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0年在胡同里的“北京市第四醫院”
提到京城的醫院,更多人會想到協和醫院、友誼醫院、天壇醫院等,它們淵源深厚、聲名遠播,令無數患者慕名前往。然而,現在的普仁醫院、隆福醫院、潞河醫院等,曾經沉郁流芳的歷史,輝煌不凡的過往,抑或湮沒、抑或沉淀,早已鮮有人問津。
聊起普仁醫院的歷史,現任院長可立志津津樂道。這段曾令“普仁人”無限榮光的院史,揭示了它獨特的“身世”——一個“混血兒”。
據可立志介紹,北京市普仁醫院始建于1900年。當時,以英美為首的八國聯軍侵占北京后,英國在哈德門外建立了一所軍醫院,舊址在珠營胡同。1901年,英軍醫院改名為普仁醫院。之后,在諸多政權更迭中,曾陸續更名為“北平市立第四醫院”、“北京市第四醫院”及“北京市普仁醫院”,迄今已有110年的歷史。百年滄桑,鐫刻歷史,最初建成的普仁醫院隸屬英國基督教會,當時主要服務對象是英國僑民。
1931年3月,英國駐華大使館從香港匯豐銀行取出庚子賠款中的10萬元,在外八區抽分廠(現崇文門外)購置空地20余畝,于1933年建成一座二層小樓,因其建筑費用是庚子賠款的一部分,故又稱“庚子樓”。當年的庚子樓平面呈丁字形分布,樓頂在交匯的部分銜接自然,坡度和諧舒緩,樓頂是排列疏密一致的灰筒瓦,樓檐的滴水瓦片上朵朵蓮圖彰顯清新秀雅之態。據可院長介紹,經過數次改造,當年的庚子樓舊址現已修建了新的病房樓。
1933年3月,以庚子樓為全部建筑的新普仁醫院建成使用。由英國駐中國大使館委托白子明為院長,管理醫院事務。當時醫院有職工30余人,病床50張,每日門診量約100余人次,設有藥房、化驗室、手術室等醫技科室,在當時外八區屬—流。
困頓的經濟、動蕩的年代以及諸多“政治意外”,普仁醫院也曾一度迷失,出現了一段長久的“空窗期”。
1941年“珍珠港事件”發生后,醫院由日本人接收,改為衛生試驗所,幾乎中斷了其醫療服務。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后,醫院由國民黨北平市衛生局接管,并改為“衛生實驗所”,主要開展食品檢驗工作。自此,醫院在醫療服務的道路上徹底“被迷失”。
1947年初,國民黨北平市衛生局委派北平醫院(現北京醫院)在衛生實驗所附近設立了北平醫院分診所,由時任北京醫院護士監察員的林菊英負責。1948年初,北平醫院在此借用十余間房,建起病房,設6張床位,增添工作人員10余人,并將分診所改稱為“北平醫院分院”,重歸其醫療服務職能。
1949年2月,北平解放后,中共北平市公共衛生局委派軍管會接管北平醫院分院,將北平醫院分院改名為“北平市立第四醫院”,隸屬北平市公共衛生局。
上世紀50年代,北平市立第四醫院的規模不斷擴大,病床增至近百張,安裝了手術室專用電路和電鈴,開始冷藏少量的血液,解決了部分重癥手術和急救用血問題,建立了門診化驗室。門診部擴建到600平方米,門診和病房分開,成立了兒科病房。全年門診量接近10萬人次。業務上也相繼成立了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保健科等。內科也細分為心腎、消化、結核三個組。外科業務迅速發展,當時的院長陳海辰將留學日本的醫師王保粹調入醫院,任醫務主任兼外科主任,已能做開胸食管癌切除手術及腹部各種大手術,靜脈麻醉得到臨床應用。耳鼻喉科開始收治住院病人并開展了扁桃體摘除手術、上頜竇根治手術及篩竇開放、中下膈部分切除,塌鼻矯正等手術。當時婦產科收治產婦很多,大興縣、朝陽區乃至通縣有些難產病人都送到普仁醫院。當時的婦產科只有36張床,住院高峰時曾一個月住了336人,有時兩個產婦住一張床,鋪上床墊的走廊里也住著病人。
談到醫院的發展,可院長坦言,醫院真正的“輝煌”出現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以后。

▲法拉鈉省省長在官邸接見并宴請中國醫療隊(后左三為省長,左四為使館參贊)

▲外國專家觀摩醫院手術
1958年,北平市立第四醫院更名為北京市第四醫院,劃歸到崇文區衛生局管理。據可院長介紹,當時的醫院建在被稱作“崇文區健康里”的一條胡同里,即現在病房樓的位置。
