保證則必須要依靠現代化的科學管理。
在生產過程中,同仁堂始終保持著“配方獨特,選料上乘,工藝精湛,療效顯著”的制藥特色,在恪守“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同時,不斷融入了現代技術和現代理念。在質量管理上,同仁堂按照國家GAP標準建立了13個原料種植基地,著力解決了藥材的農藥殘留、重金屬含量高和藥材變異等問題,將“生產車間”建到田間地頭,將綠色標準建在源頭。在生產管理上,2004年,同仁堂投資6億元在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按照GMP標準新建和改造了兩大現代化生產基地,從制劑工藝、生產設備、管理系統自動化到能源控制、環保、施工質量等實現了“六個一流”,在國內同行業中處于領先水平。在經營管理上,同仁堂在所屬商業單位推行了國家GSP標準管理,建立了計算機管理系統和質量服務網絡系統,進一步完善了售后服務體系。
正是由于同仁堂從配方、選料、加工制作一直到倉儲配送的各個環節,都嚴格按照高于國家標準進行,從而確保了同仁堂的藥品質量,使這一特殊商品深得患者的信賴。許多顧客,包括海外患者都專程來同仁堂購藥,他們說,同仁堂生產的藥都是放心藥。
有了放心藥,還要有貼心的服務。同仁堂有上千家零售藥店,但服務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讓顧客的滿意最大化。同仁堂提出“1%=100%”(即一次服務不規范等于顧客100%不滿意)等新的服務理念,從強調服務的規范化入手,進而在創造差異化服務、個性化服務上下功夫,比如采取店面營業員向公共營養師的轉變等措施。
另一方面,管控是確保產品、服務、經營和資產四個質量的重要保證。歷史上,同仁堂就有“四把鑰匙”的故事,講述的就是嚴把質量關的“四房共管”。解放后,同仁堂更把質量放在了第一位,全面實行了GMP、GAP和GSP。在質量拓展到經營和資產后,同仁堂又提出了“1234”計劃,其中的“1”就是提高集團控制力,并把它作為做長同仁堂的核心。

同仁堂人在繼承祖輩誠信文化的同時,遵古不泥古,創新不失宗,不斷創新,造就了與時俱進、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同仁堂文化。
1997年,飽受資金匱乏、機制老化制約的同仁堂大膽創新,組建了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并成功上市;2000年,同仁堂進一步加大資本運作力度,分拆資產,組建了北京同仁堂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并在香港創業板上市,創下了證券界獨一無二的“同仁堂模式”。兩次股改上市使同仁堂集團實現了從工廠制到公司制的轉變,為同仁堂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2001年,同仁堂邀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制定了同仁堂未來十年的發展戰略,提出“以現代中藥為核心,發展生命健康產業,使同仁堂成為國際知名的現代中醫藥集團”的準確定位。根據這一定位,同仁堂設計并實施了“1032”工程,即在同仁堂集團整體框架下發展十大公司、兩大基地、兩個院和兩個中心的產業布局,形成現代制藥業、零售藥業和醫療服務三大板塊。
目前,以同仁堂中醫院開業為標志,“1032”工程已全部完成,在兩個上市公司繼續穩步發展的同時,以健康藥業、商業公司、藥材公司、制藥公司為代表的新企業已成為同仁堂新的支柱。其經營領域和覆蓋范圍在“術業有專攻”的基礎上,由單一的中藥生產經營拓展到了健康領域、醫療服務和藥材飲片領域,基本形成了跨地區、跨國界、跨所有制,開放經營的新格局,穩步邁出了國際化的發展步伐。
2009年,同仁堂又制定了一個新的五年規劃——“12345”發展規劃,即再過五年,同仁堂將實現主要經濟指標翻“1”番(銷售收入將突破200億元,利稅升至26億元,出口創匯5000萬美元),零售網點突破2000家,研發上市新品種300種,啟動四個重點項目,繼續保持五個全國同行業第一。
