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專欄作家 陸新之
個人誠信與企業倫理
文 ·本刊專欄作家 陸新之

陸新之
CEO個人生活或道德取向越來越受到關注,這是目前西方商業社會對商業倫理空前重視的表現。對于企業這樣一個龐大的組織來說,道德則不僅僅是其中的個人誠信問題,而是上升到了企業倫理這個龐大體系的話題。
60年代后期,美國汽車業受到日、德汽車的挑戰,企圖力挽狂瀾,奪回優勢。A汽車公司是美國三大汽車公司之一,自然要做出回應。1968年A公司決定生產一種新小型房跑車。為了節省成本,A公司將正常的生產日程由三年半縮減為二年。當時,A公司的行政人員要面對一個困難的抉擇。如依原來的生產日程生產,就會對消費者的安全構成威脅;如要改良油缸,就會延遲生產,增加成本。根據利潤極大化的考慮,A公司的掌門決定,不作安全改裝。該決定導致了嚴重的后果:超過50人在這款車里被燒死,另有多人被燒傷。A公司被控謀殺,但陪審團最后裁定A公司無罪。
從企業倫理看,A公司犯下的過錯令人發指。因決策者根本沒有履行生產者義務——制造安全產品,而是最關心如何用最低的成本生產最多的車。更令人震驚的是改良油缸所需的額外費用,只不過是每輛車多付11元而已!然而在利潤極大化的誘惑下,11元卻比人命更有價值!人的價值被與其他利潤成本進行比較,并被計算與取舍。完全忘記了企業的目的最終是要滿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生活素質。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一些有專利的特效藥產品上。一些大型跨國公司為了追逐超額利潤,把一些治療頑疾的藥產品定以極高的價格,完全漠視中低收入者和一些發展中國家貧民的生存權利。至于跨國公司在中國不斷爆出的行索賄以及商業間諜等丑聞,更是見怪不怪了。
這些事例提醒我們,今天的商業環境并非是凈土一片。居心叵測的企業高管固然需要揭發和鞭撻,但對于盤算精細、資源豐富的組織性的企業集團,更需要社會的注意和合理的監控。一方面,企業高管的個人道德和公司經營管理的道德有著先天的密切聯系,公眾會本能地認為,公司高管的個人道德便是這家公司商業倫理的一個具體表象。恪守商業倫理能給企業帶來有形和無形的財富,這點在西方商業社會已達成共識。因此,很多跨國公司的高管都會謹小慎微地待人接物,盡量避免丑聞發生,因一旦越過某些紅線,就可能會被踢出局,而不管你曾經為公司立下過多少汗馬功勞。
上世紀90年代,國際上尤其是在美國,許多公司都將正式的道德規范納入公司的人力資源計劃,包括各種行為準則的制訂、道德教育培訓以及對不端行為進行曝光等。這多少證明,國際的商業主流希望引導積極向上的價值觀。但要清楚的一點是:公司倫理不同于社會倫理。原因在于公司本身是個盈利性組織。企業倫理無論如何制定,其終極目的都在于幫助公司創造利潤、價值。換言之,公司倫理就是一個長期的利潤創造的過程。
為一個人制定道德標準很簡單,約定俗成的社會風俗就可以了,而在制定公司道德行為準則,則顯得更加復雜。其中,公司的決策層無疑會起到關鍵作用。正因為所有的道德規范,最終的制定都要圍繞公司的經營戰略和企業目標進行。所以決策者要想清楚:通過這些道德規范的制定,公司希望達到什么目的。
事實上,約束和監控一個管理者的行為,相對來說,比較簡單。而對于一個完善的公司組織來說,事情就復雜得多。企業高管的個人道德絕不是商業倫理的全部。除了高管自身以外,公司與政府、股東、合作伙伴以及員工、社區之間的關系也尤為重要。
現實地看,商業倫理對財務數據的準確、合同的遵守、人事管理等方面的要求是一個方面,對產品質量、環境影響、知識產權、雇傭關系的重視也是一個方面。可以說,如果對員工都不能善待的企業,那么它善待顧客和社會的載體就變得滑稽和空洞。只有那些能為員工帶來榮譽感,提供發展機會以及足夠的尊重的公司,才可能締造可持續發展的企業倫理。
坦白說,就高管而言,他們往往資源多,關系多,在社會上的話語權大,他們對于社會的規則還有可能有意無意間踩線乃至犯規。而因為他們的特殊背景,卻往往能在這種錯誤之中迅速抽身而出,比較容易獲得東山再起的機會。而對于大多數的企業雇員來說,其個人價值和職業操守是密不可分的。很難想象,一個業務人員的灰色收入被揭發之后,他還可以延續以往的發展軌跡。商業社會對于非強者一定是更加嚴酷,更遑論再有發展機遇了。
堅持商業倫理是要公司付出長期努力的,對于很多公司來說,在長期和短期之間,它們往往選擇了后者。但事實是,如果一個公司始終堅持商業倫理,那么其員工會有自豪感,從而會激發出更多的熱情與創造性。如果產品和服務始終是有價值、可信賴的,那么獲得客戶的信任和購買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當然,野蠻粗暴、踐踏商業倫理的公司也能成長為龐然大物,存在于商業社會之中。但有志于可持續發展、打造長時間輝煌的公司,是不會滿足于這種路徑的。畢竟,只有合理的企業倫理,才能讓公司多做有價值的事情,少犯不必要的錯誤,真正的受益者,是公司和員工。
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
中國新時代 2010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