上世紀60年代初,在向慢性病進軍的號召下,醫院聯合基層工廠在內的17家單位成立了慢病快治領導小組,開展關節炎、神經衰弱、高血壓、椎間盤突出、腰腿痛、盆腔炎、砂眼、齲齒等各種醫療活動。困難時期還建立了浮腫專臺。內科開展了肝臟穿刺術,外科開展了門腔靜脈吻合手術、胃切除手術及腰椎結核開胸清除病灶。口腔科開展了頜面部整形手術(唇裂、顎裂,面部腫瘤的瘢痕)。另外還增設病理科、腸道門診、計劃生育領導小組。兒科醫務人員在崇文區搶救麻疹、肺炎患兒的工作中,對于皮疹消退的危重肺炎患兒,采取了人工冬眠療法,對合并喉炎患兒采取了吸氧冬眠、桿菌肽霧化噴喉治療,未經氣管切開,使病情得到了控制。臨床各科室開展了17個新項目,如全麻下推拿治療椎間盤脫出癥、電吸人工流產術、甲狀腺次全切除術、膽道造影及膽道蛔蟲癥的確診、中藥治療尿毒癥、手外傷手術、手部整形、肌腱斷裂的縫合、神經吻合手術等。
1966年初,崇文區區政府將坐落在醫院正西方的新華染料廠遷出,把該廠占用的近3000平方米土地歸為北京市第四醫院,并撥款20余萬元進行門診擴建。此時的北京市第四醫院也因數次“重量級”接診任務而聞名遐邇。
1969年2月27日,一位名叫喬廷敏的28歲針織女工,第二次妊娠于7個月的時候,因腹部迅速增大,特別膨隆,經醫院確診為四胎妊娠。分娩第一胎,男孩,重2斤7兩;陸續娩出二男一女,醫院為此成立了新生兒專護小組,對4個新生兒開始了精心護埋,四胎妊娠全部成活,這個病例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都是十分罕見的。周總理知道后,親自打電話表示慰問,并令醫院呈報此事。
1970年,門診部擴建完畢并交付使用,醫院總面積達到6000平方米。北京市第四醫院地址也正式注冊為崇文門外大街100號。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北京市第四醫院接到上級指示后,只用一天時間就建立了一個容納70張病床的野戰分院,抽調20多名醫務人員把60多名傷員轉移到野戰分院,100多名醫護人員利用晚間挨棚挨戶地送醫送藥。8月3日,中共中央派慰問團慰問傷員,烏蘭夫副委員長、楊俊生政委來到北京市第四醫院,轉達了毛主席、黨中央對傷員、醫務人員的關懷。
1978年12月,中國援助幾內亞醫療隊在當地開展的醫療救助受到了幾內亞衛生部的稱贊,杜爾總統的夫人在總統官邸接見了中國醫療專家。當時,為了及時把感謝信送到中國大使手中,時任中國醫療隊醫務組長、內科主治醫師周惠印曾搭乘杜爾總統的專機前往首都。
1980年,崇文區衛生局決定將北京市第四醫院與花市醫院合并。醫院將婦產科搬至花市大街75號(原花市醫院)。1981年,院長王保粹從日本引進靜脈高營養技術,通過靜脈大血管輸入高分子營養液,解決手術后患者不能進食的問題,這在當時的北京尚屬首家。
1983年,醫院進一步拆遷擴建,門診樓前置,工作人員分流到三個機構,分別是現在的體育館路醫院(當時是崇文區精神病防治所)、花市醫院和蒲黃榆門診部。直到1993年,醫院才結束“分散作業”的局面,基本形成了現在的格局。但是,這長達十年的拆改耗費了醫院大量精力,曾經與之學科齊頭并進的其他兄弟醫院已經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而它卻“掉隊”了。
1987年,可立志來到北京市第四醫院內科工作,他見證了上世紀90年代末醫院的大步跟進,新病房樓、門診樓、醫技樓、保健樓、綜合樓等相繼建成并投入使用,醫院占地面積達到2萬平米。北京市第四醫院已發展成為學科齊全、設備先進、技術精良、人才眾多的二級甲等醫院。
1990年,北京市第四醫院作為北京市唯一一家接受亞運會場醫療任務的區級醫院,組成一支亞運醫療隊,成功搶救并安全轉送了突發“急性廣泛性前壁心肌梗塞”的亞網聯主席川庭榮先生。時任副院長的周惠印受到了江澤民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醫院的文化建設,更多類同于企業的文化經營,尤其在當下醫療服務市場化日益凸顯的今天。一種文化的構建和標注,往往會形成一種無形資產、一種獨立品牌,也會從意識上凝聚一種向心力。無疑,這是發展的源泉。對此,可院長也有著深刻的認識,因為普仁醫院也經歷了這樣一種文化“回歸”。
2000年3月19日,崇文區衛生局召開了崇文區第二人民醫院全體職工大會,崇文區第二人民醫院正式并入北京市第四醫院。2000年正是醫院建院100周年,當時的院長何平經過大范圍的民主調研,決定恢復“北京市普仁醫院”的名稱,以此來傳承“普仁”的百年文化。同年9月8日,醫院由“北京市第四醫院”更名為“北京市普仁醫院”。