在同仁堂的歷史上,曾多次嘗試發展中藥傳統工藝。1950年前后,同仁堂樂氏家族的最后一位掌門人、曾任北京市副市長的樂松生先生曾邀請著名藥物學家鄭啟棟教授成立了“國藥改進研究室”和“中藥提煉廠”,成功研制開發了“銀翹解毒片”、“黃連上清片”等我國第一批中藥片劑。
此后,同仁堂又完成了半機械設備生產替代傳統中藥的手工制作。近十年來,同仁堂不斷進行生產工藝及生產設備的現代化改進,先后成立了同仁堂發展委員會、同仁堂內部專家委員會和中藥(復方)新藥開發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構建了較為完善的科研、技術創新體系。
目前,同仁堂已建立完善的生產科研硬件設施,代表中藥企業先進水平的噴霧干燥技術、一步造粒技術等先進技術設備已廣泛應用于同仁堂的制藥生產。2003年建造的同仁堂亦莊生產基地,使蜜小丸、片劑等多種劑型的生產實現了全自動程控,在國內同行業中居領先地位。
與此同時,同仁堂新產品開發步伐不斷加快,近年來,共研制出以國家一類新藥塞隆風濕酒為代表的治療性新藥近百個,每年有近40個健康保健類產品推向市場,涵蓋國家規定的全部27個健康保健品門類。近日,首個治療抑郁癥的中藥品種也即將面市。
各類科研項目的廣泛展開不僅為企業未來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產品平臺,同時也充分體現出同仁堂以科技為先導的創新意識。

同仁堂傳統文化的突出特色是講禮儀、重人和,具有濃郁的“人情味”。過去的同仁堂,在內部不講師徒,皆稱伙計,店堂的人到樂家內宅辦事,樂家人迎進送出,謙和溫良,眾伙計之間相互敬重、和睦相處,創造了一種親善仁愛的和諧氛圍。
現在的同仁堂,已不再是昔日的景象,但“和貴”之根已經鑄牢。特別是在如今企業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時,如果不能齊心協力,很難在市場中站穩腳跟。為此,同仁堂將“以和為貴”的誠信傳統上升為一種增強企業凝聚力、樹立團隊精神的新內容,通過增強群體意識,逐步建立一種相互關心、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的和諧關系,營造出符合現代企業發展的良好環境。
2003年,同仁堂總結推出了“善待社會、善待員工、善待經營伙伴、善待投資者”的“四個善待”新理念;2004年,總結推出了“用同仁堂的文化吸引人、用同仁堂的干勁鼓舞人、用規范化的管理要求人,用優良的業績回報人”的新的“同仁堂人標準”;2005年,總結提出“抓住品牌整體發展,抓住共性協調發展,抓住人才促進發展,抓住文化保障發展”等新的理念。
實踐中,同仁堂始終履行著對職工的三項承諾(職工轉崗不下崗,工資年年有增長,住房年年有改善),即使是在大環境相對困難的2008~2009年,依然把“保民生、保穩定”作為企業的重要社會責任,不斷創造條件提供新的就業機會。這些“善待職工”的措施廊使橋得水職塔工更加心向企業,“善待企業”已成為職工一種自覺的行為準則。
為了進一步調動職工的主觀能動性,同仁堂推行廠務公開、民主管理,實現領導與員工雙向溝通,讓員工擁有更多知情權、參與權和管理權,使企業發展與職工價值的自我實現融為一體。
幾年來,同仁堂為職工搭建了不同層次的成長平臺。2002年建立的職工“金字塔”人才工程,經過不斷完善,如今已擁有同仁堂專家、優秀中青年人才、首席職工等各級各類人才570余名。2009年6月,在同仁堂創建340年之際,命名了20位中醫藥大師和20位特技傳承師,進一步規范了“師帶徒”的傳承方式。
預計在今年底,在原培訓中心基礎上建立的同仁堂學院將正式落成,企業內部培訓機制將更加完善。為了適應企業未來的發展,同仁堂還建立了“后備干部人才庫”及“海外派出人才庫”,制定了“人才發展五年規劃”。如今,在同仁堂,每一名干部、職工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舞臺,而人才在企業發展中的作用也更加凸顯。
傳統文化理念與現代文明相融合,形成了同仁堂更具時代穿透力、內涵更加豐富的現代“誠信”文化,這種誠信文化必將進一步推動同仁堂在打造產品名牌、企業名牌、行業名牌的道路上闊步前行。
中國新時代 2010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